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雨
自从温总理视察北京第三十五中学,发现一处地理教材的错误之后,教材问题便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教育热点话题。最近又有一些教师对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比如课文的真实性、针对性、价值取向、选文标准、编辑体例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有理有据的尖锐批评和质疑,引发热烈讨论。与过去针对教材字词等方面错误的批评相比,这次所涉及的内容更广泛,问题更复杂,类型更多样。就在前一阶段,人们关于教材的话题也还仅限于课本入选作品的调整上。所以,从整体的舆论氛围和质疑者所做的前期调研工作以及形成的影响来看,这次对中小学教材发起的“清算”,大有掀起一场教材“革命”之势。
即便如此,现在就为这样一场关于教材的讨论下一个准确的结论,显然为时过早。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这样的质疑和讨论,对于在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上推动中小学教材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知道,虽然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成效卓著,然而我们现行的教材编写审查和出版体制,基本上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格局,尽管有了一些小范围的选择性,但统编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并没有多大的改观,教材的编写和审定的权力,基本上集中在一些特定机构之中,和使用教材的学生、教师以及家长没有多大的关系,他们在教材问题上没有多少发言权,因而也就使得教材在所有出版物中具有极其独特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现在有人能够公开向现行教材叫板,实在是一种思想观念上的进步,它打破了过去几十年来教材问题上由权威部门和专家们长期把持的话语权,向社会大众揭开了盖在教材之上的神秘面纱,让人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审视被所有人奉若神明的教材,知道了教材原来也会有错误,教材里面的东西也不完全都是对的,并且已经开始反思:为什么以前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和自己的子女学习的教材呢?显然,它所起到的震聋发聩的积极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过了教材存在问题的本身,有可能催生教材编写和使用方面的思想和观念的大解放,开创教材建设和改革的新局面。
在对教材的质疑和讨论中,也有一些教师和网友认为给教材找毛病纯属吹毛求疵,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语文教材的主要功能是让学生识字作文,内容真实不真实、空洞不空洞、说教意味浓不浓、与现实联系得紧密不紧密,都无关紧要。其实,他们所说的这些问题,恰恰是比教材中有几个错别字和病句更为重要、影响更大也更难解决的问题。对于教材中存在的明显错误,一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加以纠正,但教材内容选择和价值导向方面存在的问题,就不是哪一个使用者可以左右和改变的。通过这次讨论我们可以看到,现行教材编写中形成的单一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已经与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碰撞,过去我们所崇尚、所宣扬的一些东西,今天看来也许已经不合时宜,或者说已经不能被完全接受。特别是一些政治思想倾向性较强的偏重说教的东西,有时候会显得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十分隔膜,有些课文所标示的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已经失去了人性的支撑,因而也就失去了应有的真实性,必然给人以假大空的感觉。
前不久读一篇博文,写一个网友的儿子今年9岁,他所在的学校期末考试中有一道语文题:一列火车飞速驶经一铁路岔道口,扳道工发现另一列火车突然迎面驶来,两车即将相撞,将会车毁人亡。如果扳道工向右扳道叉,火车均可安全交错而过,但右边的岔道上搬道工5岁的儿子正在玩耍。扳道工对他的儿子大喊一声:快卧倒!他向右搬下了道岔,火车飞快安全驶过。他的儿子脸色惨白、安然无恙地从铁路中间站起。请问:儿子会如何看待他的父亲?这位网友的儿子回答:儿子会恨他的爸爸!结果,评卷老师给了一个大×。更可怕的是,全年级12个班,近500学生,只有3个孩子这样回答,其余全是:“会觉得他爸爸是英雄“之类!这位网友对此发出强烈质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
网友的质疑是有道理的,一个讲真话就算错的教育,还不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吗?而我们的教材中就有不少类似于这样的内容,带给孩子的,也绝对不只是识文断句那么单纯的东西。它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让他们学会虚伪和功利,也在影响着我们的教师,通过他们引导学生接受一些违背人性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那些被认为回答正确的学生,就是我们的教师们工作的“成果”,但那是孩子们真正想说的心里话吗?
我们现在强调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但现行教材中的不少内容依然是政治挂帅、思想领先,而缺乏对人性、对生命应有的尊重和关照,即便有,有些也是十分抽象、空洞和狭隘的,缺少一种普世的价值。如果说这样的教材还不值得质疑、还不打算改进的话,那我们现在到处高喊的教育教学改革,还有多少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