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明朗
摘要:目前,我国城乡在收入、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极不协调。城乡巨大差距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其中主要因素是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工业优先、城市偏向发展战略和农民分散经营。统筹城乡发展、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农业经济组织合作、加大财政支农力度、逐步建立健全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缩小城乡差距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城乡差距;二元社会结构;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3—0115—02
一、目前我国城乡差距的现状
1.城乡收入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结果,1983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2:1,我国在1984年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此后城乡收入差距开始拉大,曾在1994年城乡居民收入比高达2.86:1。1997年以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速扩大,2001年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2.90:1,2003年继续扩大为3.23:1。2004年,虽然政府实施了减免农业税、控制粮食最低价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使农民收入增长6.8%,但当年城乡收入比仍为3.20:1,2005年在2004年的基础上又扩大为3.22:1。据我国社科院在2006年4月14日发布的《农村经济绿皮书》预计,今年我国农民收入虽然将保持5%左右的增长速度,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将进一步扩大。
2.城乡教育差距。目前,农村学校设施差,不但没有城市学校已经普及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甚至连校舍、书桌等最基本的教学设施都不能保证。调查结果显示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在15~64岁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下表关于各种文化程度人群在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中所占比例的对比情况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我国城市和农村的教育差距。
3.城乡医疗卫生差距。目前,城市的医疗卫生资源占到我国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的80%,现代化的大型医院都集中在城市,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而占全国人口63.91%的农村人口却只能享受到20%的医疗卫生资源,一些小诊所零星的分布在农村,医疗设备落后,致使农村人口每千人平均拥有不到一张病床和一名卫生技术员,而城市每千人却平均拥有3.5张病床和5名卫生技术员。由于农村卫生资源的严重缺乏,孕产妇死亡率是城市的2.6倍,新生儿死亡率是城市的2.4倍,5岁以下的儿童死亡率是城市的2.7倍。
4.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在社会保障方面,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而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却非常薄弱。目前城市居民普遍享有的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在农村的覆盖率极低,至于失业保险这完全是城市居民独自享有的,和农村居民无关。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仅占农村总人口的9.6%左右,按享受社会保障的人员来计算,农村的社会保障覆盖率只有3%。
5.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差距。在城市优先、大工业优先的方针指导下,大量的财政资金集中于城市,用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获得快速发展,建得越来越好,而农村要么像蜗牛一样爬行前进,要么原地踏步走,从而使城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差距愈来愈大。目前全国652 718个自然村,其中通自来水的仅有352 681个自然村,只占到54.03%。还有26 525个自然村不通汽车,45 900个自然村没有装电话,分别占到了4.06%和7.03%。
二、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
1.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指的是城市社会为一元 、农村社会为另一元的城乡分离的状态。在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形成的过程中,户口制度是一个关键性因素,户口制度发挥了一道强有力的闸门作用。据有关专家统计,如果以2004年全国有1.03亿农村到城市的打工者计算,外出打工农民工每年因劳动力市场歧视而少挣2 343亿元。最终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人口流动的闸门,使城市工业获得快速发展,而农业却承担着过重的就业压力,致使农业劳动生产率长期低下。
2.工业优先、城市偏向发展战略的影响。我国历来把工业放在城市,强调工业优先发展,农业为工业作积累,农村为城市作积累。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支持城市工业发展,如通过财政倾斜把大量的资金用于城市,用于工业,大力扶持城市和工业,相反的农业只得到少量的财政资金;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只关心吸纳了多少存款,轻视甚至就不肯农村放款,导致有钱的农民存款容易,没钱的农民想从信用社贷款很难,造成资金大量流向城市,促进城市工业发展,而农村却只能继续小规模经营。
3.农民分散经营,缺乏有效的合作组织。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分散经营,导致高科技农业难以推广,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生产成本高。据统计,现阶段我国70%的农民主要从事一般的种植业,他们只是按照传统的方式耕种。这样造成在我国农业生产中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仍占很大比重,农业科技在我国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只有42%,而发达国家已达到6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80%。
三、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新农村建设
1.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其关键在于统筹城乡发展,把农村和城市、农业和工业统一起来共同发展,不仅要实现城市现代化、工业现代化,而且还要实现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就提出要消灭城乡差别,必须“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之间的差别逐步消灭。”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首先要在思想统一起来,特别是我们的领导干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目前大部分人还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城市就应该走在农村的前面,农村就应该为城市作积累。对于目前城乡经济的严重不平衡不必大惊小怪,因而也就没有对统筹城乡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
2.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造成我国城乡巨大差距的因素中,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导致收入低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据美国经济学家D.Gale.Johson分析,中国农民在校时间每增加一年,其收入就可以增加3.6%~5.5%。如果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达到城市水平,城乡劳动力的收入差距可缩小15%~20%。对普通劳动者而言,只要他们能通过教育或培训提高自己素质和技能,就会改变其就业及相应的收入状况。
在基础教育方面,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把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好,使学校成为一个有利于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加强农村的师资力量建设,对教师进行良好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实行优惠政策鼓励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和骨干教师到农村任教;加强教育宣传,根除有些农村流行的“上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使广大农民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在农民培训方面,与教育部门联合,加强农民文化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广泛开展农民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农民掌握一门或多门农业实用技术,使农民成为懂科学用科技的新型农民;加强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学校根据市场的需要开设专业和课程,让更多的农民学到并掌握多门职业技能,以适应市场的需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造就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加强农业经济组织合作,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程度。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通过农民自愿成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来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竞争力,如韩国,农协作为一个民间组织主要负责农产品推销。农协通过各种途径,改变农民的经济、社会、文化现状,从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还不断的提高了韩国农业的竞争力,使农业部门与其他非农业部门协调均衡发展。我国的台湾地区也采取了类似的民间组织,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4.加大财政支农力度。针对农业的自身劣势,各国政府历来都对农业进行不同程度的补贴。按照西方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对工业化进程6个时期、三个阶段的划分来看,人均收入水平280美元~560美元进入工业化初始阶段,人均收入560美元~1 120美元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人均收入1 120美元~2 100美元进入工业化成熟阶段。就我国来说,目前从总体上已经进入到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首先由政府投入资金改善目前农村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好标准农田,搞好河道清淤,建设好农田灌溉用水工程,改善农民的住房,搞好农村的道路、生活用水、生活用电、信息网络等农村基础工程建设。其目的是改善农民的生产居住生活条件。其次是积极鼓励帮助农村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特产农业。最后在政府的支持下,农民开始进入自我发展阶段,农民自觉地积极地找路子、想点子,积极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而政府此时的只是制定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倡导全体公民自觉抵制各种社会不良现象,并致力于国民的伦理道德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
5.逐步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我们应有一个总体的思路。总体的思路就是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从条件已基本成熟的经济发达地区开始,逐步推广到全国;先在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和合作医疗制度,再逐步建立养老保险;应从最需要保障的困难群体入手,逐步扩大保障范围。通过多种措施,使广大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幼有所学。具体到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参考文献:
[1]周志雄.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与路径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霍益辉.构建农村和谐社会[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M].北京:全国农业统计提要,2004.
[4]刘应杰.中国城乡关系与中国农民工人[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王育红.发展经济学[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6]常洪钧.社会保障制度与我国劳动力市场[J].经济学家,2006,(3).
[7]蔡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1):12.
[8]中国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457.
[9]喻汇,李录堂.农业人力资本流动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J].农业经济导刊,2006,(2).
[10]韩俊.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若干问题及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导刊,2006,(1).
[11]钱纳里.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95-96.
(责任编辑/吴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