王庆和
1946年底,蒋介石调动在晋南的胡宗南部主力企图偷袭延安时,我军进行了吕梁战役。我虽有幸参加了这次战役,但因当时职务低,对战役的多方面情况并不了解。战后60多年来,由于与各方同志接触回忆谈论,后又参加编写部队战史,特别是接触到解密的当时的电报,由此比较全面地了解到战役的一些情况。
保卫延安的吕梁战役分为开进吕梁、开辟吕梁和迎歼胡军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中央军委根据蒋介石秘密调兵偷袭延安的企图,急调我陈赓纵队(即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在太岳区)紧急向吕梁开进,准备西渡黄河,参加保卫延安;第二阶段是,蒋介石发现陈赓纵队西进吕梁后,将已西渡黄河准备偷袭延安的胡军又调回河东驱逐我军,以解除其右翼威胁,然后再进犯延安。我军乘其调动部队之际开辟吕梁,攻占吕梁诸县(时为阎锡山部队守备)以开辟战场,准备迎歼进犯之胡军;第三阶段是,迎歼进犯胡军,打破蒋介石急于占领延安的企图,保卫了党中央的安全。
现根据当时的电报,结合战场实际情况,综合整理,以飨读者。
负命紧急动员隐蔽西进吕梁
1946年7月,蒋介石在美帝支持下发动全面内战,在向我解放区大举进攻三个月中连吃败仗后,蒋介石异想天开,秘密集结重兵,企图偷袭我党中央所在地延安,给行将召开的没有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参加的所谓“国民代表大会”装点门面。侦得敌企图后,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于1946年11月6日致电贺龙、李井泉、聂荣臻、刘澜涛、陈赓、谢富治、薄一波、王宏坤、刘伯承、邓小平,作出全面的战役部署:“一、(敌)第一军、第九十军正由临汾开西安,准备进攻边区。二、我军有粉碎敌保卫延安并于胜利后发展西北之任务。三、决调杨苏纵队(三个旅)、陈谢纵队(三个旅)、张宗逊纵队(两个旅),协同边区部队执行此项任务。以陈赓为司令员、张宗逊为副司令员、习仲勋为政委统一指挥各部。四、贺李令张纵队迅速补充,待命开延。五、聂刘令杨苏纵队(杨勇、苏振华纵队当时远在晋察冀边区。此以下,括号内不另作说明的均为笔者注)迅即补充新兵开至兴(县)临(县)地区,待命开延。事前应进行充分政治工作,保证减少逃亡。六、陈谢纵队(在太岳)迅即攻占隰县、大宁、吉县、乡宁,控制马头关渡口,开辟到延安之道路。贺李即令彭(绍辉)罗(贵波)及独四旅南下吕梁(当时在晋西北)配合陈谢作战,并于陈谢西进时接管吕梁各县而巩固之,彭罗立即至汾西与陈谢商讨一切。七、(敌)第一第九十两军回陕后,留晋胡军已大减,待陕甘战场开辟,留晋胡军将大部或全部调陕,太岳方面除留二十四旅外,应就地方升级组成一个新旅即可应付。”……(电报是根据中央军委档案馆保存的手稿刊印件,下同)。
接令时,我军陈谢纵队正于晋南之闻夏、同蒲和临浮三战三捷后,集结于太岳根据地中心的沁水、安泽地区休整,学习毛主席的“三个月总结”,中心是深刻领会“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再歼敌军约25个旅……即可停止蒋军的进攻,并能部分地收复失地”等论述。
