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格最后的姿势 感悟千秋的大爱

2009-12-01 08:44夏静怡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09年9期
关键词:千秋课桌英雄

夏静怡

《最后的姿势》

教学建议——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新课文,叙述的是“5·12”汶川大地震中,四川省特级教师、德阳市东汽中学学生工作处主任谭千秋,在教学楼坍塌的瞬间,用双臂成功掩护四名学生,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生命的感人事迹,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这位伟大而又平凡的教师的赞颂和崇敬。如何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层层深入地体悟谭老师深沉博大的师爱,从而受到心灵的荡涤, 真切感受“忠于职守,大爱无疆”的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一、 初读概知:地动山摇,英雄壮举

揭示课题后,可简介一下汶川大地震,然后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尝试自主解决生字词问题,教师再采用检查生字词的方式反馈自学情况。

教学伊始,可以引导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谭千秋的资料,然后,引导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地震突如其来、万分危急的语句,让学生感受到在短暂的几秒钟内,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

就在这样的大地震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让学生再次浏览全文,了解事件的梗概,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注意引导学生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及结果说清楚,明白记叙文的基本要素。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可在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交流自己初读后印象最深的场景和语句,定格英雄最后的身姿,产生初步的学习感受,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提供更准确的定位。

二、 细读品悟:恪尽职守,师者本色

“是什么使得这位普通的人民教师在危难的时刻,做出如此的选择,他的行为告诉了我们什么呢?”教师可用这一中心问题来引导学生细读文字,从作者对谭老师的一天生活细节的叙述和对人们话语的描述中,品悟谭老师的深沉坚定、无私无畏的爱。

第一步,让学生自主圈画描写谭老师言行的语句,从平淡的细节中交流感受。

(1) “他给小女儿洗漱穿戴好,带着她出去散步,然后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谭老师是个爱家庭、爱学校的人,他每天早早地起床,陪伴心爱的女儿,又“早早地”赶到学校,开始他一天的教学工作,这是一位多么富有责任心的父亲和老师呀!

(2) “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谭老师是这么讲的,更是这么做的。虽然他的话语还没讲完,但是,他用自己坚定的抉择和宝贵的生命给学生上了最后的、也是最完美的一堂思想教育课,他的学生将会比别人更加懂得,什么是勇气,什么是无私,什么是责任,什么是“人生的价值”。

(3) “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他迅速组织同学们向楼下疏散,当他得知有几个同学还没有离开,立刻从三楼返回四楼,跑进教室。“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当地震灾难突然袭来时,作为教师的他,首先想到的是学生,对自己学生的爱让他“来不及多想”,“立即”张开双臂,护住自己的四个学生,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们,把死亡留给了自己。这里,可以通过提问:谭老师的双手“撑”住的仅仅是课桌吗?引导学生思考感悟,他“撑”住的是四个学生如花的生命绽放的空间,他“撑”住的还是战胜死神的力量,他用爱“撑”起了整个世界。在他的身后,留下了一个家庭的悲痛和惋惜、四个家庭的团聚和幸福,以及无数的感动。大爱无声,谭老师生前没有留下什么豪言壮语,但是他的英雄形象永驻人们的心中,他被追授为“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抗震救灾英雄”的荣誉称号。

第二步,让学生通过品读搜救人员、获救学生、老师、同学们等不同身份的人的话语和评价来进一步深化对谭老师的认识,体悟从不同角度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1)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抓住句中关键词“死死地”,引导学生想象情景,体会用上这个词的好处:地动山摇,谭老师弓着身子,张开双臂紧紧地趴在课桌上,伴着雷鸣般的响声,冰雹般的砖石、灰尘、水泥板纷纷坠落到他的头上、手上、背上,热血顿时喷涌而出;他咬着牙,拼命地撑住课桌,如同一只护卫小鸡的母鸡,他张开守护翅膀的身躯定格为永恒,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

(2) “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好一个“飞身”,生动地体现了谭老师面对危难,坚强不屈地担负起保护学生职责的师者形象。

(3) “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在那千钧一发之际,人生阅历丰富的谭老师本来有机会能够从容自保,但是他首先想到的是学生。在那一瞬间,他眼前可能浮现出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也可能有点迟疑。但是,对自己学生的爱让本来有选择的他却毫不犹豫。

(4) “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此处,可适时补充谭老师妻子张关蓉的话:“他做出这样的举动,我觉得很正常,因为他最心疼学生了。我跟他在校园里散步,远远地看到地上有一块小石头或者玻璃渣子,他都要走过去捡起来,怕学生们玩耍的时候受伤。”多么敬业、淳朴、和善、可亲的老师啊!当我们读到这些细节的时候,就明白谭老师的勇气和力量来源于哪里,只有对学生巨大的爱和对职业的虔诚才能让一个人在面对死亡威胁的时候,产生如此大的勇气。

通过细读品悟对课文中人物多角度的描写方法,学生不但积累了语言文字,而且谭老师的丰满形象也巍然矗立在了学生心中。学生也必然读懂了: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三、 叩击主题:托起希望,大爱千秋

对课文的品读,最终还要回到整体上。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告诉人们什么?回到课文的题目,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最后的姿势”这个题目好吗?好,好在哪里?如果你是作者,你会起什么题目?

学生会提出很多的看法。确实,可以从多种角度,运用多种方法来给一篇文章起题目:“废墟中托起希望”“英雄的身姿”“天使的翅膀”“生死攸关的一刻”“永恒的瞬间”“大爱千秋”“丰碑”“生命的接力”……应该说都是不错的题目。引导学生比较、讨论的过程,其实就是归纳课文的主题和意蕴的过程,教师既要尊重、保护学生自主的多元解读,同时,又要凭借评价语言,引领学生紧紧抓住课文的主旨:“定格最后的姿势,感悟千秋的大爱”!

四、 拓展激情:生命永恒,铸就丰碑

在这场地震灾难中,谭老师那被钢筋水泥压着的脊梁,挺起的是一个教师崇高的天职。他那匍匐的姿态化作了一尊永恒的雕像,矗立在他生前就读的湖南大学校园里。(播放塑像图片)此时,当你站立在“大爱千秋”的丰碑前,你最想说什么呢?让学生结合文本语言,用笔表达,倾吐内心真情。实现文本语言的迁移运用,体现阅读与表达的紧密结合。

疾风知劲草,危难见英雄。在2008年汶川地震灾害中,涌现了许许多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行为。引导学生课后搜集几个抗震救灾中的动人事迹,开一个交流赞颂会。在利用这些事例拓展激情、加深感悟的同时,应引导学生关注比较各篇文章的不同写法,学习揣摩文章的基本表达方式,实现举一反三、一篇带多篇的学习。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教研室)

猜你喜欢
千秋课桌英雄
方便调节的课桌
英雄犬
卷韵千秋
搬课桌
千秋默对
重走英雄路
换课桌
绛红英雄谱
易分类存放的课桌
最难办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