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 露
这学期,我专门从事学校“小学汉语国际推广”的工作,我以语文教师的专业身份,体验着诸多的学科教学,范围涉及到音乐、美术、品德与社会,甚至是我们学校汉语国际推广实验部特有的“世界”课程。
我是一个喜欢琢磨的人,越是手忙脚乱,越是要找到规律化解难题。整整一学期的多学科代课经历,让我积累了不少经验,且都对语文的教和学有所启发,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一、 跨学科的“大语文之旅”
1. 音乐课,我们来“唱诗”
音乐是艺术的一个门类,通过旋律和节奏创造出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
我不精通乐器,根本不指望带着学生又弹又唱,幸亏自己是学校文学社出了名的指导老师,学校大半学生知道我是教语文的,我自己挑头:“我教你们唱岳飞的《满江红》吧!”记不得具体根源了,我会唱两个版本的《满江红》,坐着的学生先是纳闷又安静地听,接着是惊喜又激动地鼓掌,调皮的男生还打趣:“老师,你可以去当‘超女了。”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初中时,我最不爱背书,却因为会唱,至今只字不漏地背得出岳飞《满江红》的全文。2008年的10月,我被国家教育部派到马来西亚培训当地的华文教师时,现场也唱起这首词,竟和台下的近一百位华文教师和成了一条声。看来,国外的华人也是边唱边记忆着很多中国诗词的。
“诗、词、歌、赋”一般泛指可以吟诵的文学样式,但却各具特点,这里就不再细究。我所指的“唱诗”,是在小学范围内,帮助学生用记歌词的方式,背诵古诗词。
苏轼《水调歌头》的全文,如今重新谱曲,被邓丽君、王菲等歌手唱遍大江南北。这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但愿人长久》所描述的诗词内容,所不同的是,课文中仅仅出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部分。学生对流行事物的接受普遍较快,如果让他们专门用一本歌词本,来誊抄这类可以吟唱的古诗词,再让他们唱着唱着,唱成古诗流行,应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亦乐乎吧!
语文新课程的必读书中有一本叫《小学生必背古诗70篇》,很多学校安排学生分年段背诵,到了小学毕业时,要求70首古诗烂熟于胸。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是70首古诗融入一部分到音乐课的教材中,由专业音乐老师带着唱,岂不是助了大语文一臂之力?
2. 美术课,我们要“阅读”
在艺术分类中,美术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我不擅长美术中任何一类,却爱看美术类的书。我想,小学的美术也不是要学生有多大的作为,起点应该是懂得欣赏美。欣赏美,除了看直观的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还应该有的放矢地看相应的文字。比如,教师可以指着《米洛的维纳斯》中维纳斯的断臂,阐述这是一种残缺的美,将抽象的文字与具象的雕塑融合起来,形神兼备。学生在图文并茂的状态下,轻松地做到“看得准”“读得透”,让文字与美术作品相得益彰,而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跟着水涨船高。
3. 世界课,我们“看电视”
我认为小学的世界课,更倾向于带着学生借助间接经验,走南闯北,了解地域风貌和风土人情。我喜欢旅游,有很多国内外旅游的见闻,还有更多旅游时预习和复习的“做功课”的经验。
学生不一定非要“足必出户”。教师可以先进行有计划的思考,收集整理网上各种视频资料,为我所用,利用课上时间,系列呈现给学生看。我们学校每一个教室都有电脑和大背投设备,即使不具备教室观看条件的学校,也可以为学生罗列出一份节目表,让学生定时收看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的节目,增长见识。
2009年的6月13日,是中国的第四个“文化遗产日”,主题是“弘扬民族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我就利用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制作的“考古中国”系列节目,有选择地给学生看,并做适当地旁白解说,点拨观看中的难点,效果很好。
4. 品社课,我们该“读报”
《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涉及广泛,包括社会生活、地理、历史、道德、法律、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与公民素质养成相关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
