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琼
有人说:“学校教育最大的问题、最大的损失、最大的抱憾就是学生小小年纪就厌学了。”希腊教育家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了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炬。”所以不能说教师给学生“水”,而应该说教师要点燃学生的“火炬”,让它自己燃烧、永远燃烧,也就是让学生自主、自觉地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教育学家总是说:“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光是要求学生学习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一种态度。”心理学家特别强调:“与其说学生来学校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学习态度。”因此,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是一项更为重要的教学任务。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呢?
一、言传
首先要晓之以理。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会有什么样的情感,也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倾向。学生认为这门学科重要,他就重视这门学科,于是就努力学习这门学科,如果教师留这门学科作业,学生就会认真完成;反之,如果学生认为这门学科没有什么用,他就不重视这门学科,不喜欢这门学科,所以上课他就会干点别的。因此,科任教师要充分阐述本门学科知识的重要性,使学生对本门学科形成正确的认知。
当然,这三个成分也有不协调一致的时候,也就是说,有的时候,学生似乎能认识到,但情感上却没能跟上,譬如说,学生觉得英语重要,可是觉得英语太枯燥,他不喜欢;学理科的学生觉得历史不重要,不要高考,可是觉得历史课挺好玩,所以他喜欢上历史课,就像学生虽然知道上网太多,影响学习,但上网好玩,所以总想偷偷上网一样。这就是有人为什么“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当认知和情感不一致时,情感决定行为倾向。那么,怎样让认知和情感统一呢?那就是让认知变成信念。只有教师晓之以理,使学生树立了坚定的信念,学生才会克服困难,抵抗住诱惑,坚持不懈地学好这门学科。
其次是约法三章。部分学生自制力欠缺,科任教师必须根据本门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制定有利于学习进步的集体规范来约束学生,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如新课改提倡分组合作学习,对不按时交作业的学生,可以实行“一人不交,全组受罚”,利用学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来约束学生。学生不交作业,个人受罚可能无所触动,但是,如果影响到组内其他同学,他就会觉得影响了小集体,没面子,于是自觉完成作业。同时,组内其他同学也会负起“合作”的责任,相互督促。
二、身教
一方面是热爱学问。教师的态度是学生态度的榜样。要让学生喜欢这门学科,教师必须自己热爱这门学科。教师要始终如一、热情饱满地传授本门学科知识。我们常常看到有的教师讲课全神贯注、神采飞扬,很少去组织教学,学生却不开小差、专心听讲,就是学生被教师的热情吸引住了。
教师还得有虚心好学、终身探究的精神。课堂上,教师难免不出错,学生一旦指出教师的错误,教师不要觉得没面子而加以搪塞,更不能以“我故意搞错,看你们是不是用心听讲”来给学生倒打一耙,而应该虚心接受学生意见,诚心感谢学生的指正。时代在飞速发展,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知识面越来越广,随时有可能提出教师一时难以解答的问题,这时,教师更应该放下架子,与学生共同探讨,现场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约定和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予以解决,切忌以“这么简单的问题也不懂?好好想想,明天再说”来掩饰自己的不解。教师虚心好学、不断求学的精神不但不会使教师失去威信,反而会赢得学生的尊重,使学问在师生共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产生无穷的魅力,也有助于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另一方面是热爱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是一项艰辛漫长的工作,一个对学生没有爱的教师,不可能会尽力用自己的心智汗水去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热爱学生,主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学生跟科任教师关系好,就会把对教师的友好、亲近迁移到他所教的学科上,从而转化为对这门学科学习的热爱,主动学好这门学科;反之,学生会因为看不顺眼教师而不听他讲课,以致放弃对这门学科的学习。二是要潜心执教。为人师表,不迟到,不早退,不缺课,不把自己生活、工作中不顺心的烦闷心情带进课堂,潜心钻研教法、学法,全身心地投入每一堂课,以自己的工作态度来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我们常常看到,一个教师坚持带病上课,学生听课就会鸦雀无声,用心听讲,其缘由就是教师的敬业精神感染了学生。
三、体验
少数学生由于厌学而产生走上社会的念头,教师应该配合家长,通过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如利用假期让学生外出打工或参观,感受没有知识学问务工的艰辛,见识“高知识,高收入,低劳动强度;低知识,低收入,高劳动强度”的社会现实。很多学生都能通过体验,重返校园。
(责任编辑:薛剑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