为坚决执行中央军委保卫延安的部署,陈谢纵队领导一面抓紧准备,一面向军委报告敌我情况。陈赓司令员于接电次日,即11月7日致电军委:“因豫北被敌占领,扩兵计划流产,此次部队(指晋南作战后)未获补充,加以俘虏成分甚多,行动恐有减员。我们计划到达边区时,最好能补充一批新兵;敌整编第一师师长罗列已到禹门口,据说有渡船四只,部队因天雨停止在河津新绛一线。”11月8日,晋冀鲁豫军区刘伯承、邓小平和滕代远、薄一波诸领导致电陈赓和太岳军区王新亭司令员:“一、四纵应速补齐棉衣即西开,执行军委11月6日任务。二、二十四旅(太岳军区独立旅)是否暂时担任太岳同蒲任务归新亭指挥,请你们共同商定。”为此,陈赓和王新亭商定由二十四旅先行西渡汾河,侦察情况、道路,扫清阎锡山的地方顽固势力,掩护陈谢的四纵开进。11月9日,陈赓又致电军委并刘邓滕薄首长:“顽第一师及九十师已全部调陕,据说四十七师亦调走,同蒲线从霍县到风陵渡(包括浮、翼、绛)仅有三十师(辖三个旅),人数不详,每连平均80人及二十七师之三十一旅,漫长交通守备尚无法维持,出击可能甚少。太岳在同蒲线之分区部队大小八个团,足够维持现状。二十四旅暂时执行吕梁任务,对太岳无甚妨碍。我们意见十二旅(原决三纵和汾东支队组成,旅长黄定基、政委车敏焦,当时在太行南线,后调太岳改为二十三旅)20天后调来也不要紧。”
由于军情紧急,军委毛主席为使保卫延安的部署更加周密,又于11月10日电示陈赓并告刘邓薄王(宏坤):“你们动身西进之前,对于被服、弹药、新兵需作补充之准备,尽量携带并要太岳区尔后源源接济。你们基本后方仍是太岳,因边区只有150万人口,供给现有10万党政军犹感困难,外来大军只能供应粮食。二、你们每人做米袋一根,以便携带粮食。三、你们到吕梁后看情况,如胡宗南向延安急进,则你们亦急进。如胡军缓进,则你们可攻占吕梁各县,待命开延。四、二十四旅速西进吕梁。”以上说明,军委毛主席对我陈谢纵队的行动部署更加明确具体,也表现了对我陈谢纵队行动的充分关注。
我陈谢纵队部队在政治思想动员中,采取逐级传达的办法。广大党员干部在得知胡军要偷袭延安威胁党中央毛主席的安全时,情绪激动,纷纷表示保卫延安,义无反顾。有同志说:“只要能保证党中央毛主席的安全,即使太岳区全丢了,我们可以再夺回来!”由于时间紧迫,部队边出动边向广大战士传达,从炊事员到饲养员一个不漏。由于我陈谢纵队从抗日战争开始就在太岳区坚持斗争,成员大部是太岳子弟,现在要远赴外区作战,难免有这样那样的思想问题。为使大家统一认识,同心同德,深刻理解保卫延安的重要性及其与巩固太岳根据地的关系,行军中各级领导和机关干部下到连队与战士们边行军边宣传解释,使人人都明白:只要再歼敌25个旅,即可停止敌人的进攻并收复失地。各个连队纷纷表决心,订歼敌立功计划。全军上下同仇敌忾,斗志昂扬,意气风发,充满着胜利信心,背负着保卫延安的重要使命而向吕梁开进。
为保证西进这一行动的突然性,陈谢纵队于11月上旬隐蔽集结于安泽、沁源交界地区,封锁消息。先遣二十四旅在刘金轩旅长、李耀政委率领下于11日从霍山西麓的南堡出发,当夜经霍县城北的南庄地区渡过汾河,攻占汾西县城,进至就香镇地区,侦察情况,开辟道路,掩护主力向黄河边开进。