我们学校的品社课一直有安排学生轮流演讲的传统,只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只会背稿子,而大段排比等修饰的句子绕得学生思路不清,结结巴巴。于是我干脆建议学生读报,“今天我读报”可以任由他们捕捉一条适合理解的新闻,做逐层的评说,这也非常符合“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的品社学科目标。
以下是学生尝试过的读报演讲话题举例——
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了纪念北京奥运会成功地举办,国务院日前批准,从2009年起,每年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
2009年2月5日,央视一套播出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仪式,颁奖仪式打破常规,将年度特别奖授予了全体中国人。组委会认为,2008年的中国经历了太多的悲怆和喜悦,在抗击暴风雪、抗震救灾、举办奥运会、神七航天员太空漫步等事件中,中国人用坚韧、勇敢、智慧向中国和世界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学生变换了演讲的角度后,发挥的空间变大了,有话可说,课堂演讲生机勃勃。
二、 多学科的“七巧板模式”
1. 大语文的真实定义
河北省邢台八中语文教师张孝纯所创立的“大语文教育”思想最根本的一句话就是:“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大语文教育不仅是大语文的教育,更是语文的大教育。
2. 大语文的基本教学变化
(1) 多学科教师,同年级备课
每次语文教研,“向40分钟要质量”是发言率最高的一句话。没错,一个学生面对诸多学科,教师想教的内容多,学生倒显得没有时间和空间学。这是一种新生的矛盾。
学习是浩瀚无边的,分析小学生的适龄学习内容后,要组织同年级与语文相关的不同学科老师,进行教前研讨。
七巧板是一种智力游戏,用七块板可拼成1600种以上的图形,其原理便是古算术中的“出入相补原理”。各学科的配合,很像搭七巧板,不同学科关节处的巧妙连接,可以产生最佳学科的教学效益。如此一来,曾经独立作战的学科,可以有计划地整合,在单位时间内知识容量变大。
(2) 多学科教学,重听说读写
这一学期游走各学科教学的经历,让我或多或少地有机会尝试自己的想法。不可否认,各学科间是不可以完全避免矛盾的,但是兼容性更强。不论是在音乐课上“唱诗”,美术课上“阅读”,世界课上“看电视”,还是品社课上“读报”,都没有丢弃大语文中的听说读写训练,且都在围绕各学科的教学内容,锻炼学生大语文能力的同时,积累综合知识。
(3) 多学科检测,看大综合水平
我们学校每一年的毕业班,都会接受区里统一的大综合检测,就是把语文、数学、英语、社会等各学科的内容,集合在一张试卷中,用80分钟时间完成。这样的形式坚持了很多年,效果很好。学生学习,不是生搬硬套一本书,而是活学活用一套本领,其中不乏需要举一反三或触类旁通的节骨眼儿。多学科交织的一张试卷,就好比一桌花样新鲜的菜肴,茄子去皮或不去皮烹饪,其原料根本还是茄子。
3. 大语文“串门儿”,互相探究
小学各学科是分科不分家,更没有主学科和副学科之说,就好比一只手的五根手指,或是一张脸上的五官,缺谁都不自在。
各学科虽然各自有相对独立的作用,但是闭关自守决不是发展的硬道理。就这么大的一个小学校,教师间是同事,学科间是邻居。“串门儿”,不是聊家长里短,而是学科间互相了解,最终让掌握知识的学生知己知彼,学习起来更轻松。
音乐课上“唱诗”,美术课上“阅读”,世界课上“看电视”,品社课上“读报”,这是我作为语文教师,一路“串门儿”的尝试,换了其他学科的教师,或许又有更新鲜高效的做法。学生要养成的,无非是一系列学习的好习惯,如果不懂得自学,就会成为可悲的算盘珠子,只能拨哪儿算哪儿。
各学科间关联紧密些的教师,不妨每学期互换一课的教材。学科教师一旦打破固有教材对应关系,即:以各教师专业身份,选择其他非自己专业教材中的一课,按照自己专业教学的方法,完成“串门儿”教学。学生耳目一新,兴趣大增;教师更新内容,跃跃欲试。
学科间的“串门儿”,并不是削弱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也不是削弱其他学科的特点。每学期仅一课的学科间“串门儿”,正是让学科间的关系更融洽,让学生淡化学科间的界限,尽可能避免因学生个体兴趣而导致的偏科现象,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也好,学生也罢,只要能从这仅有的学科“串门儿”中,或多或少地获得教与学的灵感,增加刨根问底的热情,衍生出学以致用的窍门,这时间就花得值。
(作者单位: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