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宁
摘要:文章从经济研究方法的严密性和科学性角度,以农业企业产业链延伸为主题,对农副产品产业链安全生产控制模式和食品安全两方面进行综合性研究,并以陕西杨凌本香集团“有机型安全猪肉产业化示范工程”为例,利用规范性研究与实证性研究相结合方法,探讨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产业链安全生产控制模式,以保证农副产品的食品安全,从而得出正确的研究理论和符合地方特点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链;生产控制模式;食品安全
一、研究综述
农业产业链的研究是一个新兴领域。近年来,国外学者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农业产业链中的信息管理、价值链分析和农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在国内,对于农业产业链近年来虽有一些研究,但是长期以来学术界注重的是农业产业化理论的研究。2004年国务院汇集全国150位专家完成的《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指明了我国食品安全战略总体目标和原则要求。同时根据发达国家安全食品产业发展经验及我国农产品供应体系运行和管理的现状,明确指出当前农产品供应体系的优化和供应链管理提升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极为关键和迫切。
李晓红(2005年)著有中国农业大学博士论文《中高档猪肉产业链组织模式研究》,系统地分析了中高档猪肉产业链组织模式的构建及运行过程,并从投资进入方式、产业链规模、资金筹措及政府管理四个方面进行了策略研究。卫龙宝(2005)通过对无公害生产基地农户和相关职能部门公务员的调查研从市场意识、质量安全意识、技术能力以及风险意识等方面实证分析了农户的生产行为。王桂霞(2005)著有中国农业大学博士论文《中国牛肉产业链研究》,分析了新型牛肉产业链中肉牛生产、屠宰加工、流通销售三个主要环节的联结方式与内在机制。三者之中,大中型屠宰加工企业居于核心地位,它在牛肉产业链的协调中起着关键作用。周洁红(2006)以蔬菜为对象系统地对其质量安全问题及相关政策体系进行研究。目前这些研究都是针对个别农副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进行的。而对农业产业链安全生产控制模式如何构建的应用性研究还很少,这与从宏观层面研究的热闹景象相比反差很大。袁界平,肖玫(2006)将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划分为硬件因素(技术性因素)和软件因素(制度性因素),并对其中的软件因素作了比较全面、深入的探讨,认为我国食品质量监控体系和食品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法律法规、标准缺乏完整性,食品质量的检测体系、认证体系不完善。食品质量管理机构分散。缺少知识全面的监督管理队伍等等。程言清(2006)用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指出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是由于现行制度不适应非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食品信息不对称、外部性、交易成本等的结果。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农业产业链、食品安全、食品生产者的行为选择和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的相关问题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努力,但研究重点集中在农业产业链中的信息管理、价值链分析、农产品质量控制和农业产业化理论的研究等方面。对于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在对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的介绍,这一研究有利于我们借鉴发达国家先进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经验。另外。也有一些学者利用博弈论对食品生产者在即定的制度约束条件下,可能的均衡结果的分析,指出食品安全的症结所在。而从在农业产业链安全生产控制模式对食品安全保障方面的研究不够。
以上综述可以看出,本论文从经济研究方法的严密性和科学性角度,以农业企业产业链延伸为主题,对农副产品产业链安全生产控制模式和食品安全两方面进行综合性研究。并以陕西杨凌本香集团“有机型安全猪肉产业化示范工程”为例。利用规范性研究与实证性研究相结合方法,探讨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产业链安全生产控制模式,从而得出正确的研究理论和符合地方特点的政策建议。
二、问题提出
近一段时间以来,食品安全事件频频暴发。食品安全问题时时困扰着人们的生活和政府的威信。对其问题的症结在理论界说法不一,归结原因多为:政出多门、执法尺度不一,部门之间缺乏协作,造成重复执法、重复抽检、执法缺位、监管空白等等。
中国有一句谚语,“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都是政府和企业对社会最基本的责任和必须做出的承诺。农副产品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根本和源头,没有农副产品的安全就没有食品安全的保障。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食品行业基础水平的提高以及食品行业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食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2005年4月农业部提出,通过对农产品实行“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监控,用8年~10年时间基本实现主要农产品生产和消费无公害。
