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平 梅志军
在文本解读上人们虽有多种认识,但大都坚持一点:文本需要拓展,应该补充。那么如何拓展,补充什么?本文仅以“编者为什么要选这篇文章入教材”为切入口,谈谈我们应该如何解读编者为文本预留的链接点。
一、 品读名著风采,链接整本书
阅读经典名著,是《语文课程标准》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的体现。但经典名著浩如烟海,学生“满田拣瓜”,只会“拣得眼花”;加之,学生如果对经典名著缺少阅读期待,只会囫囵吞枣、生吞活剥、应付了事,进而无趣、反感,失去与更多经典名著对话的机会。苏教版小语教材的编者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很多课文节选自经典名著,如《三打白骨精》节选自《西游记》,《少年王冕》节选自《儒林外史》,《林冲棒打洪教头》根据《水浒传》第八回改写而来等;不少课文来源于世界文化的另一个源头——神奇瑰丽的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和寓言故事,如《开天辟地》《嫦娥奔月》《普罗米修斯盗火》《牛郎织女》和《伊索寓言》等;有的课文就是编者为经典名著量身打造的名片,如《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从侧面介绍了《鲁滨逊漂流记》;还有一些课文如《精读和略读》,不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好去阅读下一篇《上下五千年》吗?
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经典名著的阅读期待,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真正走进经典,与大师们面对面交谈,让他们得到真正的启示和质朴的震撼。就拿《林冲棒打洪教头》来说,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林冲谦逊忍让的源流关系以及《水浒传》“官逼民反”的主旨——为什么洪教头气势逼人,欲置林冲于死地,而林冲仅打洪教头小腿骨,点到为止?
再如《西游记》,学生在影视作品中对它的故事情节了然于胸,文字版的《西游记》已提不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作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徜徉于文字之林是非常有讲究的。教学中,我们应抓住这个契机——影视作品对原著有了一些调整,尤其是《三打白骨精》这一片段,学生看出了“不同”,我们就抓住这个“不同”让学生到原著中找其他的“不同”,从而陶醉其中。
二、 瞻仰名人风骨,链接主人公
在苏教版小语教材中,有许多鲜活的名人形象,它比那些画像更易走进我们学生的心灵。其中有伟大的领袖:永远不能忘记的挖井人毛主席,在大海中永生的邓小平爷爷,鞋匠的儿子林肯总统……有博学的科学家:发现橹板的鲁班,和小女孩交朋友的爱因斯坦,观察第一朵杏花的竺可桢……有著名的艺术家:励志学画的徐悲鸿,设计最佳路径的格罗培斯,发愤写《史记》的司马迁……有睿智的教育家:领着弟子游春的孔子,发表演讲的陶行知,让弟子寻找最大麦穗的苏格拉底……有时代骄子:援藏干部孔繁森,有着一颗金子般心灵的徐虎,微笑着承受一切的桑兰……
当名人成为文本的主人公时,教学场就折射出名人的光辉。名人的名言、轶事都成了帮助学生了解名人、走近名人、瞻仰名人、学习名人的生发点。不过,链接主人公其他的言论或故事的过程,应是指导学生自主读书、思考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文本内涵的过程。如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时,文中父亲对小女孩说“你今天撞着了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小女孩直纳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其实,我们的学生因对爱因斯坦的不了解,也会有同样的纳闷。此时,链接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名言、事迹则显得非常必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透过字里行间感悟并触摸到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和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三、 欣赏名家精品,链接作者
苏教版教材选编的文章很多出自大家之手,自有名家的风范,文章无论从立意格调、章法结构,还是遣词造句都有独到之处,这也是我们得以拓展的重要源头。
比如我们的古诗教学,如果不链接诗人的其他作品,我们的学生就无法领略——李白的澎湃激情和仙风道骨,杜甫那仁者的情怀和深沉的忧患,苏轼的超然旷达和率真孤傲,陆游的爱国豪情和壮志难酬的无奈……
