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先进
新课程的实施使学校教育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赋予了校长新的角色与使命。校长只有不断创新角色,发挥自身使命,才能带领全校教职工开拓进取,不断把课程改革推向深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一、新课程下的校长角色
新课程改革使学校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主要变革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树立素质教育的相关理念,二是建设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三是完善素质教育下的教学行为,四是建立健全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根据学校在新课程改革中所处的位置及学校所担负的任务,校长的角色创新表现为以下四点。
1.校长是新课程理念的学习者、贯彻者与践行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校长首先要用新课改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要使自己的思维具有前瞻性和独创性,使自己的思想居于绝对的领导地位,并能把自己的改革思想、教育思想体现在办学目标中,落实在管理过程中。校长必须认真系统地学习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关的国家规定与精神、上级的文件要求、课改实验地区的经验教训及现代教育理论,丰富自己的教育经验。新课程改革关系国家发展大计,为学校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校长一定要克服那种因循守旧、盲目依附的心理状态,积极学习,大力贯彻和认真践行新课程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带领广大教师真正走出应试教育的围城,走进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的广阔天地。
2.校长是新课程的执行者、建设者和管理者
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为课程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特殊性,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办学的独特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加速我国课程建设民主化、科学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行,要求校长在执行好国家有关课程的刚性规定的前提下,可以自主地构建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点的校本课程体系,促进学校个性化发展。校长要认真发挥校本课程建设者的作用,建立健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机制,组织教师充分挖掘本地区的课程资源,形成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体系。校长要认真加强课程管理,形成科学的管理体制,重视对课程实施过程的监督与指导,使课程实施呈现出法规课程不走样,校本课程常态化,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个性化的良好局面。
3.校长是新型教师成长的领路人、培养者与激励者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如果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不能做到这一点,课程改革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素质教育就会流于形式。学校课程改革能否稳步推进,关键在于学校能否在较短时间内打造出一支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新型教师队伍。教师观念与行为的转变是一个复杂而艰辛的长期过程,教师的成长必须依靠校长的帮助。校长只有以自己正确的教育思想、强烈的课改意识,发挥榜样的作用,才能感染、带动、鼓舞教师们走进新课程,在新课程中成长。校长只有充分发挥领路人、培养者与激励者的作用,积极创设教师成长的平台与氛围,才能帮助教师树立新课程在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课程等方面所倡导的观念,才能帮助教师切实转变自身角色与行为,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4.校长是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的倡导者、制订者与实施者
在应试教育与指令性课程范式下,校长常以升学考试成绩或期末考试成绩判定教师的教学水平,以课堂现场的听和看而作出“教学临床诊断”,其考评依据是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的考评尺度,其考评结果被纳入校长的行政管理,与教师的晋级息息相关。这种分数至上、校长至上的结果性评价制度,不利于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对教师的考查、考核、评价、评定是学校管理的日常工作。它对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具有最为直接的导向、激励、控制作用。校长必须跳出老框框,用全新的理念来探索新课改形势下的评价体系。新的评价体系应该更符合学校的发展需要、教师的成长需要和事业的成功需要。因此,校长必须抛弃传统的结果性评价制度,建立符合新课程精神的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性评价制度。发展性评价制度的理念以人为本,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追求,把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以教师的教改能力、科研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和创新精神及师生关系为评价内容,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通过多元化教师评价体系,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注重发展与过程,不唯“分数”和“升学率”的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建立是教学管理的一次革命,需要校长矢志不渝的倡导、制订、实施、坚持与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成长的手段,才能转变教师对学生评价的观念、手段、内容与方法,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对校长的要求是全新的与全面的,校长扮演的角色是多样化的。不管是何种角色,校长都要以新课程为出发点,以师生发展为追求,以素质教育为归宿,不断发展自己,提高自身领导力。
二、校长如何担任好新的角色
在新课程下,校长要想充分发挥新角色的作用,带领全校教职工锐意改革,就必须乐于学习、勇于实践、勤于研究,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1.乐于学习
校长要引领全体师生走进新课程,与新课程共成长,这就要求校长自身必须率先学习,率先成长。作为一个学习者,校长要全面系统地学习新课程的理论、相关规定与课改经验,通过多种学习途径提高自身的课程改革领导能力。校长学习的最终目标不仅是学会基础理论,而且要对照理论,反思自己的管理实践,确立符合本校实际的新课程实施策略,以有效推动课程改革,促进学校发展。
2.勇于实践
新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创新活动,它要求校长和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创新与发展。校长的实践活动主要在于创建有利于新课程实施和教师发展的相关制度与机制,如课程的开发、实施、管理、评价,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教科研等。
3.勤于研究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创新工程,面对新课改教学实践的具体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不可能将课改囿于既定方案框定的“演示”与“模仿”,而是要组织教师在课改的进程中,充分挖掘教材、教师、学生等多方资源,依据课改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与情况进行认真研究与创新性实践。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深入,新的问题不断出现,已成为制约课程改革深入的瓶颈。面对诸多问题,校长只有勤于研究,带领学校科研团队攻坚克难,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学校的发展。
校长的角色创新是新课程的需要,校长只有不断更新观念,开拓进取,才能实现自身角色的创新和发挥应有的作用,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成长和学校的个性化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市第三中学
(责任编辑 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