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传统教育思想教学论的继承

2009-11-24 07:54卢国琪
学理论·中 2009年6期
关键词:继承

卢国琪

摘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家学说集中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儒家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儒家教育思想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的性格。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论思想,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创造自己的历史过程中继承了传统教育思想教学论的精华。

关键词:传统教育思想;教学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继承

中图分类号:G41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3—0186—03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继承,恰恰应验了马克思的这一精辟的论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家学说集中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儒家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儒家教育思想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的性格。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论思想,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上继承了传统教育思想教学论的精华。

一、继承了启发式的教学思想

启发式是中国古老的一种教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精华,在我国是由孔子首创的。他教学的基本精神是启发诱导。他认定掌握知识,形成道德观念,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他特别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他有一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2]这就是我国教学中的“举一反三”的由来,说明学生如果没有主动积极的思考,仅靠教师讲授是没有意义的。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3]。孔子就是这样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引导他们在认知的基础上,发展道德情感,树立道德信念,追求远大理想;由“知之”到“好之”,由“好之”到“乐之”,从而形成习惯系统。除孔子外,我国古代有一批教育家,如孟子、荀子、王充、韩愈、柳宗元、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张居正等都重视启发式教学,并为启发式教学思想添砖加瓦。孟子有一句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4],他要求学生有存疑精神。韩愈赞成吸取前人的优秀成果,又反对沿袭剽窃,主张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朱熹认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是削弱教师的作用,也不是消极等待学生主动性的出现。他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5]使无疑者有疑,使有疑者无疑,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结合起来,这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见解。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家也继承了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思想。例如,陈独秀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毛泽东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恽代英的启发式教学思想都很完善。特别是毛泽东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更有特色。它是毛泽东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革命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他在青年时期的教学生涯中,教过三年小学和师范,办过工人夜校、农民夜校、自修大学、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并亲自讲课,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一直注重启发式。毛泽东还善于从培养革命人才与提高工农革命觉悟的高度,批判继承旧教育制度与教学方法,建立新教育制度与教学方法,来提倡启发式。毛泽东认为,注入式教学的根本特点是硬灌,因而在运用时,必然带有强迫性,把学生置于教学过程的被动地位,压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其结果是把学生束缚死了,不利于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批判继承了我国古代教学论的精华,并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教学实践中,把它建立在无产阶级哲学和现代教学论的基础上,其中有如下观点是很具生命力的:教师要善于用问题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要把精力集中到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发扬民主,教学相长;要自学,靠自己学,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学;要解放思想,不要迷信书本,不要为权威、名人所吓倒,要努力创造等。这些都是我国启发式教学的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的新思想和新经验。

二、继承吸取了书院教育制度的研究形式

“书院”起源于唐代,是我国北宋到清朝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它在近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在政治上和教育上都有重要地位,起过重大作用,不仅为封建统治阶级培养了大批统治人才,而且它重视和提倡讲学的风气,在自由研究和交流学术等方面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吸取了书院的研究形式。毛泽东对书院制度的利弊进行了全面分析,认为从“研究的形式”来说,书院有很多优点,表现在师生的感情甚笃和能够开展自由研究等方面,因而“书院比学校实在优胜得多”[6]。但书院最严重的缺点,是研究的内容不对。他说:“所谓书院可毁,在它研究的内容不对。书院研究的内容,就是‘八股等等干禄之具,这些只是一种玩物,哪能算得上正当的学问?就这一点论,我们可以说书院不对的很。”[7]毛泽东所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之所以成为一种新学制,就是取古代书院的形式,纳入现代学校的科学内容,办成一种平民主义的大学,主张学问无私,学术公开,使无产者不要多少钱就可以求得有用的学问,养成健全的人格,洗涤不良的习惯,为革新社会作准备。湖南自修大学完全体现了自由研究、自主研究的特色。

