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模式

2009-11-28 02:29
求是学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区域合作中俄东北

郭 力

摘要:本文以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东部地区合作的新模式即“伞”型模式作为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东部地区合作战略升级的突破口,把扩大贸易合作和产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探索性地提出了以两个国家的部分地区为主体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模式,形成中国东北和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尽快振兴和俄罗斯东部大开发的顺利实施,进而实现中俄区域合作的双赢。

关键词:中俄区域;合作新模式;东北振兴;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04(2009)05-0047-07收稿日期:2009-04-20

2003年,中国政府正式提出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战略,并陆续颁布了多项深化对外开放、促进东北振兴的区域优惠政策。东北振兴战略为俄罗斯政府提出的东部开发战略,也就是俄罗斯对西伯利亚和远东的开发战略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004年和2005年中俄两国总理定期会晤公报都强调,支持中国企业参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开发,鼓励俄罗斯企业参与中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这标志着中俄区域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正由单纯互补性的初级贸易阶段向以互补性为基础。实现双方高层次互动性合作的战略转变。2007年1月,俄罗斯政府提出了“东部大开发”战略,并相继推出了多项具体的开发措施。2009年5月,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指出:中国有巨大的市场规模和财政资源,可投资我们的经济。振兴远东地区和外贝加尔应与中国振兴东北计划在工作层面上协调一致。2009年5月21日。梅德韦杰夫总统在哈巴罗夫斯克召开的边境合作会议上说,中国不仅是俄罗斯工业产品的强大市场。而且拥有巨大的金融资源可以投资俄罗斯经济领域。俄罗斯应当明确与中国合作的优先地位。这为中俄区域合作,加速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在新的形势下,从中国东北和俄罗斯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着眼于中俄区域合作的发展前景,本文首次提出了推进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东部地区合作全面升级的“伞”型新模式。

一、新模式提出了中国东北振兴的基本思路

随着中俄区域经济合作规模的不断扩大、合作领域的不断拓宽、合作层次的不断深入、合作途径的不断增加,对打破原有合作模式的束缚已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新模式的应运而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据此。笔者提出了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东部地区合作的“伞”型新模式。新模式是指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东部地区应该大力开展技术贸易,以此为先导推动双方的产业合作,从而形成凝聚中俄区域互动发展的合力,达到最佳的资源配置的合作效果。并以此为中心向东北亚区域辐射,形成联动效应,确立中俄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主导地位。

(一)新模式的具体形态

新模式的形态是在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东部地区大力开展以技术贸易为先导的产业合作的基础上,形成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优势。成为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支撑点和产业合作的凝聚点,进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这一增长极的区域效应呈现为“伞”型。区域效应体现在利用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东部地区位于东北亚腹部的地理区位,以双方产业合作的合力优势为伞柄。并以此为制高点向整个东北亚地区辐射,通过伞骨——能源合作、科技合作、物流合作、人才等领域的合作一一将区域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合作联结起来,形成东北亚区域合作新模式——“伞”型模式。

(二)新模式的具体内容

新模式的内容首先是把发展以技术贸易为先导的产业合作作为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东部地区合作战略升级的突破口。把扩大贸易合作和产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具体来说,是大力开展技术含量高的资源加工业、以深加工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以高科技为引领的新兴产业。加强机械制造业领域的全面合作。以产业合作为龙头带动中俄边境地区的贸易与高层次、规范化的国际规则接轨。

其次应明确中俄区域合作的发展方向是突破国界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这在产业集群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新的探索。重点是要解决以国界来划分经济主体的习惯方法,以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方式,对中俄边境区域进行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科技资源和资金等资源的重新配置,以期取得中俄区域合作的最大效益,达到合作的最佳效果。中俄地方国际产业集群的特点是资源技术互补型,高新技术主导型,专业人才共享型,经济效益双赢型。这将成为中俄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和中俄经济技术合作的必然趋势。

(三)新模式的理论意义

新模式的意义在于通过中俄两国区域经贸的合作与发展,重新确立中俄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东北振兴离不开俄罗斯,俄罗斯的东部地区开发也离不开中国,经济互补和共同发展是中俄两国合作的重要内容。因此,突破以货物贸易为主的中俄区域经贸合作现状。寻求多领域、多形式的全方位合作。实现对俄经贸合作战略升级,规范历史上形成的民间认可的贸易形式,在俄罗斯即将加入WTO之际,尽快与国际贸易规则接轨。从理论方面探讨。其意义表现在:

一是打破了国际区域合作是以整个国家为单位的经验和理论。新模式实质是建立东北亚的区域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目标在区域层次上的率先实现。因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长期存在决定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各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内部,一些国家基于区域自身优势条件或者迫于外部经济、政治和安全因素的压力,利益共同点比较多,有可能首先在区域层次上建立一体化组织①。由此可以看出,在以往的理论中,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或一体化。都是以整个国家为主体的,而新模式则是以两个国家的部分地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这种合作形式目前在理论上还无人探讨。

二是打破了国际区域集团的主导国是发达国家的理念。目前所形成的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基本上是以市场经济国家为研究对象的,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并据此提出衡量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六种形式,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开放性、排他性、广泛性、竞争性、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在不同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中有相应的经济合作规则和政策,形成不同程度的贸易创造、贸易转移和贸易扩大效应。而新模式提出的是以发展中国家和转轨经济国家通过合作而形成区域主导力量,以此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日益强大的凝聚力,从而创造新国际区域合作形式下的新模式。

三是利用地方国际化的后发优势推动区域集团化形成。“伞”型新模式推动的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其核心是以中俄合作的后发优势,来支撑整个东北亚区域的形成和发

展,从而确立中国东北和俄罗斯东部地区以产业集群的方式,成为东北亚经济发展的中心地位。

二、新模式凝聚了中国东北振兴的内在动力

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扩大对外开放,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调整产业结构,达到生产资源的最佳配置,再现老工业基地的辉煌。毫无疑问。这也是中俄区域合作新模式提出的基本出发点和意义所在。

(一)新模式提出互动发展

互动性是指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思想指导下的,以互补性为基础,双方合作的内容、方式、机制更为紧密的协同和联动,相互的理解和支持,在共同的需求和利益中达到经济的互相促进向前发展。互动性更强调人的互动,包括人才的培养、文化的认同、信任的构建、和谐的培育、自律性和责任心的增强。经贸投资合作阶段最大的制约因素将是人才和人的因素,而人的因素问题则只能是采用互动的方式加以解决。提高互动性是推动中俄区域经济合作全面战略升级的根本保证。根据国际贸易的H-O理论,拥有要素禀赋差异性的国家具有相互贸易的内在动力。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的同步实施,为这两个毗邻地区经济的互动和经济合作的互动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互动将会推动中俄双方各自的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新模式重视共生发展

目前,中俄两国都处于加速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中俄两国间的互依性合作要素必将愈来愈多。有些互依性的合作要素是中俄两国以外的其他合作伙伴难以替代和无法取代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经济发展的互依性愈加显现出来,互依性要素必然产生共生性发展。共生性合作不仅仅局限在考虑从对方“获取”到互补性要素,同时在双方合作时,除了考虑自身发展的利益外,还应考虑到对方发展的利益需要,把双方共同发展的利益和需要作为合作出发点、合作的基点和合作的目标。因此,共生性合作更能体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内涵真谛。共生发展合作是中俄两国战略利益的汇合点,两国共生发展的战略利益,对两国各自的国家利益有包容性,或者说两国共生发展合作的战略利益并不排斥两国各自的国家利益。加快共生发展合作,有利于促进两国经济发展,有利于中俄两国各自的国家利益得到巩固和强化。

(三)新模式强调和谐发展

中俄作为两个正在崛起的大国,经济实力增长很快,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地位逐渐提高。2006年中国GDP为209407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比上年加快0.3个百分点。2006年,中国外汇储备较上年增长30.22%,达到10663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17607亿美元,同比增长23.8%:顺差达177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755亿美元③。2007年,中国GDP为257306亿美元,列世界第4位,同比增长13.0%,外汇储备15282.49亿美元,对外贸易额达到了21738.3亿美元。2008年,中国GDP为300670亿美元,列世界第3位,同比增长9.0%,外汇储备19460.3亿美元。对外贸易额达到了25616.3亿美元。

2006年,俄罗斯连续第七年保持经济高速增长。据俄联邦经济发展贸易部的数据,俄全年GDP总额达到304700亿卢布(约11206.32亿美元,人均GDP达8000美元),较上年增长6.8%,通货膨胀率控制在9.0%。截至2007年1月1日,俄罗斯外汇储备(包括黄金)达到3037.32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⑤,2006年俄罗斯对外贸易额达到4361亿美元,同比增长28.3%⑥,标志着俄罗斯经济已步入稳步增长阶段。2007年,俄罗斯GDP为7328.92亿美元(人均8612美元),列世界第13位。同比增长8.1%,外汇储备4763.91亿美元,对外贸易额达到了5782亿美元。2008年,俄罗斯GDP为11400亿美元(人均11806美元),列世界第10位,同比增长5.6%,外汇储备4794亿美元,对外贸易额达到了7350亿美元。

