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村学校教研策略

2009-11-17 03:58谢小明
教师·上 2009年7期
关键词:比武教研案例

谢小明 李 文

进入新世纪、实施新课改以来,乡村教师职业倦怠感明显蔓延,其中教育教学任务繁重是主要原因,一方面,教师工资统一由财政拨付,为减少负担,严格限制教师数量;另一方面,因为退休、流失、提拔等原因,一线减员十分严重,为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学校不得不加重教师工作负担。据2007年一份来自湘中地区乡村教师的调查,在近400名教师中,2/3以上的教师主要靠晚上休息时间在家里备课,有接近四成的教师在家中批改部分作业。教师总体感觉概括为一个字——“累”。同时,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很难认同。据统计:仅15.6%的教师认同自己的职业,仅19.2%的教师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在面对“就你现在的职业能产生幸福感”的问题作答时,仅9%的教师选择略感幸福,绝大多数选择基本没有或没有幸福感。乡村教师对目前状况最不满意的是:工资待遇低,占83.2%。同时,环境太差,工作压力大,给乡村教师带来了极大的苦恼,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存状况与工作热情、工作质量。

在教师遭遇“职业倦怠”形势下,学校又如何以新课程实施为契机,促进教研氛围的有效转变为突破口,从而为学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呢?

一、针对“问题”,面向“需求”,创新策略

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教研策略,或同一策略的不同组织形式。

1.“抽签上课”“上比较课”策略,充分暴露弱势

面对新课程,教师对新理念很难认同,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视野和思维方式与新课程要求很不相适应,知识匮乏,讲解时平淡无奇,语言苍白,虽使用新教材但仍沿用旧讲法,而枯燥无味的“说教式”课堂教学,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绝大部分教师缺乏主动适应性,个别“老”教师不参加学习却“冲天”。

针对倦怠现状,根据“小学教师打通关”的要求,我们首先采取“抽签上课”的策略,即:点将定人,抽签临时决定年级、学科及内容,独立准备1小时,再上课。用以检测教师综合素质,让教师暴露“弱势”,教育教师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然后“上比较课”,采取三种循序渐进的组织形式:一是集体听几名普通教师上同一教学内容的课;二是集体听一名普通教师和一名乡村“名师”上同一教学内容的课;三是集体听某个教师上课和观摩同一教学内容的名师授课录像,帮助教师寻找差距,进而激起教师的斗志,转“示弱”为“内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针对问题、面向需求的“专题研讨”策略,有效地“吸引”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

以前,学科教研组内开展的最传统的活动是“听评型”教研,即听一节公开课、优质课,大家评一评、说一说,未深入反思,发言者寥寥无几。同时,学校开展的最传统的活动是教学比武,评出个一、二、三等奖,最后是“我好,你好,他也好”。因此,教师失去了参与教研的激情和兴趣。

为此,我们通过调研征询,将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经验与方法”和新课改实验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进行整理,建立教研主题“资源库”,从中选取主题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对有价值的“经验与方法”进一步推介推广:一是专题讲座;二是示范观摩;三是研究讨论;四是专家引领;五是分校推广;六是课题研究。对“困惑与问题”主题,根据学科的不同,选取一定的教学专题组织研讨:一是搜集主题资料,开始自我探究;二是组织集中研讨,实现资源共享;三是名师名课观摩,从中深刻感悟;四是安排集体备课,形成典型课例;五是邀请专家引领,提升认识层面;六是成立课题小组,形成科研成果。对教师形成的“经验与方法”进行提升与推广,是对教师的一种最大的激励。“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以“问题”为载体的专题研讨,能启导教师去发现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比武”策略,较好地解决了长期以来教师培训存在的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两张皮”问题

由于目前的教育体制远远满足不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教师渴望优质培训,但长期以来教师培训存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现象,同时对培训未能很好落实,教师谈“训”色变,但又无奈、苦恼。

我们将理论学习与教学比武较好地结合起来。对教学比武进行了以下三种组织形式的探讨:一是创新教学比武。即在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理念、新教法、新学习方式等基础上,为给传统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而组织的课堂教学比武。这种比武既是摒弃,又是传承。二是片段教学竞赛。选取某个局部的教学内容,让教师进行15至20分钟的教学,展现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水平。三是教学风格展示。即在教学艺术培训完成后,为检测培训成果而组织的课堂教学比武。以上比武,均以培训学习为前提,以比武展示为成果检测手段,做到了理论联系实践,使教学比武不会被架空而流于形式。

4.“案例启示”策略,诱发教学机智,促进教学相长,有效提高教师课堂应变能力

我们将搜集到的30多个典型案例分为:人本理念、享受教育、语言艺术、赏识教育、教育机智、班主任艺术、课堂常见现象的处置等7类,进行案例剖析,促使教师深入思考,充分讨论,以此诱发教师的教学机智,启迪教育智慧,进而提高教师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我们采取了三种形式:

