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该用生命去温暖生命

2009-11-23 06:19田高民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09年10期
关键词:生命作文语文

田高民

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一个个自身和谐的生命体。现代教育的终极价值是体现生命的意义。如果把教育的内容作个分解,“生命教育”无疑是最重要、最迫切的教育。因为即使“生命教育”以外的一切教育都完成得非常优异,若因“生命教育”的缺失而酿成悲剧,那么,一切教育都会失去意义。可以说,教育的起点是人,而“生命教育”则是教育的基点。然而,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教育中,“生命教育”却是缺席的。只有把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告知孩子,让每一个学生都懂得要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敬畏生命,许许多多的悲剧才不会重演。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接受过“生命教育”的孩子,同等条件下,其心志的抵抗力明显高于其它孩子。

生命是教育起点,也是教育终点。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但学生却没有那种被摇动、被推动,更没有灵魂被唤醒的感觉,却感到越来越像工厂流水线生产的同样的产品,生产力在不断提高的同时,学生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教师大多没有承担起灵魂导游者的责任,更多充当的是知识的灌输者。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担当起引导学生灵魂的责任。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这种情怀是对所有生命的尊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朱小蔓教授说:应该从生命教育起始,将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态教育作为教育的三大基本模式。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之本。教育是生命的主要历程,它基于自然生命,在现实的生命之中,追求生命的完善。生命是教育起点,也是教育终点。要加强对学生敬畏感和幸福感的培养。培养敬畏感,就是要培养受教育者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对自然的亲近,对崇高事物的追求和对美好的向往。如果一个人没有这种敬畏之情的话,就很可能成为一个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约束的人、一个缺少憧憬与精神追求的人。在学生阶段,应该让一个人真正感受到成长是幸福,不断超越自我是幸福,克服困难实现了教育目标同样是幸福。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指出:生命教育的目标是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

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撞击生命。生命教育的途径是: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面对;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在鼓励中建立自信,在合作中培养诚信,在欣赏中赢得自尊,在原谅中学会宽容,在分享中学会给予,在信任中学会自律。复旦大学顾晓鸣教授说:不少教育及心理学家把造成青少年轻生的原因概括为如下四种因素:1个人心理因素。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渠淑坤教授认为:自杀的人一般性格都比较内向,具有自卑、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固执、敏感多疑、心理闭锁等性格特征。这种偏执性人格,常会导致当事人对事物产生歪曲的认识以及消极悲观的情绪。自杀行为,实际上是一种自私的不计后果的表现,是对现实的逃避。2教师因素。北京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心理咨询部部长宋挂英说:教师与学生之间人格上的不平等关系是受中国几千年来伦理纲常的深刻影响而形成的。目前的普遍问题是教师教育方式、方法过于单一,对学生心理缺乏足够的认识。教师迫于升学压力,往往只重视应试教育,而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很难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伤害了学生的自尊。3家庭因索。“望子成龙”的思想在一些家长心中根深蒂固。家长溺爱孩子,一切事情均包办代替,造成孩子缺乏独立性。或者由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不和,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刺激,产生人际交往的恐惧、不安全感等心理,形成不健全的人格。4社会因素。经济的发展与萧条、政治动荡、贫富差距、竞争压力、恋爱关系等都会给青少年带来心理上的冲击及刺激,心理承受力差的人这时候就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语文新课程呼唤语文教育生命整体观。唐海渡教授指出:语文教育生命整体观倡导关注学生整体生命发展,它是指语文教师通过语文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培养对自然、社会及他人的关爱,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实现个人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语文生命教育的主体是个体的人,其终极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主动、健康、和谐地发展。语文教育生命观认为学生不仅是认知体,更是生命体;不仅是认知活动,更是生命发展的活动。因此,语文教师应关注学生精神生命的发展,尊重学生的生命活力,提供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态环境。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建构生命之信仰。实施语文的生命教育,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在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生命世界的同时,引领他们多层次地认识生命之本质,探求生命之意义,建构生命之信仰,实现生命之和谐,最终实现生命质量的全面提升。教育,从广义上讲,是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在精神上不断丰富、崇高的过程。精神生活的丰富得益于学生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首先,要增加课外阅读,特别是经典名著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吸取前人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营养,深化对历史、人生和社会的认识,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的空间。同时阅读还有利于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在不断熏陶中,个人的文化人格、生命厚度得到了延伸。其次,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多开展一些供学生展示、锻炼自己的活动如演讲赛、艺术展览、辩论会、讲座等,多组织一些学生社团,如文学社、书法协会等,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自信,学会合作,体验成长历程中的成功感和满足感。

把“生命”作为作文教学的思维原点,就意味着作文教学的思考应从生命的思考开始,建立起独特的作文教学视野。从“自觉”的角度构建作文教学的生命之维,要探究这一崭新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领域,我们不妨重读叶圣陶先生关于作文教学的一系列著作论述。

“去生命化”:当下作文教学的困境。审视当下的作文教学,许多师生大都致力于所谓考试的“人格文”“高分文”“保险文”,形式主义训练充斥作文课堂,致使学生作文多了匠气,少了灵气;多了雷同,少了差异;多了范式,少了创新。思想和智慧的灵光荡然无存,作文的本质已异化为对分数的追求,绝大多数学生多年的作文学习仅是为了应付中考、高考,以致作文教学多年来高耗低效,陷入困境。有专家认为,古今中外,最好的文章都是为“生命写作”,而不是一种为生存的写作。其实,从记录生命成长、抒发真情实感等角度看,写作就是人生。一个没有写作的人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完全的人生。诚如叶澜老师所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识字,都要练习写作,并不是为了给自己捐上一个‘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头衔,只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去生命化”的作文教学急功近利,漠视生命的存在,丧失了写作的本义;生命的场的写作,就是“生活本身”,就是生命的言说,既“立言”又“立人”。

教学反思:教师应该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灵魂的导游者。作为传统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单独拥有权利,学生要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教学以知识传授为宗旨,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很少受教师的关注。有一位教育家针对这种教育状况作了逼真的描述:在今天中国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打了一个颠倒——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地位,而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的站着、甚至是跪着的灵魂。

从中可以想到,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培养目标只是形同虚设。我们的传统教学是重认知轻情感,只见学科不见人,在教学实际中体现出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把生动的、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猜你喜欢
生命作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