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在开放的语文教学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课内阅读的点缀,也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就是在课外阅读活动中逐步培养孩子对于阅读的内在动机,让孩子渴望阅读,在自身需要的基础上自觉阅读。笔者针对本班53名孩子开展了为期一年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研究,在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中形成孩子的阅读兴趣,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 选择合适图书
选书是阅读活动的开始。每一次的阅读活动,都是从手边的各种图书资料的选择出发的。
真正的阅读是用一双眼睛看世界,用另一双眼睛看自己;真正的阅读是让我们从每一个故事中,找到自我,学会怎样更好地认识自己。孩子只有在阅读中找到自我,发现自我,才会有阅读兴趣可言。所以选书时,应该要用孩子的眼光选择属于孩子自己的书。我主要选择了这些内容:
1. 儿歌引路
儿歌篇幅短小,琅琅上口,富有童趣。初期阅读,可降低难度,便于孩子跨进阅读之门。从学拼音起,我就选择了《日有所诵》这本书,里面有短小的儿歌,也有儿童诗和古诗。学拼音时,我每天教一首儿歌,要求孩子背诵,这样既巩固拼音,又训练朗读背诵的能力。同时,也给相对单调的拼音教学增加趣味。孩子读儿歌的劲头远比学拼音大,可谓一举多得。在拼音学完之后,我开始鼓励孩子自己拼读背诵,一周五首,周六周日复习巩固。每天的早读课,孩子们总是捧起《日有所诵》大声诵读,乐在其中。这份阅读之乐可是打开孩子阅读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2. 绘本激趣
绘本,就是大家常说的图画书,它用美丽的图画,精炼的语言创造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也在孩子心中撒下了珍贵的想象力的种子。好的图画书总能用趣味盎然的方式,呈现孩子喜欢的事物,让孩子们清楚地看见,并且深深地被感动。而当他们看到一本内容精彩,而且描绘了他们想看、想听、想体验的事物的书时,一定会感受到极大的愉悦,自然而然地想读书。当我给孩子们读了绘本《我爸爸》,结果第二天班上就有了好几本《我妈妈》的绘本,这种连锁效应正是阅读的兴趣之源。
3. 儿童小说作辅助
仅仅阅读儿歌、绘本,显然是不够的。为了帮助孩子们自然过渡,我通过朗读的方式引导孩子阅读一些儿童小说。如《小猪唏哩呼噜》《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等。一方面,朗读能再现文章的节奏和韵律,让孩子们感受语言文字传达出的音韵美和感染力;另一方面,也拓宽了孩子的阅读面,照顾到所有人的需求。平时,我利用语文课上的几分钟、晨会、班会、午间等一个个时间段为他们朗读,一年来孩子们听读了六本小说,兴趣高涨,几乎所有的人都自己买来了书独自阅读。这份热情恰是阅读兴趣的动力所在。
二、 创设阅读氛围
一年级孩子的习惯养成离不开反复训练,阅读同样如此。这就需要为孩子们创设好阅读的氛围,让孩子们习惯阅读,让阅读成为孩子们生活的一部分。
1. 取得家长支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课外阅读活动的坚强后盾。父母应在家里为孩子建立藏书柜,对于喜爱的图书,孩子能触手可及。同时,家长能够陪孩子阅读或读给孩子听,并参与到孩子的阅读中。在其乐融融的状态下,读书成了亲子交流的最佳方式。这种愉快的交往,会激发孩子更多地去进行阅读。所以,我采用了这样的方法:
首先,利用每次家长会,为家长推荐亲子阅读的书籍和网站,从理论上作引导。书籍如《朗读手册》《打造儿童阅读环境》《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等。网站则有亲近母语、红泥巴俱乐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萤火虫读书会”等。
其次,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从方法上作指导。如,为孩子建立自己的“藏书柜”,每天陪孩子阅读20分钟,每周与孩子聊聊读书的内容,读完一本书后填“读书卡”等。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足够的时间来阅读所推荐的书籍和浏览网站。
2. 发挥学校优势
(1) 建立班级图书角。所有的图书由老师根据阅读活动的开展提前选择好,为孩子的阅读提供方便。
(2) 开展“持续默读”。将每天中午12:30~1:00规定为在校的持续默读时间,期间所有人包括老师一起静静地阅读。
(3)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融入一些课外阅读活动。如早读课时,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儿歌、成语等;平时上课增添一些“好书推荐课”“课外阅读指导课”等,这样做既为平时的语文教学增添了趣味,也为孩子们的课外阅读做些指导,提供一些交流的平台。
三、 上好课外阅读课
每周一节的读书课,犹如一扇打开的窗子,让孩子们在自主阅读的同时,和同学、老师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在读书课上,我每次分为三个步骤:复习儿歌、讲绘本、读小说。其中复习儿歌重在形式,激发孩子参与;读小说则是为了给孩子的阅读指引方向,也是一种阅读推荐。而讲绘本则在保证读书趣味的基础上渗透简单的阅读方法指导,提升孩子的审美趣味。以绘本《我爸爸》教学为例:
【案例】《我爸爸》作者:安东尼·布朗(英国)
片段一:
(出示图画)
师:瞧,这就是安东尼的爸爸!你觉得他长得怎么样?
