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经常会看到一种怪现象,一个人在业内成名了,即使在他并不熟悉的领域,还是有很多人将其奉为权威或神明。这些“权威”与“神明”常常是一些鉴定会、论证会、研讨会的座上宾,频频亮相于镜头与报端。
这是一种典型的“知觉偏见”或者说“光环效应”。是谁导致了这种怪诞的迷局呢?
答案昭然若揭。是一群对权威高度迷信,又对真理心存偏见的人。在他们眼中,只有所谓的权威,对事实、事件本身不求甚解,实质上是在搞“学术追星”的名堂。他们显然忽视了“术业有专攻”的道理,移花接木,捧杀权威。而面对真理,又使出了“一叶障目”的招数,对那些没有名气却真真正正掌握了真理的人,视而不见。
“科学”的迷信比无知更可怕!在这些拥趸的蛊惑下,很多在某一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专家,在受邀论述另外一件他并不熟悉的事情时,并没有选择回避或静心思辨,往往凭借某种感性的东西或者“权威”的光环,或者道听途说的支言片语,就轻易做出判断与结论。这实在是追求商业利益的造假和“做秀”的表现。
在这样一个专家满天飞、教授遍地是的年代,在这样一个学术功利化、世俗化、浅薄化、计量化、科条化、快餐化的年代,没有一个与之相关的群体可以独善其身。“权威”们在抓住机遇后火速成名,吸引了一大批拥趸环绕左右。这些拥趸带着偏见的眼神儿,比“权威”们更加目空一切。日复一日,“权威”们的学识与视野日渐浅薄,最终成为空中楼阁,而他的拥趸们却没有发现这是一件“皇帝的新衣”,继续在学界鼓吹“权威”们带来的“新见解”,营造属于他们的“学术”氛围。
是为学术的大悲哀,是为行业的大悲哀!
由此看来,对任何人或任何事,都不应该迷信或抱有偏见。盲目地迷信于某个“权威”、某个观点或者某种流行,又运用它们来指导具体的工作实践,显然并不符合辩证法。希望业内的人士,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对各种观点进行研究,客观理性,取长补短,趋利避害,最终做出自己的决定,进而引导更多的从业人员走向真正的科学与智慧。
也希望那些权威的业内专家,把偏见的眼镜摘下,不要再用旧的、过时的学识来评价同行与对手,同时也不应该只看到对方事物不好的方面,而需要用理性、客观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术的问题。
唯此,我们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