从经济发展的现实看,中俄两国都已经走上了崛起的道路,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崛起,已经成为中俄两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据此,在中国推出东北振兴战略之后,俄罗斯推出了“东部大开发”战略,目的就是加快各自国家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实现本国经济的非均衡协调发展。“伞”合作模式是在新的形势下,找出两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共同点,在互动和共生的基础上和谐发展。取得双赢。这是中俄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两国经济发展风险分散化的战术选择,更是两国成功实现崛起的战略需要。

三、新模式探索了中国东北振兴的实现途径

(一)以技术贸易为先导

新模式提出了发展以技术贸易为先导的产业合作来促进中俄区域合作地区的振兴。发展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的技术贸易战略,引进俄罗斯的先进技术,争夺技术领域的优势地位,通过技术领先创造出新的投资机会。创造出新产业,创造出新的比较优势。与自然资源产业的比较优势有所不同,未来技术产业必须是创造出来的。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新技术往往会成为建立国际性重要新产业的基础。通过发展战略技术和战略产业,提升产业素质,从而提升比较优势,打破多年来中俄区域经济合作一直以货物贸易合作为主的狭小领域的局限,促进双方的合作向技术贸易和产业合作的更高层次发展,从而带来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二)以跨国产业集群为路径

新模式提出了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东部地区形成多个产业合作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命题。集群战略在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中,无论是高科技产业集群。还是传统产业群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高科技产业群:如美国的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地区、以色列的特拉维夫、英国的剑桥工业园、法国的索菲亚等。传统产业集群:如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格纳地区、浙江嵊州的领带、海宁的皮装等。一般资本与技术结合型的产业集群:如日本的大田、德国南部的巴登一符腾堡等。而本模式的命题是在已有的产业集群概念的基础上,突破地域界限。以中俄两国部分地区产业的共同发展来形成新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这一命题的提出来源于跨边境地区产业集群的宏观背景。来源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而它的微观动力则基于发挥资源互补性所取得经济效益,加快实现国际地方问的多种产业链的合作,促进双方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以“伞”型伞柄为支撑

“伞”性模式是指以中国东北与俄东部地区的合作作为伞柄。以此为支点向周边辐射的东北亚区域合作模式。“在东北亚国家中,对合作模式的讨论目前尚无共识。韩国首先提出了建成“东

北亚中心国家”的概念,建设以仁川为中心的东北亚物流中心;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提出了以日本为领头雁的东北亚区域“雁”型合作模式;俄罗斯制定了“新东方政策”,通过对东部地区的开发,扩大其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影响和作用。2003年,中国提出了振兴东北战略,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的力度,扩大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伞”型模式的支点正是扩大开放,强化跨国区域合作。目的是在这一模式下激活中俄区域合作的潜力,形成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它的区域效应是促进中国东北和俄罗斯东部地区的深层次合作,形成区域发展的支撑力。而这一区域效应的实现,能改变东北亚传统的日本为领头“雁”的合作模式,形成以中俄伞柄为支撑的能辐射整个东北亚的区域合作新模式。

(四)以互动发展为引力

新模式提出在互补基础上的互动合作是实现中俄区域资源优化配置的科学发展观。中俄区域合作新模式的提出是以能源、科技、劳动力资源和轻工业互补为基础的,而在合作中绝对优势互补能否实现,资源配置能否优化,还取决于双方是否具备互动合作的条件。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是中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目标,其不仅仅是进出口总额、投资额的单纯性指标。而且应该是综合目标,比如中俄边境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程度。文明程度及社会环境的祥和安定等,而相邻区域的和谐是两国长期可持续合作的基本要求。具体表现为中俄双方对平等信任,尊重理解,认同支持,责任心或自律性的认可程度。这一理念是互动合作的核心和出发点,也是实现区域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保障条件。

四、新模式完善了中国东北振兴的保障条件

俄罗斯东部地区大开发模式推出的主要意图就是扩大与亚洲地区的经济联系与合作,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促进远东经济快速发展。俄罗斯东部地区大开发模式为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俄罗斯向远东地区项目的巨额投资,证明了这种开放性的开发模式,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如何以俄罗斯东部地区大开发为契机。大力促进俄罗斯东部地区特别是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充分利用中俄毗邻地区各自的资源和产业优势,实现互补发展和共同发展,以互利、共生及谐和发展为基点,寻求区域合作的战略升级,从主观条件和客观环境的有机结合中,加速东北的振兴,是东北走出围城的突破口。俄罗斯东部地区大开发,从客观上说为中国东北的振兴提供了广泛地参与国际区域合作的空间。也为中国东北地区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了有利条件。具体表现在:

(一)俄罗斯东部地区确立了新的开发模式

近几年,俄罗斯东部开发的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一是以往“生产力东移”的模式被西伯利亚“自我发展”的模式所取代。二是开发投资主体多元化,由原来的主要靠中央财政支持,变为中央、地方、企业、个人多元投资以及尽量吸引外资。三是恢复和发展东部地区的经济,主要靠挖掘地区自身潜力。俄罗斯东部开发战略和模式的转变表明,仅靠自身的经济力量开采自然资源不会带来真正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开发必须遵从市场经济的原则,走国际化合作开发的道路。这一定位为中俄合力开发远东,振兴中国东北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供了战略意义上的保障。

(二)俄罗斯出台了东部大开发的具体政策

2007年2月1日,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普京在年度记者招待会上再次强调俄罗斯东部地区大开发的重要性。之后一周内,普京总统签署命令,成立了俄罗斯远东和后贝加尔湖地区发展问题国家委员会,由总理弗拉德科夫担任该委员会的主席,负责制定俄罗斯东部大开发的战略。俄罗斯政府将完成“东部大开发”的时间表初步定为50年。普京的东部地区开发战略可以概括为:经济补贴向东部地区倾斜;加紧向该地区迁入外来移民;开展强强区域主体合并工程;在国家的干预下重点开发油气资源带动东部地区发展。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新政策,表示了俄罗斯政府开发的坚定信心。也从政策上为中俄双方在新模式下的合作提供了保障。

(三)俄罗斯开始了东部大开发的实施步骤

2007年对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1月1日,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埃文基自治区和泰梅尔自治区正式合并为一个新的联邦主体,俄罗斯媒体称其是拉动东部地区发展的“火车头”。2月12日,俄《观点报》报道,俄罗斯政府计划将现在的伊尔库茨克、安加尔斯克和舍利霍夫组建成西伯利亚地区一个特大城市,人口将达到100万。这在俄罗斯是史无前例的大胆之举,而这仅仅是普京政府宏大“东部开发计划”中的一个具体措施而已。2007年3月2日,俄罗斯政府批准了于2007年1月27日成立的俄罗斯远东、布里亚特、伊尔库茨克州和赤塔州社会经济振兴国家委员会条例。2007年7月1日,勘察加州与科里亚克自治区合并,新联邦主体为勘察加边疆区。俄罗斯政府的开发举措,从行政区划的方面集中了经济实力,为“伞”型模式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四)俄罗斯推出了东部大开发的具体内容

早在2007年2月,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经济研究所就指出,创建连接俄罗斯东部地区和亚洲能源市场的能源基础设施是东北亚各国和远东合作的主要方式之一,提出了东部地区大开发的国际合作意向。2007年,俄罗斯推出了投资开发远东地区计划,项目涉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电站、石油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造纸、金属冶炼、木材和渔业加工等。这些项目为“伞”型模式的具体实施,提供了可行性的内容保障。

(五)俄罗斯公布了东部大开发的财政支持

2007年3月27日,俄罗斯公布了财政对远东地区开发项目的支持计划(具体情况见表1)。对远东的8个地区,11个项目,投资2412亿卢布,这是俄罗斯政府首次这么大规模向远东地区投资。这表明了俄罗斯政府开发远东地区的态度和决心,也从客观上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实施。这无疑也为中国东北参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条件。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俄罗斯东部地区大开发战略的积极推出,既有经济因素的影响,也有地缘政治因素的考虑。具体来说,一是亚太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对资源的巨大需求,为俄罗斯提供了巨大的商机;二是俄罗斯与欧盟的经济合作已趋于饱和状态,向深度开拓合作的难度很大;三是俄罗斯西部地区的资源已相对枯竭,需要开发东部地区的资源来补充;四是俄罗斯想要在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博弈中占据主动地位,势必要调整位于东北亚区域内的东部地区的各项政策。

2003年,中国政府提出了“振兴东北”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并于当年成立了国务院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敲定了“振兴东北”的首批100个项目;总投资610亿元