(1)研讨式:一是出示优秀课例;二是自主学习课例;三是交流学习成果;四是自主内化反思;五是主持人点评反思。

(2)提问式:一是出示案例情境;二是提出研讨问题;三是教师各抒己见;四是点出执教教师做法;五是主持人点评反思;六是评选“教育能手”。

(3)介绍式:一是教师介绍自己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特例场景或突发问题情境;二是提出研讨问题;三是同伴互助研讨交流案例;四是由介绍教师点出自己当时的做法;五是介绍人主持共同反思;六是评选“教育能手”。

这三种案例启示,在角色转换方面,实现了教师由“被动适应”到“主动参与”的过程;在案例内容选择上,反映了由“彼”及“己”的内容更迭;在案例研讨形式上,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活动策略。案例启示针对新课改实施中教师遇到的“实际问题”而展开,符合教师需要,调动了教师参与的热情,实现了教研创新;同时,构建了交流合作平台,锻炼了教研能力,促进了同伴互助,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有效提高了教师课堂应变能力。

为开展集体备课,中小学基本上建好了教师集体办公室。为让教师在循环授课中通过“设计—实践—反思—再设计—再实践—再反思”的自研过程,有效提高自身课堂教学水平,在分配教学任务时尽量不跨年级任课;还采取了教育新闻发布、叙事演讲、日记反思等策略,促进了教师知识结构更新,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素质,实现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二、成果展示,网络互动,搭建平台

1.搭建作品展示平台

一是组织每年一届的优秀论文等评比,以《铎山教研》为载体,将优秀作品刊出;二是择优出版《教师手记》,内容主要荟萃教师成果论文、优秀案例、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生活日记、与新课程一起成长、我的教学风格等方面的作品;三是搭建推荐发表桥梁,将教师的成果作品,通过网络发送邮件、报刊杂志社投寄、参加评比和论坛等方式,择优推荐发表、获奖,使教师的成果在更大范围、更大层次内交流,扩大影响面。

2.搭建表彰宣传平台

建立获奖教师喜报张贴、校园广播宣传、师生互相颁奖、媒体采访报道等机制。教师在外参加竞赛等活动,获奖结果一出来,学校里已贴出了喜报,红领巾广播站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播送。第二天教师回来一踏入校门,早有学生代表手执红花恭候,迎接“英雄”凯旋,令教师激动不已。中心校每年“九·十”节都组织了教师表彰活动。并开辟宣传橱窗展览,大张旗鼓、声势浩大地对教师进行表彰、激励,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潜在的热情和感动。

3.搭建网络互动平台

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我们首先建立了QQ群和电子邮箱,将教师与校长、市教研员的QQ组建成群,开展教育话题,不仅实现了教师与教师、教师与校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实现了教师与教研员之间的交流,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问题、形成观点和看法时,可以与专家进行直接对话。现正在筹建新型教育管理平台——网站网页。明年还将开通省中小学教师现代远程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真正建立教师与专家对话机制,提高研训层次。

通过搭建平台,鼓励和培养教师养成爱学习、爱思考、爱写作、爱实践的良好职业习惯。同时,通过表彰宣传、媒体报道等,宣传“名师”,宣传学校,促进社会更多地了解学校,了解教育,了解教师,促进学校和教师赢得社会尊重。

三、重建制度,追求实效,扭转气氛

传统“听评型”教研,只有前两三位教师发言,而后面的几乎是唱OK,甚至懒得发言,如“上课上得好,我要向他学习”“前面发言的都说了,我表示赞成”。大部分没有虚心学习、认真反思,活动流于形式。为此,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是制定制度,规范活动。制定了《研训活动“发言”制度》,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发言,按座次顺序,不点名自觉发言,鼓励先发言,并从在座位上坐着发言逐渐变为站着发言、走上前台发言;时间5~8分钟,简短精炼,注重反思;坚持用普通话发言。每次活动评出“优秀发言教师”,当场给予奖励,促使教师积极发言,并做好心理和材料准备。教师发言逐渐由脸红口吃变得流利自如。同时,准时组织,按时参加,扎实较真,不得不参加,以此转变教师“参没参加一个样”“迟到早退无所谓”的态度。二是采取方法,教师“示弱”。采取即席演讲、抽签上课、口头作文、业务讲座等方法,让教师暴露弱势,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三是贴近实际,引导“开口”。教师传授“经验与方法”,讲座示范,推介推广;介绍“困惑与问题”,研讨反思,深入剖析;组织教育新闻发布,开展案例启示,与教研员直接交流……使教师成为教研的主人。四是精心组织,追求实效。开展集体备课、专题研讨、示范观摩、教学比武、循环上课、上比较课等,有效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教师觉得能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尤其能集集体智慧,共同研讨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对自己很有帮助和启发,教师积极性逐渐高涨,教研气氛逐渐浓厚。开始时,部分教师觉得:“唉!累死了,屁股都坐疼了。”年龄偏大的则说:“我反正将退养了,莫参加算了!”后来许多教师说:“说句心里话,这个学得还有味,有收获。现在也不愁了,大家到一起像定期聚会一样。”同时,也顺理成章建立了教师业务学习制度、教学反思制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教师业务考试制度等。后来,在组织形式上,逐渐由集中研训走向片区协作、中心示范和学校自主教研;在参加对象上,也逐渐转向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