三、继承了主动、习行的教育方法

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教育家颜元、顾炎武等从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出发,提倡“主动”、“习行”的教育方法。这是与理学家“主敬”、“主静”、“读书穷理”的学习态度和治学方法对立的。颜元“主动”习行的教育方法直接来源于他的“动”的哲学。他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变动的、发展的。他考察当时社会,认为明朝的灭亡,经济和人才的衰败都深受宋儒“主静”和书本教育之害。他说:“吾尝言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8]所谓主动的教学方法,就是通过实际活动,通过具体的事去学去做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使人身体强健,筋骨强壮,增强身体和精神的健康,而且还可以有涵养道德和经世致用的价值。

既然教人为学要主动,就必须注重习行。“习”即练习,是通过练习以巩固知识的一种行动过程,“习”是颜元教育方法的中心原则。他说:“读书无他道,只须在‘行字著力,如读‘学而时习便要勉力时习,读‘其为人孝弟便要勉力孝弟,如此而已。”[9]不仅要通过实际活动获得知识和经验,而且要通过实际活动去巩固知识。主动的思想其实也是一种体育思想。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颜元的教育思想进行了吸收。1917年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非常佩服文武兼备的颜元和顾炎武。“清之初世,颜习斋、李刚主文而兼武。习斋远跋千里之外,学击剑之术于塞北,与勇士角而胜焉。故其言曰:‘文武缺一岂道乎?顾炎武,南人也,好居于北,不喜乘船而喜乘马。此数古人者,皆可师者也。”[10]当然,由于时代进步了,毛泽东比先贤们站得更高一些。他从生物学、体育学、和哲学上论证了人类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他说:“人者,动物也,则动尚矣。人者,有理性的动物也,则动必有道。”[11]意思是说,人类也属于动物,是爱好运动的。不过,人类是有理性的动物,运动起来必有规律。实际上,陈独秀那么强调体育,也或多或少受了颜元“主动”、“习行”教育方法的熏陶。

四、继承了学贵专一有恒的教学思想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强调专一有恒。孟子重视学习的专心致志,反对学习上的三心二意。他曾举了一个下围棋的例子说,下围棋只是小技术,如果不专心致志,那也难得学会。棋手奕秋,是著名的围棋能手,现在让奕秋教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听奕秋讲解;另一个表面听着,心里却在想,外面有只天鹅快要飞来了,怎样拿弓箭去射杀他。虽然他俩一道学习,后者的学习成绩一定不如前者。孟子还主张学习有恒心,反对一暴十寒,反对半途而废。他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12] 他还教人不要半途而废,功亏一篑。这说明有为者必须有恒心,才能取得最后成功;半途而废,前功尽弃,是没有恒心的表现。

荀子认为专一,“锲而不舍”是进学修德的有效方法。学习是积累的过程,需要有恒心。学习如同雕刻,“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3]治学要虚心求实,埋头专研,“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14]冥冥、惛惛,都是形容深沉,这里指专心致志,心不两用。荀子这里说的是学习有恒心,才能专研进去;治学虚心求实,埋头专研,学问才有明显的长进,事业上才能立大功。

孟子的专心致志和有恒心,荀子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教育思想有明显的影响。譬如,青年毛泽东在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谈到恒与不恒关系时,主张“学贵有恒”。1917年夏,毛泽东为萧子升的学习杂记本《一切入一》作序 ,其中谈到“博与精,非但暮所能成就,必也有恒乎?曰,日行不怕千万里。将适千里,及门而复,虽矻矻决不可及,恒不恒之分也。”[15]意思是说,一个人知识的广博与精深,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要有恒心,长期坚持到底。毛泽东主张学贵专一有恒的教学思想,是对孟子、荀子“专一有恒”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发展专一有恒的教学思想,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坚强的革命意志和毅力奠定在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基础上,顺历史潮流而动,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二是把“专一有恒”的意志品质渗透在自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习和政治生活中,并用“专一有恒”教育一代青年始终不渝地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

