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载薪火相传终铸就育人真经

2009-11-17 02:46陈富祥李昭辉
甘肃教育 2009年21期
关键词:会宁神明二中

陈富祥 李昭辉

编者的话:

在甘肃,人们一说起兰州,大部分人都可能想到牛肉面,说起敦煌,可能想到莫高窟,一说到会宁,大概很多人会想到教育,每一个地方都有其值得称道的东西,正是教育让会宁这个西部贫困的小县扬名全国。

说到会宁教育,“学校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攻”的三苦精神早已为人们所熟知。这当中,学校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正是多少年来学校的苦教,让无数会宁学子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全国。前不久,会宁二中获得了“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为会宁教育人又增添了一项殊荣。

教风薪火相传的传统

会宁二中的校园并不像想象得那样阔气,对有6000多学生的学校来说,二中的校园显得有点狭小。校园中简

单的一个雕塑,一方不大的绿化地,一个小亭子,土操场,几幢朴素的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这就是二中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真如一位教育家说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其实中学何尝不是这样呢?

在会宁二中近十几年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不得不说一下现任校长张神明。

“他很实在,是个实干家。”副校长赵宏涛这样评价校长张神明,“平时他说得少,干得多,他很少说高深的理论,从来都是用自己的行动来体现。”

近些年来,人们对不少中小学校长有非议,说现在的校长都成了会议专业户、跑项目的。但是作为一所有6000多人学校的校长,张神明十多年来都坚持带课,还经常跟自习课。

在二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在晚自习课上,还有教师拿着粉笔在黑板上写写算算,比比划划,满身粉笔灰,给学生辅导,其中之一就会是校长张神明。

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句话说得不无道理,正是校长张神明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式的带动,全校教师都有了一种紧迫感,虽然没有人说,也没有人要求,但老师们都觉得有一种力量在不时鞭策自己。

“看到校长这样做,我们就不能不卖力地工作了。”一位老师这样说。

教导主任童毅对此有自己的认识,他说,张校长的这种管理方法,看似是开放式的,其实给了教师们一种无形的压力和动力,比制度化的管理更有效,人人都没有怨言,人人都出力,劲往一处使,拧成了一股绳。

在校长张神明的带动下,会宁二中形成了一种自己独特的教风——竞争、奉献,以带好学生为荣,以把学生送入名牌大学为傲。

踏实的教风助长了良好的校风,优良的校风又增加了教师的凝聚力。在二中,这种凝聚力又产生了向心力,让教师们有了一种以校为家的观念。

副校长赵洪涛就是一个例子。

赵洪涛是语文老师,在多年的教学中,他成了学校教学骨干和教学能手,在全省也小有名气。前几年,不少比较知名的学校向他伸出了橄榄枝,有的不惜以重金想挖走他。

走,房子、金钱随之而来,留,清贫、艰苦依然如旧。

张神明校长知道,这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艰难的抉择。张神明爱才也惜才,更知道教师对学校的发展是多么重要,他想方设法挽留,最后,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打动了赵洪涛。

为了校长的良苦用心,为了学校,赵洪涛选择了留下。

在会宁二中的历史中,这只是一段小事,但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铸就了二中厚重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优良的教风和校风。

学风骨子里传承的求学精神

会宁学生的学习自觉性高是出了名的,副校长赵洪涛给记者讲述了一件小事:

一天晚上八九点钟,学生们正在上晚自习,突然,全校停电了。他正在校园里巡视,此时,让他惊讶的事发生了,校园里竟一片安静,没有一个学生起哄,紧接着,每个教室里次第亮起了烛光,透过窗户,烛光就像一点点星光,在漆黑的夜空中闪烁。

讲这段小事的时候,赵洪涛显得有点激动,最后竟半天说不出话来。停了一会儿,他说,这种情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如果当时有一台影像机,记录下这段动人的情景,看的人才能真正理解。