生1:他长得很胖,看起来还有点呆。
生2:他长得蛮丑的。(边说边笑)
生3:他穿着睡衣,眯着眼,长得一点都不帅。
生4:你看他一个衣领在里边,一个衣领在外面,多粗心啊。
师:可就是这位你们看来有点胖、有点丑,还有点呆的爸爸,在安东尼的眼里是什么样?
师读:在我眼里,他真的很——棒!(“棒”字放大变红)
师:你觉得他棒吗?
(全班孩子都摇头,有的还捂着嘴偷笑)
师:可为什么安东尼说“在我眼里他真的很棒”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本书。
……
在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常常在具体情节的矛盾冲突中才能表现出来。当孩子在阅读图画书时,自身的已有经验或根据读图画所产生的猜测与图画书中的文字描述内容形成强烈反差的时候就有了阅读带的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会不断地激起孩子的阅读期待。你看,上课伊始,孩子们由图画所猜测的爸爸的形象和后面作者写的“在我眼里,他真的很棒”形成了强烈的矛盾冲突,让他们满怀好奇地想要往下阅读。
片段二:
师:安东尼多会夸自己的爸爸呀!你瞧:
我爸爸吃得像马一样多。我爸爸游得像鱼一样快。
我爸爸像大猩猩一样强壮。我爸爸像河马一样快乐。
那他爸爸还会有哪些很棒的地方呢?你能学着安东尼这样来夸夸自己的爸爸吗?看看谁最会夸,夸得和别人不一样!
生:我爸爸像马儿一样跑得快!
生:我爸爸飞得像鸟一样高!
师:爸爸身手敏捷,健步如飞啊!
生:我爸爸像刘翔一样跑得快。
生:我爸爸像蜜蜂一样忙碌。
师:爸爸工作多辛苦,为了照顾这个家,很有责任心!
生:我爸爸的肚皮像大西瓜一样圆。
师:劝劝爸爸多运动,这样他就更棒了!
生:我爸爸的毛笔字写得像书法家一样好。
师:小朋友,你们看看自己的爸爸勇敢,跳得高,跑得快,强壮,快乐,还有刚才你们说的很多很多的优点,我们的爸爸棒不棒?
生:(大声说)棒!
……
图画书为低幼的儿童阅读,所以它的语言特点在于精炼和反复。案例中,教师让孩子联系生活实际再来说说“我的爸爸怎么样”,由文本中的爸爸引发孩子自己生活中的爸爸,水到渠成。此时,绘本中的安东尼就是儿童的一个伙伴。教师将儿童带入了这样一个对话活动的过程中来,让孩子通过对前面句式的学习迁移进行表达,这也是一个创作的过程。既进行了语言训练,补充爸爸“棒”的内涵,也丰富了孩子对文本的感悟。由阅读到学习模仿再到练习表达,这不正是我们课外阅读所追求的吗?
四、 提供展示平台
一年级孩子毕竟年龄小,需要不时地让他们在阅读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与他人分享阅读的快乐。我主要设计以下四种活动:
1. 读一读。让孩子们将自己读过的内容或者自己的日记朗读给大家听,既是一种展示,也是图书推荐。有条件时可以开展《日有所诵》背诵比赛,成绩优秀者可以获得借阅图书角中最新图书的机会。
2. 讲一讲。一年以来,孩子们是生活在故事中的。他们的脑袋装满了故事,急着与他人分享。所以可以适当举行一些讲故事比赛,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将故事讲给同伴听。活动可以是面向全班的,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孩子允许在家长协助下做好准备。优胜者的奖品是新书一本,喜报一张。
3. 做一做。对孩子而言,画画是件再快乐不过的事了。于是在读完图书之后,我就引导孩子自己创作绘本,制作读书小报和读书卡等,天真的语言,奇特的想象,让人叹为观止。
4. 写一写。大量的阅读积累是写的基础。随着阅读量的增加,下半学期,孩子自然地拿起笔来。有的仿写,有的摘抄,有的写下自己的点滴感受。孩子们的写作能力也在阅读中得到了提高。
这些活动贯穿于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不仅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增色不少,还大大地激发起孩子的读书兴趣,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左海霞,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语文教研组长,南京市课外阅读赛课一等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