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莲
境头一:
一位老师教《坐井观天》一课时,在学生学完课文后,设计了一道培养创新思维的说话题:以《青蛙跳出井口后》为题自己编一段故事。学生踊跃发言。他们的奇思妙想赢得了阵阵掌声,听课的老师也不由得点头赞许。这时,在一片举起的小手中。怯生生地伸出了一只小手。老师便点了他的名。这位同学站起来说,青蛙跳出井口后,看了看外面,觉得还是井里面好。于是它又跳回了井里……顿时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位老师连忙打断了他的话,示意让他坐下,并教育:我们不能像井中的青蛙那样——坐井观天……此时,这住同学满脸通红,羞愧地低下了头。让我们来听听他没说完的话吧。他在日记中写道:……高大的烟囱冒出滚滚浓烟,小河里流淌着乌黑炭臭的废水,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气味。昔日的小伙伴——小鱼、小虾、螃蟹都不见了,只剩下青蛙孤零零的一个,它很害怕,它觉得还是井里面好。于是又跳回了井里。
这是多么独特的观点啊,但它却违背了老师的教学意图,一朵创新的火花还未来得及绽放,就熄灭了,随之消失的还有学生那盏微弱的自信之灯。
境头二:
生:4-4=0
师(拉长了脸,沉下声音说):“同学们,你们说,他说得对不对?”
要说学生也真是聪明,很会察言观色:“不对!”
“那正确的算式应该怎样列?”
生答:“应该这样对:4-3=1或4-1=3。”
这学生真是厉害,一个人就把两个算式全答了。老师也喜形于表。
可那4-4=0的学生可一直闷闷不乐,嘴里嘀咕:“4-4怎么不对了呀,我就不相信那池塘边的鸭子那么听话,叫这边3只鸭子不动,就走那边1只,再叫那边1只鸭子不动,只游走这边3只,哪有这么听话的鸭子?”
诸如此类的教学细节举不胜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部分教师课堂倾听意识的缺失,缺少课堂倾听的热心与耐心,动辄打断学生,武断评判。尤其是学生发育与教师课前预设相异时,不能准确把握学生发言的观点与要害、错误与精彩,缺乏课堂教学中的应变能力,只是亦步亦趋地按照讲案授课了事。
可见,如何让课堂走向深入,教师的倾听太重要了。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的课堂倾听具有不容忽视的教育价值。
镜头三:
这是辗转听来的令人感慨的故事。它或许对我们的教育有所启迪。
一位母亲问她五岁的儿子:假如妈妈和你一起出去玩,我们玩渴了,一时找不到水喝,而你的小书包里恰巧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做呢?
儿子小嘴一张,奶声奶气地说:“我会把每个苹果都咬一口。”
虽然儿子年纪尚小、不谙世事,但母亲毕竟对他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爱,因此对于这样的回答,她的心里多少有点失落。她本想像其他父母一样,对孩子训斥一番,然后再教孩子该怎样做,可就在话即将出口的那一刻,她突然改变了主意。
母亲握住孩子的手,满脸笑意地问道;儿子,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儿子眨眨眼睛,满脸的童真:因为……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妈妈!
那一刻,母亲的眼里隐隐闪着泪花,她为儿子的懂事而自豪,也为自己给了儿子把话说完的机会而感到庆幸。
我想,一名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教师,一定能听出学生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一定能听出学生谬误中蕴涵的新奇、琐碎中寄予的真情、否定中包含的肯定,也一定能听到学生思维抽穗、知识拔节、情感裂变的声音。
那么,如何优化教师的课堂倾听呢?
首先,要专注而耐心地倾听。在与学生对话时,眼睛应注视学生,而不是盯着教材、教案或其他地方;注意力应集中在学生的发言内容上,而不是一味地想着教学的下一步是什么、如何推进;不随意打断学生,不提前作出评判。教师专注而耐心的倾听会点燃行将熄灭的思维火花,引发更为丰富而深刻的教学交往。
其次,要能欣赏、体味地倾听。与一般的倾听不同,教师的课堂倾听是为了理解而不是反应,即通过学生的话语来明了他们的看法、感受,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与思维过程。因而,教师的课堂倾听应站在欣赏、体味学生发言的立场上,不仅倾听其发言的内容,还要倾听其言辞背后的欲望与需求、心情与想法、错误的症结与思维的盲点,听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性与差异,从而引发情感的碰撞与思维的交锋。
再次,倾听时要多谋善断,灵活反馈。教学的魅力来自教师敏锐的课堂洞察力与机敏的教学反应。教师应正确听辨学生的发言,并对倾听获取的信息迅速作出教学决策,催生新的教学行为,或点头、微笑以示赞同与鼓励,或复述、追问以引起学生重视与反思,或拓展、延伸以激活思维、拓宽思路。这就要求教师决不要放过任何一处细小的地方,把它们视为最有价值的教学“活资源”,把它们转化成一个个随机生成的教学细节,推动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
瑞吉欧有句名言:“接过孩子抛来的球!”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让我们成为孩子的忠实听众,学会倾听、乐于倾听,更善于倾听。让我们在孩子的活动过程中,走进孩子的心灵,解读孩子的所思所想所为;倾听“把每个苹果都咬一口”背后的声音,知道孩子的“一百种语言”,成为他们成长的有力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