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刑的适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2009-12-01 02:43梁艳杰
记者观察 2009年16期
关键词:危害性罪行犯罪分子

梁艳杰 程 琦 李 平

一、对缓刑适用的理解

我国《刑法》第72条第一款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缓刑是一种刑罚制度,而不是一种刑罚,是指对判处一定刑罚的犯罪分子,有条件不执行原判刑罚的一种制度。也就是说,对一些特定的犯罪分子,在其具备了法定的条件之后,可以在一定的期间内不予关押暂其缓刑罚的执行。这一制度体现了人道化、合理化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犯罪分子的改造。

二、缓刑适用的条件

适用缓刑的条件有两个,这两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第一适用缓刑的对象必须是被判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特定的犯罪分子。这些人所犯罪行比较轻,如果犯罪较重,判处的刑罚在四年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或者是累犯的,都不能适用缓刑。第二,所犯罪行情节较轻并有悔改表现,不关押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对于具体案件中的具体犯罪分子是否可以适用缓刑的关键是看适用缓刑的人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只有不予关押不会危害社会的,才能适用缓刑。如果犯罪分子有可能危害社会,即使是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也不能适用缓刑。这符合罪刑相适应、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精神。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应当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以及其他情况综合起来加以判断,一般来说,犯罪情节较轻,犯罪分子的认罪态度好,有悔罪表现的,对其适用缓刑后放到社会上,再进行危害社会的违法犯罪活动的可能性就小一些。对于符合上述两个条件的犯罪分子,就可以对其判处缓刑。

三、缓刑适用的范围

缓刑应适用于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较轻的犯罪。在其适用范围上应严格控制。一是罪行较轻的未成年犯罪。二是罪行较轻的初犯、偶犯。三是过失犯罪。四是共同犯罪的从犯、胁从犯。五是未遂犯、中止犯。六是因正当防卫或紧急避险过当而构成的犯罪。七是自首、自首且立功的罪犯。八是自诉案件的犯罪分子。

四、缓刑适用的考察

可分为犯罪前的考察、实施犯罪过程中的考察、犯罪后的考察和执行缓刑期间的考察。一是犯罪前的考察。主要包括犯罪主体的年龄、性别、婚姻、家庭、职业、道德、文化程度、有无前科和劣迹行为,是否构成累犯等等。二是犯罪中的考察。主要包括犯罪的动机、目的、手段。情节是否严重、恶劣,犯罪对象、造成的后果、社会危害性和主观恶性的大小等等。三是犯罪后的考察。主要包括有无投案自首情节,是否认罪, 是否积极退脏、返赃,是否主动包赔被害人的经济损失等。四是执行缓刑期间的考察。要按照《刑法》第75条的规定来考察。对缓刑犯定期回访,建立档案,定期与缓刑犯所在单位、基层派出所、居委会建立联系,把他们的社会交往、案发后的悔罪表现及对自身行为的思想认识等内容,详细记录在档案里,发现不良苗头及时做好帮教工作。对不服监管、再次犯罪、违反法律法规的人员,将依照法律程序和有关规定,撤销缓刑,收监严惩。

五、缓刑适用的利弊

刑罚是人民法院以国家的名义对犯罪分子进行惩罚和教育的手段,是预防犯罪分子重新犯罪,并警戒其他人犯罪的制裁措施。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其目的是为了预防犯罪,但是刑罚的畸轻畸重,不仅不利于犯罪分子的改造,而且容易产生负作用。做为审判机关,一定要正确处理好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关系。缓刑的适用更是如此,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任何的偏差,都会产生不良的后果,不是轻纵了犯罪分子,就是鼓励新的犯罪。对于那些初次犯罪且罪行较轻的罪犯,关押服刑后,由于环境因素,会相互之间交叉感染,使他们出狱后易再重新犯罪,而判处缓刑则可更有利于其改造 ,能够有效地避免重新犯罪。据统计,我院近年来所判处的缓刑犯,重新犯罪率不足2.5%。当然,如果缓刑适用过宽,不仅起不到打击犯罪、预防犯罪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而且还会使受害人及其亲属不满,激化矛盾,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还会使犯罪分子心存侥幸的心理,诱发和纵容新的犯罪。

猜你喜欢
危害性罪行犯罪分子
猪病防治中抗病毒药物的选用探究
浅析刑法中社会危害性理论
拜访朋友
东窗事发
关于流窜犯罪案件的分析及侦查措施的运用
浅谈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
浅谈自首制度
论DNA技术在森林刑事案件中的应用
城市污染水防治探讨
酒的危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