再如《只拣儿童多处行》《给家乡孩子的信》让我们的学生有了阅读两位世纪老人冰心和巴金的机会;维克多·雨果通过《船长》为我们的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外国文学殿堂的大门;在《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中,学生们认识了杨红樱,也快乐地进入到她的《淘气包马小跳》的世界。
链接作者,除了链接他的作品之外,还应链接作者的人生旅程和创作的心路历程。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一篇借物言志的散文,其实这株柳树就是作家陈忠实的最好代言人。让我们链接一下作家的人生经历:高考前因家境贫寒,休学一年,而这直接导致品学兼优的他高考落榜。此后,在村子当老师,一当就是20年,他把白天全部给了自己的学生,但晚上给了自己顶礼膜拜的文学。于是,在一个破屋子里,窗户纸被西北风吹得一个窟窿接一个窟窿,一张古老而又破旧的小圆桌用草绳捆着四条腿,桌上放着的煤油灯,我们的作家创作了《信任》《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和以后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白鹿原》。这位脸颊上一道道深深的沟壑的关中汉子,“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中国文坛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
当我们的学生对作家陈忠实有了这样的了解,他们与文本已没有了距离,感受文中高原柳的“神奇”和把握文本的最后一句话的内涵,就不再是难题。
四、 领略名句精粹,链接遣词造句
教材所选课文的语言都很精美,值得学生反复揣摩,然后自己作文,学会灵活运用。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始终有一种借鉴意识——或字词的仿用,或语句的仿写,或语段的仿写,或整篇的仿写,尤其是我们的教材在书后习题中已有了明确的练笔要求,更不应忽视。
你看——“体会带点词语对表现人物形象的好处”“想一想带点词语能不能去掉”“体会带点词语的感情色彩”“说说带点词的细微差别”“体会带点词语的表达效果”……这些在书后习题中俯拾即是的要求,如同散落在林间的小花,在展示着词语使用精美的同时,更昭示着词语的使用要精当。
再放眼望去——《早》,“学习第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你熟悉的处所”,关注的是描写室内摆设要注意方位顺序;《学会合作》,“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的表达方法,仿写一段话,并用上‘总之”,关注的是排比等修辞的使用以及“总分总”结构的把握;《理想的风筝》,“课文中有许多地方写得生动细腻,试找出几处读一读,谈谈你的感受”,关注的是细节的描写,细节描写实乃记叙文的灵魂;《我们爱你啊,中国》,“仿照这首诗第2至第6节写一到两节”,关注的是学生对诗歌节奏感和韵律美的触摸;《广玉兰》,“仔细观察你喜欢的一种花,用一段话写出它的特点”,关注的是景物描写,必须抓其特点……
五、 关注明天发展,链接主题
任何一种美好的情愫仅通过一两篇教材传递,还略显单薄,所以苏教版教材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单元,如“心中有祖国”“人间真情”“奋斗与生存”“师恩难忘”“正义必胜”……但笔者认为,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我们教师助一臂之力,利用教材进行相关主题文章阅读的链接。此时,文本已然成为一个很大的磁场,释放出一种强大的吸引力,无形但可感,与我们学生的心灵有了感应。
如解读《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我们很自然地想起了很多爱国的中外音乐家和他们可歌可泣的爱国情。如冼星海谢绝法国音乐界的挽留,毅然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为民族呐喊,为抗战怒吼;大名鼎鼎的音乐家贝多芬不畏强权,拒绝为侵略者演奏,并掷地有声地说,“贝多芬只有一个”;《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聂耳是一位音乐家,更是一位革命者,时刻吹响救国救亡的革命号角……
链接主题,除了链接相关文章进行辅读,还可以链接鲜活的生活。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们回家为自己的爸爸妈妈做一件实事、尽一份孝心,也去学一学那则公益广告中五六岁的男孩,双手端着一盆满满的清水,朝着妈妈边走边喊:“妈妈,洗脚。”
最后,值得说明的一点,编者为我们预留了这么多文本的链接点。它们如同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和我们的文本一起串成了一条珍珠项链,但最耀眼的永远是我们课本上的这个“例子”。我们在教学时要始终本着一切从教材出发的原则,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作者单位:大丰市教育局教研室、大丰市大桥镇第二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