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卫伟
今天的主题是企业的生存之道,但在探讨这个主题之前,必须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将科学的发展观建立在科学的历史观基础上。
在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探讨中国企业,尤其是开始进入跨国企业、世界级企业行列的中国企业是如何成长起来的,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到底是什么,这对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
正确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
中央提倡科学发展观,但是实际上许多人并不知道该从何人手学习科学发展观。我认为,科学发展观一定要建立在科学的历史观基础上,也就是对历史的正确总结上。它必须能够指出未来应该走的正确道路,正确道路就是科学,科学一定是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而正确的预见来源于对历史正确的总结。
从宏观方面总结历史经验,还是需要回归到邓小平理论上。邓小平理论是建设理论、发展理论、治国理论,集中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是对建国以来经验教训的正确总结,是对一百多年来中国近代史的正确总结,甚至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史的正确总结。没有邓小平理论的指导,30年改革开放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也不可能在今后继续沿着这条正确的路子走好。邓小平的基本改革思想和理论集中体现在他的《在武汉、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纪要》中,主要包括:(1)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的就是好猫,这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是要从原来禁锢的、脱离实际的、或者已经偏离正确轨道的政策上回到实事求是的轨道上来。(2)对外开放,对内搞活。(3)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4)发展是硬道理。(5)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6)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
不对称竞争:发展本土企业
现在比较强调的是对外开放和继续沿着改革开放这条道路走下去。但是,对内搞活已经不像在改革初期提得那么明确了。没有对内搞活,仅仅对外开放是不行的,这也是我研究“不对称竞争”时提出的一个观点。不对称竞争就是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发展本土企业,如何使本土企业成长为跨国企业。
上世纪70年代流行的是阿根廷经济学家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论”以及在这个理论基础上提出的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进口替代工业化就是以国家作为主导力量,建立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以自主开发的产品替代进口产品,依靠这种途径发展本土企业和本国经济。它的提出基于一个合理的基本假设,那就是在全球化环境中没有本土企业做支撑,社会利益不可能实现最大化。但是这种进口替代的政策被事实证明是失败的。关起门来搞进口替代,最后只能是失败。
80年代开始,拉美主要国家转向新自由主义,也就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顾问威廉姆森提出的华盛顿共识。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十点政策,包括开放市场,开放资本市场,货币自由兑换等。这些政策主导的结果是跨国公司大量进入发展中国家,包括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但是它们的本土企业却发展不起来,而且使得这些国家长期停留在中等发展水平。这对西方国家是一种最佳状态,因为如果发展中国家太贫困,不符合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他们的产品和服务没有市场。但如果发展中国家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也会危及西方国家的利益,世界利益格局可能要重新划分。
结果,进口替代政策与新自由主义政策都不能推动发展中国家本土企业的发展,都不是真正适合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正确理论。目前在发展中国家中,面对如今这样一个开放的全球市场,本土企业该怎样成长,在世界范围内尚没有适合的理论。
基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特别是对通信网络设备行业改革开放成功实践的研究,我认为这是一场不对称竞争。我的观点是,中国一定要开放,封闭肯定是不行的。但是实行完全开放的新自由主义政策也行不通。后者的理论依据是西方的可竞争市场理论,即市场达到最佳状态并不一定非得是完全竞争的,无论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还是在寡头垄断状态下,都能达到效率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前提是这个市场是可进入的,也可自由、无成本的退出。这个理论实质上是站在垄断企业立场上的,是针对反托拉斯法的。但是,如果将该理论用在中国,我们把国门打开,而且不加任何限制,那么就不会有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怎么能够既开放又能使本土跨国企业成长起来,中国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这条路的理论基础,我称之为不对称竞争理论。
不对称竞争包括政府的不对称管制。例如允许外国公司进来,但是对进入的形式实施限制,即必须采取合资的方式,建立合资企业,这样它就不可能实现独占市场的战略意图,只能追求高端市场,以实现利润最大化。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就会使价格体系虚高,这就为中国本土企业进入这类市场创造了非常有利的发展空间。除了不对称管制,还包括政府在突破产业核心技术上的投入和组织。
综上,我提出的不对称竞争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相结合,这其实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只有对外开放,对内也开放,才能发展起来。
树立科学历史观
重温邓小平同志《在武汉、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纪要》,我们还看到,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即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标准非常明确,而且可衡量,应当长期坚持,它将保证我们始终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
其次,小平同志讲到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也是改革开放一个重大突破。然而近几年,对此提法到底允许到什么程度,实行到何时为止出现了不同的声音,这导致我们在政策上的摇摆,甚至出现一些激进的、脱离实际的政策倾向。最典型的就是《劳动合同法》,实际上它对企业家信心的潜在撼动效应巨大,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今天的困局。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不管中国经济是几驾马车,关键是马不想拉车了,因为实在是拉不动了。而且企业家的奋斗和贡献没有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和尊重,于是出现了越是有成就的企业家越低调,越是对媒体躲之不及的不正常现象。
再次,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协调、和谐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中国现在出现严重失业问题已经开始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严峻的现实使我们认识到中国的问题必须要通过发展来解决,而保证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关键在于保持经济的创新与创业活力。
最后,小平同志提出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经济为何在几个月内大起大落、冰火两重天?问题出在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上。我们这几年的高速发展,使第一产业和重工业的比重一直在上升,经济结构越来越偏重,产能过剩在上游产业表现得尤为突出,而服务业的比重一直在下降。上游产业都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规模经济的盈亏平衡点高,退出障碍高,转型困难,这导致明明下游市场需求已经出现萎缩,上游产业还在开足马力生产,结果由繁荣突然进入危机状态。最近中央提出未来两年投资4万亿拉动经济,这4万亿投进去如果还是修桥修路,将会使经济结构更加偏重。“猛药”只能解当下之急,根本上还是要解决结构问题。
解决结构问题的关键是发展科技和教育,要加大对科技教育的投入。我认为,这4万亿应该真正关注民生,关注科技、教育和健康,鼓励创新和创业,创新也是要靠创业。所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当前显得尤为关键。支持中小企业既有利于创新,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扩大就业,是一举多得的事情。当前的就业问题主要还不是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关键是几百万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这都是些高素质的人才。他们既能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动力,也可能给中国社会造成不稳定。
今天的主题是企业的生存之道,但在探讨这个主题之前,必须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将科学的发展观建立在科学的历史观基础上。政策制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解决好了,宏观的、产业的问题解决好了,企业的发展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