吕梁地区以隰县为中心,属原山西第六专署。抗战初期,在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这里开展过轰轰烈烈的抗日运动。二十四旅的前身“青年抗敌决死二纵队”就是在这里战斗成长的。1939年阎锡山发动反共的“十二月事变”,就是从隰县地区发难的。阎顽军在王靖国、陈长捷指挥下,向决二纵、政卫队进攻并摧垮抗日第六专署所辖各县政权,抓捕共产党员和抗日积极分子。同时利用在决二纵六团的顽固团长作内应,捕杀该团政治主任李曙森等5人,企图拉走部队。决二纵在政委张文昂、政治主任韩钧率领下奋起反击顽军后,向汾(阳)离(石)公路以北和汾河以东转移,靠拢八路军,坚持抗战。从此,汾离公路以南、汾河以西的晋西南地区与解放区形成两个世界。阎锡山盘踞晋西南,勾结日寇,反共反人民,实行“兵农合一”暴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境地。
部队西进吕梁途中,陈谢首长于11月13日电报军委:“二十四旅已于11日晚渡(汾)河,现在汾西之就香镇附近集结,我纵已于12日出动。因部分单位冬衣尚未补齐,须沿途边补边走,继续跟进。汾河至霍县以南均无桥梁,现因雨后水涨无法徒涉。霍县至灵石段各渡桥均有敌驻守,须经战斗方能渡河,故渡河恐将稍受阻滞。”为掩护主力开进,太岳一分区部队于19日夜攻克灵石城南五里之南关镇,俘阎顽10人,缴机枪1挺、步枪10余支,敌大部逃进灵石城。
已渡河的先遣二十四旅,18日以急行军经隰县南之义泉、午城镇,扫荡阎顽区村公所后,控制午城要冲。进而于20日夜攻克大宁县城,俘阎顽90人,击毙20余人,缴获机枪19挺、步枪60余支、子弹3万余发、掷弹筒10个,粮食1万担。我伤18人、亡2人。
企图偷袭延安的胡军主力从晋南禹门口渡过黄河,在陕西韩城集结,准备向延安方向出动。我中央军委16日致电陈谢首长:“(敌)整一师、九十师14日由韩城向宜川前进,你们现到何处盼告。”可见,当时军情步步紧迫,军委已在催促。陈赓司令员迅速率部冒着凛冽的寒风,翻越海拔2550多米的老霍山,于20日夜以十旅、十一旅为左路,十三旅和纵直为右路,从霍县南北分别越过同蒲钱,渡过汾河进至吕梁区汾西县南部地区集结。
为策应我陈谢纵队行动,吕梁军区王震司令员、罗贵波副政委率部越过汾离公路南下,于21日攻克永和县城,克碉堡20余座,全歼守敌,俘顽县长张致中、保安第二大队长宋继明以下590人,毙敌百余人。缴获机枪2挺、步枪203支、小炮7门、手枪80余支、子弹2万余发、电台1架、电话机3部、手榴弹40箱、粮食3000余担。我亡10人、伤55人。吕梁部队的行动,对我陈谢纵队西渡黄河是有力的保障。加之二十四旅攻占大宁,我已控制了永和关及清水关黄河渡口。陈谢首长21日电报军委:“永和城已攻下,为节省时间,我们拟分两个纵队自永和关和清水关渡(黄河),是否可以,请示复。”军委23日复电陈谢:“21日电悉,同意在清水关和永和关渡河,联司派出参谋及供给人员在清水关西岸布置迎接你们已久,请注意与之联络。”同日,陈谢电报军委:“一、我纵今(24)已进到克城以北之隰县地区,因道路不良,粮食困难,行李笨重,两路已合为一路。二、行军中除运输外一般良好,特别逃亡甚少。三、情况怎样请告,因吕梁要求我们刻攻隰县,如何请告。四、决定由清水关渡河,请准备4000民夫,必要时还须运一些粮食到东岸。”24日,陈谢又电军委:“一、我纵今(24)已进隰县西南地区,准备分两路西渡。两个旅、纵直及全部行李由永和关渡河,一个旅由清水关渡河(清水关道路不良——原注)。二、行军地区无壮丁,请动员民夫至少1000来永和关接运弹药,并请运一批粮食来清水关以东地区。”这时,我陈谢纵队在蒲县、隰县、大宁交界处集结,待命西渡黄河。(待续)
(责编兴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