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平
当音乐课堂教学吸吮了新课程标准的甘露后,音乐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课堂充满了生机。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理解课程标准时出现了一些偏差,特别是对音乐新课程目标的认识理解、对音乐教学目标的制定等不是很明确,教学就会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
在课程改革纲要里,新课程的三大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而在音乐课程标准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和知识与技能的顺序排列。它说明了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首要性,“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核心性和“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必要性,突出了音乐学科的特点。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首要性
音乐教育到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艺术的本质特征,即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失掉了情感,艺术也无从谈起。在音乐教学中,只有让情感得到充分的体验、感受和理解,才能接触到音乐的本质。音乐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音乐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通过音乐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音乐的方式表达和交流,从而获得创造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
在音乐教学中,人文主题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是统领和被统领的关系,音乐课程要求把知识技能的学习同音乐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提高形成有机的结合,其中特别重要的是知识技能只有在情感激发下才能成为智慧。当学生学习了诸如力度、速度、节奏、情绪情感等,然而在唱歌的时候从头至尾一个力度;当学生演唱不同风格与不同情感的歌,都是一样的艺术处理,那学习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对学生来讲还有什么意义呢?
音乐教学中,许多好的音乐作品总是用真情实感打动人,让读者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而作者也正是运用歌词、音符、旋律、节奏、和声、力度、速等度的变化传情达意。教师在教与学实践当中要想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就得有真切的感情和理智的思考,并且积极有效地与学生一起参与到教与学的实践当中,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去感染学生,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也就是说,要通过教师的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如果离开了情感,那样就是一堆毫无生气的符号而已。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核心性
对于音乐课程来说,尚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征。音乐本身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音乐教学和音乐学习须采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即体验的方式。原则上。音乐教学与音乐学习是不能依靠讲授的,因为讲授的方式完全与学习者自身的体验相悖,是以他人的感受取代自己的感受,以施教者的体验代替学习者的体验。
过程与方法之所以对于音乐学习非常重要。是由于音乐教育多为体现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潜效应,其目标往往蕴含在学习过程中,过程即目的。从教学方法上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音乐,不如会学音乐。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音乐上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等过程与方法。
三、“知识与技能”的必要性
首先,要提高音乐文化素质,必须学习必备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其次,要创造和理解音乐;应掌握必须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在音乐课程标准中对音乐知识与技能有了更广的内容,它包括: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基本技能、音乐创作背景、音乐与相关文化等。
音乐新课程标准第一个理念就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也有很多人提出淡化音乐知识技能教学,相对与以往传统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状况是必要的,但是,也必须认识到,淡化音乐知识技能,不等于轻视音乐知识技能或不要音乐知识技能教学。一些中小学音乐教师却在理解上出现了偏差,把音乐知识技能教学与音乐审美对立起来,因此,要明确音乐教育必须突出音乐学科自身的特点,这是不容置疑的。
音乐知识的掌握,有助于音乐技能的形成,而音乐知识掌握和音乐技能形成,能推动和促进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又制约掌握音乐知识以及形成音乐技能的快慢、深浅、难易、灵活性和巩固程度。所以,根据音乐教育的特殊规律,在注重学生审美体验基础上,使学生掌握音乐知识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为了使音乐课程改革更加深入,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音乐课程目标,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教材,认真备课,确立适合学生实际、符合音乐教学实际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使音乐教学更加有效,真正提高音乐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