四、调整视角,摆正心态,享受教育

“教师首先应是教育的享受者,这样才能更好、更有效地实施教育。”我们的做法是:一是利用典型案例,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摆正心态。如:案例 《老太太的忧与乐》中老太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染布,二儿子卖伞,下雨天为大儿子愁,不能晒布;天晴为二儿子愁,伞卖不出。病了……邻居有人劝说:下雨天,应该为二儿子高兴,又可以卖伞了;天晴,应该为大儿子高兴,又可以晒布了。老太太病好了。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有时换个角度看问题,就会豁然开朗。同理启示:我们不能只盯着学生的“背影”(缺点和错误)自烦自躁,而要走向前去,看到学生的自信、微笑、成长(闪光点和良好心态)而欣慰。

又如:案例《关注》中,美国人关注的是孩子学会了什么;中国人关注的是孩子还有什么没学会。从中折射出两国家长不同的教育理念,以此深刻剖析在不同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产生的教育行为、语言、心态、方法和结果,启示教师从完美主义的陷阱中跳出来,更新教育理念,学会欣赏,转变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教育方式,发展学生素质和个性。

二是在学校里,教师享受学校生活。在研训活动中,教师每次活动后均有不同的收获,从中享受合作带来的快乐;在教学中,享受“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以及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在教学比武中,享受竞争的快感;在成长平台上,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是开展“教育分享”活动。组织教育一“得”、教育有“悔”交流,分享成功,分享失败。

四是颁发《教师“享受教育”六提醒》,让教师时刻提醒自己,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

五是建立教师发展性评价机制,开展新课程背景下“一堂好课的标准”研讨,以此作为教师的追求。

我们虽然无力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改善教师的生存状况,但教师的教育观念、心态和行为有了积极改变。以前经常听到教师叹息:“现在的学生真难教”“我班没有一个好学生”……现在,埋怨学生的少了,主动反思的多了;体罚学生的少了,赏识学生的多了;课堂上“板着脸”的少了,微笑的多了;无聊打牌的少了,学习的多了;工作时间聚在一起谈笑的少了,讨论教育现象和问题的多了;研训活动缄口不言的少了,主动发言的多了;教师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少了,换位思考的多了。

五、阶段考核,选拔培养,“名师”工程

课改理论培训阶段,组织对教师进行第一轮:理论素养考核;教育教学反思与创新阶段,组织对教师进行第二轮:创新教学考核;教学与研究实践阶段,组织对教师进行第三轮:教学艺术考核,成果汇报等。全镇涌现出了一批优秀课改实验教师,从中评选出了四名课改实验学科带头人。这些骨干教师在各校发挥着“领头羊”作用,为课程改革的推进打下基石。为培养乡村“名师”,我们还制定了《学科带头人选拔与管理考核办法》,对学科带头人实行三年一次考核,包括一年一次业务讲座、一年一节示范课、一年一篇市级以上论文等,开展学科带头人教学风格剖析活动,促进乡村“名师”进一步发展完善。

通过创新策略、搭建平台、重建制度、享受教育和“名师”工程,有效转变了学校教研氛围和教师的精神状态,提高了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能力。在对各中小学进行“迎奥运”和“汶川地震”有关教育调查时,活动形式多样,有“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德育标兵评选、奥运知识竞赛、“我为奥运添光彩”演讲等。汶川地震发生后,师生纷纷捐款,中学团干学生主动提着募捐箱沿着公路募捐。更重要的是,除班主任外,许多科任教师都行动起来,语文教师组织学生抗震救灾诗歌朗诵,感人肺腑;数学教师组织学生每天报告死亡、救助人数,与汶川心连心;思品教师组织学生搜集救助中的感人故事;科学教师开展地震知识、紧急避险以及科学搜救知识等方面教育。“社会是最好的教材”,学校、教师逐渐提高了对新课程的适应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研水平,开发了《乡村小学体育游戏活动》辅助教材;提高了教育科研能力,有4个课题,五年来教师发表和获奖的省级以上论文有25篇;培养了教学新骨干,有6位教师在省、地级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奖;出现了学科竞赛金牌教师,近五年辅导学生获得全国数学“希望杯”1金7银31铜,全国初中数理化奥赛一、二、三等奖有7人。

现在,全镇有省级骨干教师2名,地市级骨干教师4名,县市级14名。四年来,优秀青年教师调入城区学校达28人,乡村“名师”开始不断走出铎山,走向冷江,走向娄底,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责任编辑:贾腊生)

猜你喜欢
比武教研案例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比武激活力 实干写担当
比武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比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