五、继承了尊师亲友的教育思想

尊师亲友,敬老尊贤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儒家教育思想的精华之一。在中国教育史上,荀况主张“隆师亲友”最力。首先,荀子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无师法,则隆性矣”。一个人若没有老师的教导,就只有本性的自然发展;若有老师的教导,就会有知识和品德的丰富和发展。因此,学生应当隆师,主动地接近老师。他说:“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16]荀子还说:“学之径,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17]其次,荀子认为治学要有良友相辅,“君人者不可以不慎取臣,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18]学友之间要互相切磋。他还说:“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19]隆师亲友就在于得到批评指教,“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20]荀况主张“隆师亲友”的目的在于使自己的知识和道德得到丰富和发展。

韩愈把“道”与“业”作为衡量教师的标准,所以他认为谁先懂得道,谁有学问,谁就是教师,即“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2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一思想是很深刻的,不仅说明教师不一定是万能的人,不一定是完人,这破除了对教师的盲目迷信,解除了“弟子必不如师,师必贤于弟子”的旧观念,而且还反映了闻“道”在先,“以先觉觉后觉”,攻有专“业”,以知“教”、“不知”这一教学过程的规律。韩愈还强调“圣人无常师”、“不耻相师”的道理,提倡人们向德行高尚、学有专长的人学习,提倡互相为师,谁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强就拜他为师。这里既有“能者为师”的观点,又有“教学相长”的含义。荀子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2]韩愈也用这一事实形象地鼓励学生,学生是可以胜过先生,后人是可以超过前人的。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继承了上述尊师亲友的教育思想。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恽代英、杨贤江都是尊师亲友的典范人物。毛泽东一辈子尊师亲友。他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在老师的指导下,日益深切地感到“亲师而外,取友为急”。在求学与做人的问题上,青年毛泽东是很尊重德高望重、有真才实学的老师的。第一师范的杨昌济、徐特立、黎锦熙、王季范、方维夏、袁仲谦等老师对毛泽东都有多方面不同程度的提携与帮助。毛泽东不仅向校内有学问的老师请教,而且向校外有学问的专家学者求学问道,还采用通信方式交往求教。通过以上各种形式的质疑问难,拜访求教,获益非浅。他曾在给萧子升信中写道:“弟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23]但青年毛泽东尊敬老师、前辈和名流是有原则的,随着时代前进的。他曾经崇拜过康有为和梁启超,当时代前进了,出现李大钊、陈独秀等一派先进人物时,他们就代替了康梁成为他的楷模。后来革命深入了,陈独秀成为党内右倾投降主义者,断送了革命成果,在这紧要的革命关头,毛泽东起来和陈独秀的错误路线斗争,并和他决裂,挽救了革命。但毛泽东始终尊敬像徐特立这样一辈子坚持“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老前辈。毛泽东还鼓励今人超过古人,学生超过先生。他说:“才不胜今人,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24]他是希望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的。我们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教育思想中不难发现,他们从传统的尊师亲友的教育思想中吸收了不少思想营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03.

[2][5][16][18][21][22]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文选[M].孙培青,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9-272.

[3][12]中国古代格言大全[M].陈宜民,杨正业,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6: 205-560.

[4]任关华,等.中国古代格言小辞典[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138.

[6][7]毛泽东.《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张允侯,等.《五四时期的社团(一)》[M].北京:三联书店,1979: 72-73.又见1923年3月《东方杂志》第20卷第6号.

[8][9]颜元集: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7:623-669.

[10][11]毛泽东.《体育之研究》,《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68-69.

[13][14]任关华,等.中国古代格言小辞典[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218-305.

[15]毛泽东.《〈一切入一〉序》(1917年夏),《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83.

[17][19][20][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8:449-514.

[23]毛泽东.《致友人信》(1915年7月),《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13.

[24]毛泽东.《讲堂录》(1913年10—12月),《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587.

(责任编辑/王建国)

猜你喜欢
继承
浅析山东茂腔的起源、发展与继承
论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的继承流转性
试论甘温除热
中国传统节日符号化再设计的继承与创新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探讨私小说中的“自我”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评析张学英诉蒋伦芳遗产继承案
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又一重要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