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为举
有效教学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运动,20世纪末被学者介绍到我国,我国教育工作者逐步认识了有效教学,并在理论与实践的层面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有效教学包括很多环节,其中,备课是有效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它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备课作为教学准备工作和上好课不是对等关系,备课不一定能上好课,但是备课不充分肯定不能保障教学质量。很多学校在实施有效教学中,也都注意到了备课对有效教学的重要性,提出了在同年级学科组中加强集体备课的要求。所以提高集体备课有效性策略的研究对于实施有效教学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一、当前集体备课的现状
1集体备课时轰轰烈烈,上课时我行我素。集体备课停留于统一进度、发发工作中的牢骚、说说学生有多难教、传达一下学校有关会议精神等表层。至于教材的处理、教学策略的选择、重难点的突破、学情的分析等没有任何深入,集体备课对个体没有产生多大影响。
2集体备课时过分强调课时备课,忽视整个学期的备课计划。
3强调“备教材、备学生、备学法”,忽略备理论、备生活。
4有些学校要求集体备课做到“六统一”:统一认识、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教案、统一作业、统一考查,并规定同轨的每一位任课教师在各自班级授课时要“高度统一”。
5教案检查过分强调“量”化考核,检查方法还停留在对备课的书写认真与否、环节完备与否以及量的要求等形式化的检查水平上,忽视备课的内质,更有甚者,一些学校对教案的篇幅,提出平均每课时至少多少页的要求,致使许多教师出现了为应付检查把主要精力用于抄教案、补教案。
6备课管理制度不健全,甚至根本没有管理制度,管理还是凭经验、凭印象。一些学校只在期中期末或上级部门要来视导时才检查教案,出现一些老师课后补教案的现象,直接导致课堂教学的随意性,无法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7评价制度不合理,使同一备课组的老师之间相互保守,不肯贡献自己的智慧。如有的学校在每次考试结束后,对同一备课组每位老师所带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排名,有时甚至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并将其作为评价教师工作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依据,而使教师之间离心离德。
二、策略探究
策略1:集体备课要确定三个原则
(1)全员参与原则。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集体备课应实行全员参与原则。在确定主备课人的同时,还应确定副备课人。主备课的任务是根据副备课提供的资料,从教学目标(主要指教学中学生应该在本课时掌握的基本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及其突破方法、学生可能碰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综合巩固典例。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备课,备出详案。副备课的主要任务是配合主备课,及时有效地按照主备课的要求与意图,搜集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资料,以备主备课挑选与使用。另外,备课组每一位成员都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集体备课活动中来,努力做到分工明确、职责到人、全程参与,包括准备、实施和总结、反思阶段,都必须精力充沛地投入到集体备课活动的交流、研讨以及课堂教学实践探索的整个活动过程,真正做到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2)“挑刺求精”原则。坚决反对集体备课中的华而不实,痛而不痒的工作作风,倡导不留情面,铁面无私的“挑刺求精”精神。集体备课的本质是“研究”,核心是集体研讨。在集体备课中,备课组成员研讨的重心是主备课所备教案的不足之处,就所备教案中的不足之处提出弥补和改进措施,力争使新教案精益求精,好上加好,优中更优。
(3)教学效益优先原则。“教学效益高于一切。”教学效益优先是集体备课充满活力的根源之所在,包括教学效率优先和教学质量优先两个方面。集体备课中所确定的一切教学手段、一切教学方法、一切教学资料等,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教学效益优先原则。坚决遏止课堂教学过程中“抢占学生时间,违背学生意志与认知水平”的低效率、低质量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使用及存在。
策略2:集体备课要做好三个研究
(1)研究教育教学的最新发展方向、方法。留心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有关负责人关于教育的谈话,教育家或教育界知名人士的课改观点、课改专著,有关人士异地、异国的教育考察报告;留心广播电视的教育教学专题节目,全国各地的课改交流活动、教学流派和教学特色,本校各年级、各学科的课改教研活动、教学效果;留心教育教学方面的新书、新光盘和新磁带,世界各国教育教学的理论观点、信息资料等。
(2)研究课改教材的观点、结构及新旧教材的变化,建立新的教材观。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必须科学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打破教材对思维的禁锢。在新课程背景下,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将教材内容生活化、动态化、情境化、形象化。在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和选择过程中要注意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使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更真切地感受知识的魅力,逐渐进入学习的角色,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