原来,学生平时都在抽屉里准备着蜡烛,以防突然停电,或在早上没开灯之前、晚上教室熄灯之后用。有的学生为了完成自己的学习计划,常常早上五六点(甚至更早)就起床,到教室里点起蜡烛上自习。

针对这种情况,二中在校园建设中,特意加修了路灯,初衷很简单,为了方便早起的学生借光读书。

教导主任童毅还给记者讲了一件事,他说,以前学生在操场上读书,因为太专注而经常互相碰撞,这样的事在二中已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这种专注,大概是学生骨子里一种精神的自然流淌,无需粉饰,本真而自然。

2007年全省高考状元马泽强,就数年如一日,每天固定地在花园旁读书。如今,这份剪影已经永久地沉淀在了二中学生的记忆中,在以后的岁月里被长久流传。

会宁学生刻苦,稍微了解会宁教育的人都这样认为,在二中,这种结论同样成立。以前,学校条件差,宿舍少,学生们住的是大通铺,吃的是土豆、面条,用的是煤油炉子,这都是这种精神在生活层面上的体现。

近年来,随着办学条件的逐步改善,学生们在生活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优良的学风却一直在学生中间传承着。艰难的生存条件赋予了会宁学生与生俱来的品质:吃苦耐劳、坚韧且对自己严格要求。

在采访中,记者对会宁教育有一种体会:在会宁学生的潜意识里,高中阶段不仅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习阶段,更重要的是,这个时期的拼搏有一种与命运博弈的味道在里面。

会宁的学子很奇特地把青春期的锐气与一种少年老成的气质融合在了一起,这种融合的结果就是形成了一种很难被外地学生学走的精神:一种完全依靠内驱力和自律精神所产生的刻苦学习的巨大动力。

或许是源于艰苦生活从小的历练,他们的这种精神包含着很多因素:对长辈的理解与孝顺,对改变自己生存状况的热望以及突破自我的巨大爆发力。这种力量就体现在了每个朴实的会宁学子身上。

教研贫瘠土地上的自我救赎

会宁二中曾经一度以擅长教学而闻名,在其他人看来,会宁二中的老师只会埋头教学,在教研上没有多大成绩。但这种情况在近年来悄悄地发生了变化。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全体二中教师潜心于教研工作,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与积淀,二中的教研工作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有74位教师的200余篇论文,见诸全国各类报刊,出版各类教研专著10本。这种成就,同样是依靠埋头苦干的精神而得来。

没有教研的学校是没有发展动力与后劲的,教研活动可以为学校教学注入不竭的动力,这是二中人一贯秉承的教改理念。在此基调下,教研活动经常化成了二中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从上到下的教研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学校领导经常坚持深入课堂听课评课,深入教研组督导教研活动;要求教师们的教研活动必须做到“四个一”,即每个教师每年至少要订阅一份专业教育杂志,确定一个教研课题,上好一堂研究课,撰写一篇总结。二中通过这种教研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改革。

学校还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多次邀请一些专家、特级教师来校讲学、交流。前后有86人次去北京、兰州等地学习先进经验。

一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践行着默默奉献、兢兢业业的二中精神,他们朴实无华、踏实工作,正是他们的这种精神,为学校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延续着求实上进的办学传统。其结果是,二中在坚持不懈的教学教研过程中塑造了属于二中的独特精神,同时,也把这种精神以科研成果的形式提炼、传承了下来。这种精神内敛而坚韧,求实而不乏创新,渗透在了教学当中,融进了每一个二中人的血液里,并影响着每一个二中学子。

猜你喜欢
会宁神明二中
解析几何试题精选
Phase matched scanning optical parametric chirped pulse amplification based on pump beam deflection∗
启航
——松江二中(集团)初级中学校歌
庐江二中简介
我在会宁等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浅谈会宁林业发展与惠民富民问题
会宁沿黄灌区苹果产业发展持续升温
东京神明 花信精神
倘若,这世上有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