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敏
备课是教师上课前必需的功课,是需要精心设计策划的。但在课中和课后,我们还应当做些什么呢?这是颇值得我们研究的。
一、 课前预设,潜心钻研教材
文本是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要充分地开发文本资源,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其前提就是要拓宽备课视野,潜心钻研教材,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合教情学情的教案。
1. 认真研读“课标”,明确目标要求。“课标”要求既是必须落实的教学目标,也是解读教材的指南,应是钻研教材始终要予以关注的。教师要充分研读、分析“课标”,明确学段目标要求,看看哪些目标是贯穿小学三个学段始终的,哪些目标是本年级需要突出的。因此,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准确确定教学目标,并找到与课文目标的切合点,为教学导航。
2. 整体把握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整体把握,就是指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即识文体、知大意、明中心、悟特色。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理出文章的结构线、主旨线或情感线,若能把握文本的内在结构,就能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例如《做一片美的叶子》一文,“美”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树叶的色彩美——树叶的内在美——大树的整体美——启迪学生创造美”,把握了这条主旨线,就能轻松地驾驭全文,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领会课文的主旨。
3. 品味文本亮点,关注背景资源。所谓文本语言的亮点,是指一篇课文中写得最为精彩、值得反复揣摩、玩味的地方。如果没有对言语的独特感受,教师就无法带领学生走进语言文字的精妙处,启迪他们的灵性。因此,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教者一定要细心揣摩,潜心品味。
钻研教材,不仅需要对教材做深入细致的研读,还需要广泛涉猎相关的知识,如作者经历、时代背景以及与主题、文本相关的其他作品,用联系的观点通览课文,敏锐地搜寻有用的资料,并把这些资料与文本进行有机融合,变成对教学有用的东西,这样,文本就会变得丰实,教学也会显得多姿多彩。例如,教学《望月》前,就应广泛阅读关于月亮的文本,知晓儿歌童谣中的月亮、神话中的月亮、古诗中的月亮、图画中的月亮……引起学生们对月亮的无限向往和兴趣,让那充满神秘色彩的月亮悄悄地爬上他们的心头。
4. 揣摩课后练习,选择教学策略。课后练习的设计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体现了教材的编排意图,也是课堂教学目标的具体呈现,教者在备课时要逐一落实。认真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自己最好能背下来;难写易错的字,自己最好先写一写;课后思考题的设计,意在昭示教师在教学中从整体出发,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形象和优美语言,最好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要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优化,就必须对课堂教学的结构进行深入地思考和探究,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的实际,设计适宜的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使师生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二、 课中调整,体现顺学而导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课前预设的教案往往在课堂上会因遇到意外而搁浅,而这也许正是宝贵的生成资源,是教学的关注点、着眼点。
1. 调整教路,随机应变。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胸中有教案,目中有学生。当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一脸茫然时,教师要立即做出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随机应变。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应变不是让学生回到教师的预案上来,而是要顺学而导,机智地修改预案,让师生互动,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2. 关注生成,巧妙点拨。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融合师生互动中即兴的创造,珍视并尊重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需要,只要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就要灵活地调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和谐统一。将预设和生成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是科学教育的体现,也是一种教育的艺术。
当然,由于受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的局限,课堂生成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错误。因此,对待课堂上学生的生成,教师决不能仅限于尊重而不加区别的一味肯定,应该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以有效的价值引领和人文点化。
三、 课后反思,力求提升自我
上完课,似乎宣告一次教学活动的完成,但对教师来说,并没有结束。课后对教学活动的追忆和反思,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对教学的回顾、思考和总结,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它对教师教学素养提高的作用特别大。因此,建议做如下操作:
1. 认真及时地回忆自己的教学实践。课后,最好及时地回顾课堂教学实际,想想哪些地方做得好,为什么好?哪些地方显得不足,为什么不足?下次如何改进。哪些地方是生成的亮点,可贵在何处?从理念、操作上思考、分析根本原因。
2. 采用多种形式撰写反思笔记。每一位教师都可以选择一种或多种适合自己的体裁把教学后的反思写下来。如反思教案、教学随笔、教学叙事、反思论文、案例研究等。久而久之,这将成为教师丰厚的个人资产。教师就是这样在不断总结、不断改进的过程中,理性地修炼自我,提高自我。
备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许许多多的名师是用一生的时间在备课,但愿“用一生的时间备课”能成为我们每位教师执著的追求。
(作者单位:南京市六合区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