(3)研究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就是要求教师设计好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活动的序列。教学计划一般分为三种形式:学期教学计划,是对教授课程的进度、时间、课程内容处理、课程创新的设想和总体安排。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是对一个主题教学的规划,主要划分课型和课时、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把握本主题和其他主题之间的关系。课时计划,课时计划也叫做教案,是对一堂课具体深入的准备。教案是对师生课堂教学的具体设计和规划,它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一般而言,教案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①背景资料:学校、班级、科目、教师、日期等。②课题名称。③教学目标,阐述该节课结束后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④重点和难点。⑤课程的类型。⑥教学方法。⑦教材和教具的准备。⑧教学时间。⑨教学过程设计,这是教案的主体,在设计时主要考虑教学过程的步骤结构和教学过程设计的基本内容。教学过程的步骤结构包括组织教学、导课、讲授新课、总结、布置作业。教学过程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分解教学内容,确定先后顺序;设计相应的教和学活动;设计使用教学方法、教学材料和教学用具;设计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时间分配。⑩板书设计。附录,主要记载教师教学反思和心得。
策略3:集体备课要抓好三次备课
(1)初次备课给空间。首先由主备人说课:说教学理念。说教材,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说清该课时教学内容在全册课本、单元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说教学目标以及目标确立的依据,教学重、难点等。说学生,对学生的知识现状、学习风格进行分析把握。说教法与手段,基于教材与学生的具件情况确定完成教学目标的方法与措施。说
教学程序设计,说师生双边活动安排,怎么教、怎么学,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突出。说预期教学效果。然后备课组成员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积极发言、认真讨论,说出自己的教学方法及依据,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设想,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2)二次备课重实际。教学时备课组成员虽然使用统一的教案,但统一的教案不是“经书”,并不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做到绝对的“照本宣科”、“不走样”,应提倡教师根据班情、学情进行再次加工与创新,使教案更加完美,课堂教学更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风格、教学艺术、教学机智等方面的不同,教师对统一教案在课堂上的呈现和处理也势必存在差异。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优势,避开自己的弱点,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特色教学之路。
(3)三次备课成资源。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反思集体备课的教学设计,重点是对集体备课形成的统一教案的整改。下次集体备课时,适当交流上周教案使用情况,整改后的教案最终也应进入备课组资源库。
策略4:集体备课要完善三项制度
(1)备课制度。要想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把集体备课落到实处,就需要制定相关的备课制度。这需要我们做到时间、地点、研究专题、主备人、探讨点几个方面的落实,并将其形成制度。只有这样,老师才能胸有成竹地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实施有效的教学。同时。学校领导对集体备课工作要认真负责,大力支持。定期检查每位老师集体备课参与的质量,要深入课堂,指导每位老师灵活地运用集体备课教案。学校领导每学期对本校的每一位教师的集体备课教案至少应检查1次,并及时签上意见。
(2)用人制度,一个好的团队,必须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备课组长是备课组的核心。其能力和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年级、这门学科的成绩,因而一定意义上决定着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备课组长不仅要能学科引领,而且要能组织富有实效的学术交流。因此,学校在考虑备课组长人选时,要充分考虑其学科业务能力、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备课组工作除了事务性工作外。更多带有一定的研究性质,必须潜下身心、肯干,要有坐冷板凳的功夫。因而,学校应当建立相应的用人制度,使真正有能力的、能做事的教师充实到备课组长队伍中。
(3)评价制度。各人设计教案的质量可由教务处和备课组长连同全组成员共同考核。凡是没有体现钻研教材、研究学法的教案,可被认为是平淡教案、低劣教案,在大家集体帮助下。由主备人重新设计教案,备课组长要认真负责,做好考勤、考绩、考核、任务划分、资料整理、成绩统计等工作,对组员作出一个客观评价。学校根据各备课组工作完成的质量情况,可以对备课组给予一定的奖励或处罚。对同一备课组教师的学科考试成绩可以采用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捆绑式”考评。如果同一备课组教师之间的成绩差距比较大,则说明集体备课存在较大问题;反之,则说明集体备课组织得比较好。这样也可以避免同一备课组教师之间因为考试排名而计较每一分的差距,导致离心离德和保守现象发生,真正地发挥团队力量,使备课组的每一个老师都能贡献自己的智慧,先进帮后进,最终得以共同提高,使备课组的整体竞争力得以增强。
参考文献
[1]纪国和,李朝辉主編,教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郭志明,追求有效教学的理想境界,成才导报,2007.
[3]范桂新,加强备课研究提高课改质量,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1).
[4]蒋国生,集体备课:打造学科旗舰的熔炉,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7(12).
[5]李仁华,现行学校备课管理制度利弊分析,教学与管理,2007(4).
[6]陈留庚,新课程背景下备课组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学校管理,2008(5).
[7]戴荣兴,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小学集体备课研究,成才导报,2006.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