人民币。东北振兴,不仅仅是要振兴老工业基地,而是要以振兴东北的工业为主导,实行东北经济的全面振兴。推进东北振兴实施有“三大战略”:一是全方位开放战略;二是“地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三是人才战略。在外商并购国企、产业化升级、扩大开放领域、税收政策、投资便利化五大领域颁布了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同时,东北三省也公布了各省的特殊优惠政策。东北振兴战略为中国东北三省走出去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同时也为吸引俄罗斯的技术和投资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一切都为“伞”型模式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条件。

五、新模式促进中国东北振兴的具体措施

(一)开展东北三省的联合研究设计对俄总体方案

目前,东北三省的对外贸易呈现的仍然是以地缘优势为导向的贸易格局。黑龙江以对俄贸易为主,辽宁以对日贸易为主,吉林以对韩贸易为主。虽然辽宁和吉林也在积极地开展对俄贸易,举办多种形式的对俄推介会、高新技术洽谈会等,但这种在行政区划领导下的传统对外贸易格局,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因此,要形成东北三省对俄的强势,必须组建有三省共同参与的对策研究课题组,制定东北三省对俄经济技术合作的统一政策、措施、方向及近期的重点,在俄罗斯禁止外国人在俄从事小额零售业的新形势下。抓住俄罗斯即将加入WTO的有利时机,集中东北三省的综合经济优势,积极参与俄东部地区的大开发。全方位开拓俄罗斯市场,推进俄中区域合作向纵深发展。

(二)创建东北三省的协调机构打出对俄的东北牌

在实施东北三省统一的对俄合作方案中,必须有能够协调三省的部门或机构。它应该是实质性的,不应该是游离在各省之间的务虚设置。这是能否以区域化打破行政区划的关键所在。也是以东北的区域概念对俄进行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内容。东北三省单打独斗对俄贸易的状况,已经束缚了中俄区域合作的发展,打东北牌是从区域合作的优势上,来推动中俄合作不断深入的内在动力。

(三)整合东北三省的先进技术形成对俄技术品牌

新模式提出了以技术贸易为先导的产业合作。从内容和方向上确定了对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合作是以技术为主的合作。东北三省从技术实力上看,有些技术超过了俄罗斯的技术水平,但有些技术与俄罗斯相比,还有些差距。正因为如此,东北三省应该把各自的先进技术进行统一梳理,明确向俄罗斯有可能转让的技术清单。推出东北的技术品牌,以技术的品牌效应促进中俄的产业对接。同时研究确立可引进的俄罗斯的先进技术,形成技术的互补与共同研发,从而为中俄区域产业集群的形成奠定基础。

(四)利用东北三省的地缘优势强化中俄区域合作

东北三省与俄罗斯在新模式下开展合作,具有难得的地缘优势。黑龙江与俄罗斯有三千多公里的边境线,吉林珲春口岸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吉林东边道的建设,将与黑龙江的东宁相连,这就为东北三省与俄罗斯进行区域合作提供了优越的地缘条件。因此,建议从东北振兴的视角下。尽快完成东边道的建设,强化对俄的地缘优势。

(五)树立东北三省的崭新形象加大对俄的吸引力

历经20余年的中俄边境贸易,从高潮走向低谷,又从低谷走向辉煌,经济效益非常显著。但是在贸易的过程中,双方误解、摩擦、欺诈等不规范行为屡屡发生,中方的诚信程度和中国货在俄罗斯人心中的地位有所下降。在俄罗斯贸易规则逐渐与国际接轨,借东部地区大开发大力吸引外资之际,东北三省应该合理运营资金。以崭新的面貌和形式参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的贸易及开发合作。重新树立东北三省在俄罗斯的形象和诚信,对俄罗斯形成新的巨大的经济吸引力,从客观上为东北三省参与俄罗斯东部地区大开发创造条件。

一边是中国东北振兴,一边是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两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共同目标,为中俄区域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虽然,“伞”型区域合作新模式为中俄区域合作的发展和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要使新模式转化为现实,还有相当的难度。首先是如何统筹和规划东北三省作为整体在中俄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发挥区域资源合理配置的优势:其次是怎样运用中俄两国政府给予振兴东北和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特殊政策,突出地方国际区域化特点;再次是如何把以技术贸易为先导的合作,提高到国际地方性产业集群的高层次合作等。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东部地区在崭新模式中的合作。将会对中国东北振兴和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开发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其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将远远超出中俄区域合作的本身。它不仅能加速东北的振兴,还会借助中俄区域合作的合力所形成的区域主导作用。扩大东北的国际区域性影响,以全新的姿态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区域合作中俄东北
中俄今起海上联演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大东北的春节
英国区域合作元治理的实践与启示
2016年中俄贸易有望实现正增长
长三角区域合作
欧盟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