事实上,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而且还是经济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农副产品产业链的复杂性造成的。农副产品产业链链中环节多。互相依赖,而一旦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造成食品不安全,危害消费者的健康。纵观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事件。可以发现。不安全食品有的出现在加工环节,有的出现在运输环节。有的出现在生产环节:有的发生在养殖业,有的发生在种植业。有的发生在加工业;有的是生产者故意,有的是经销商故意;有的是普遍现象、有的是偶然现象;有的能够被发现,有的不能被发现:有的发生在一国之内。有的是跨国发生的。如此复杂的食品安全问题。有众多问题急待解决。
农副产品产业中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市场导向的。把大量的钱用来做广告宣传,委托加工,这样做见效快。但是原料供给体系的问题会带来安全隐患。食品安全问题出现与否在于生产加工各个环节是不是可控。比如:三鹿的牛奶原料是从市场收购的,不是自己的产业链体系直接生产的。生产过程就很容易出问题。另一种模式是基地型模式。是以生产为导向。重视农业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链安全生产控制的建设模式。就是从源头控制开始,从原材料、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抓起。这种模式最核心是用什么样的产品供应市场,整个产业链拉长了,抗风险的能力也就强了。更重要的是每个环节都可追踪,对食品安全有根本保证,而它的缺点是投资很大,周期很长,但好处是食品安全得到了解决。所以在政府加强监管的同时,企业都要静下心来踏实地把产业链做好做实。做有良心、有道德的企业,从源头抓起。这样我们的食品安全才能得到最终的保证。
目前,我国农副产品生产小而分散,流通市场混乱,缺乏启动农业产业链的核心企业。农业产业缺乏科学的、严格的、合乎实际而又高效的管理。而且我国相关农业产业链和食品安全研究与管理理论及实践很不对称,与国外相比差距更大。随着经济组织的壮大,一些学者和经营者已开始关注与进行农业产业链和食品安全研究实践,但目前仍然处于“技术上学习国外,管理上自我摸索”的阶段,相
匹配的人才储备和制度环境严重缺失。更是缺乏科学的、严格的、合乎实际而又高效的管理和完整的配套实用技术支撑。我国农业产业链和食品安全研究实践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均处于初级起步阶段。发展比较落后。
三、研究的基础
本项目的研究是在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深化和系统化。并作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中国农业改革三十年成绩斐然。激活了农民劳动积极性,解决了人民温饱问题,改革的方式是家庭联产承包。也就形成了小规模。分散化的生产方式。但纵观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是农业产业化,优化农业产业链。但是,认清优化农业产业链的结果。并不必然导致农产品的生产的最优发展。强调农业产业链升级主要集中在下游环节的知识、技术、信息和资本的追加,在农业产业链整合中农副产品生产往往居于从属地位。但是。封闭的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以及农副产品安全生产控制模式构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控制事关重大。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农业产业链优化中还要强调在工农商之间协调平衡基础上,注重保护农业和农民的利益,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农业企业产业链的延伸以及农业企业产业链安全生产控制模式的优化和提升对保障食品安全极为关键和迫切,相对落后的农副产品产业链模式已成为当前农副产品质量问题解决中不可忽视的一大“瓶颈”。农业企业产业链的延伸以及农业产业链安全生产控制模式的优化整合,需要对农业企业产业链中处于核心位置,对农业产业链各功能主体运行承上启下的核心企业进行启动。由于目前我国在农业产业链对食品安全影响的理论研究为数不多,多数研究围绕农业产业链和食品安全各自独立部分进行。而本论文是从微观和实践角度揭示我国农业产业链安全生产控制系统上各个功能主体的实际运作过程中面临的技术、管理及组织制度等具体问题,并针对其问题开展综合分析及制定系统解决方案。该研究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农业产业链安全生产控制模式的构建来解决食品安全这一敏感问题,为我国各级政府提供制定相关政策的具体操作层面进行有效指导和建议。
四、陕西杨凌本香集团“有机型安全猪肉产业化示范工程”产业链生产控制模式的研究
2008年10月我们在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陕西杨凌本香农业产业集团公司”策划了“有机型安全猪肉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其策划理念和构思主要是通过研究和介绍杨凌本香集团,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发平台。经过长期实践和潜心培育,繁育出瘦肉型光明猪配套系种猪;又通过来自本公司建立的无公害生猪基地,自身扩繁、育肥生产无公害商品猪:再经过来自本系统的中游工序深加工基地,进行猪肉深加工,生产无公害冷却肉、分割肉、精加工小包装肉等肉制品精制调理肉、无公害熟食制品;最后通过公司多年建立的销售网络和本香大厨房进行自产自销。实现全封闭、自循环的“有机型安全猪肉产业化”生产链。这一思路和集团公司的管理层达成了共识。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并受到陕西、杨凌当地政府和北京、上海等地的多家企业的关注。
本香集团猪肉产业链生产控制模式如下:
1、紧密的组织连接模式保障猪肉质量安全。本香集团在杨陵农业示范区由隔离布局建设存栏2.5万头母猪的扩繁核心场(子猪保种、杂交、繁育);在杨陵农业示范区、宝鸡市风县、咸阳市永寿县、延安市洛川县建成四个全封闭的环保型工厂化养猪体系,建设年出栏50万头商品猪的农民养猪创业示范园和无公害生猪养殖基地。
作为产业链的源头,本香集团以“安全猪肉产业化示范工程”为载体,发挥龙头企业优势。采用“公司+养猪合作社+农户”、“公司+创业示范园+农户”的组织形式,通过全面推广优良种猪和无公害生产技术,建设无公害养殖基地,按照“统一种猪,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技术培训服务,统一标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七统一”原则,与农民建立饲养收购合同关系。最大限度降低农民养猪风险,在实现生猪产业化的同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和促进企业发展。这种紧密的组织形式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内化监督成本,增强对生猪养殖的全程控制,从源头上较好地保障猪肉质量安全。
2、准确、快速、灵活的信息沟通机制提高企业绩效。本香集团的猪肉产业链包括了从饲料、兽药的生产经营,到种猪、仔猪、育肥猪的喂养,再到生猪屠宰加工、猪肉产品销售的全过程,猪肉质量安全信息可以快速地在上下游环节之间传递,猪肉产业链中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几乎不存在。另外,此种组织连接模式,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周转环节,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绩效,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在本香整个猪肉产业链上,零售商在掌握较多的市场、价格和消费者需求信息的同时迫切地需求猪肉安全信息,养殖户在掌握较多的猪肉质量安全信息的同时迫切地需求价格需求信息:整个产业链成员间有信息交换的需求和利益驱动力。加强成员间合作。建立通畅而准确的信息共享机制将大大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进而从信息的层面为保障猪肉质量安全打下基础,使整个产业链成员达到共赢;另一方面,使用高效、灵活的信息交流工具也可以更好地保障猪肉质量安全。
3、高效安全的冷链物流体系提高猪肉质量。猪肉冷链物流是指猪肉的屠宰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的各个环节都处于低温环境中以保证猪肉质量的安全,减少猪肉的损耗,防止猪肉的变质和污染。本香集团猪肉产业化示范工程建立的高效安全的冷链物流体系是保障猪肉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
4、自养规模提高、结构改善带动生猪毛利率提升。本香集团猪肉产业化示范工程大大提高自养规模和产量。由于自养生猪毛利率要明显高于外购生猪,由此导致的生猪供应结构的调整将会带来毛利率的提升。
5、原材料供应自产自销、自给自足。本香集团猪肉产业链生产控制模式原材料从饲料、种猪、仔猪到猪肉加工都来自本香集团公司自产自销、自给自足。
(1)饲料来源于本香集团自产自销、自给自足。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资料标准》和生产操作规程研发、生产无公害安全猪专用饲料。
(2)种猪:来自本香集团公司培育繁殖的被誉为“中国瘦肉型猪王”的“光明配套系”种猪。
(3)仔猪:来自本公司建立的无公害生猪基地。
(4)猪肉:来自本系统的中游工序深加工基地。
6,自建先进的规模化猪场和采用先进饲养工艺和技术。目前先进的规模化猪场,生产线均实行均衡流水作业式的生产方式,采用先进饲养工艺和技术,其设计的生产性能参数一般选择为:平均每头母猪年生产2.2窝,提供20.0头以上肉猪,母猪利用期平均为三年,年淘汰更新率30%左右。肉猪达90公斤~100公斤体重的日龄为161天左右(23周)。肉猪屠宰率75%,胴体瘦肉率85%。
本香集团的规模化猪场以万头生产线为例,以“周”为生产节律,采用工厂化流水作业均衡生产方式,全过程分为四个生产环节。
7、保护知识产权、商标、专利。树立品牌形象。本香集团从公司创建之日起。就把知识产权管理纳入公司的管理日程,本香安全猪肉已逐渐在市场上树立起“高品质、高技术、优质服务”的品牌形象。
8、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保证公司的研发和食品安全。公司遵循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依托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的精神。以西北农业科技大学畜牧兽医学院为研发基地。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为宗旨。公司研发部人员由大多来自畜牧、兽医专业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组成。经验丰富。工作严谨。科研能力强。为了壮大公司的科研实力。在提高科研人员业务素质方面。公司加强培训。通过老师授课、现场指导、派外学习等方式,使员工的科研能力适应公司的发展要求。多年来,公司一直注重科研经费的投人。每年公司投入总产值的5%左右作为科研经费。提高了公司的技术储备和市场竞争能力,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晓红.中高档猪肉产业链组织模式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5:56-88.
2.高阳,杨薇,王佳江,侯长希,王海岩.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1):23-26.
3.刘文军.中国食品安全控制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6,(10):79-107.
4.王铬,蔡淑琴.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问题与对策浅析.企业活力,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