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面对经济危机我国劳动政策应如何调整

2009-11-17 03:58
活力 2009年17期
关键词:新政劳工协商

张 旸

一、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主要包括劳动政策的制定、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开展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完善社会保险等)、提高劳动条件和环境、协调劳动关系(形成有效的三方协商机制)等等。

二、面对经济危机,我国劳动关系面对的困难

在2008年延长到目前的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来临前,中国的劳动关系已趋于紧张形势。我国劳资关系存在几大矛盾:

第一,强资本、弱劳动的矛盾。我国劳动者的社会结构存在着分层。可概括为“金领,白领,蓝领,无领”。“金领”就是企业的管理层;白领主要是一些专业技术管理人员;蓝领主要是制造业的工人和农民工;无领是那些失业、半失业、非正规就业的劳动者。通过劳动者分层后,我们可以发现问题最严重的地方是在最低层,农民工欠薪,小煤窑非法用工,黑砖窑都发生在最底层,是强资本、弱劳动的矛盾最集中突出的地方。

第二,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尖锐——劳动力过剩与就业空间不足的矛盾。从整体上看,由于产业结构的长期不合理而导致的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这种大环境必然导致劳动关系的不规范、不平衡,如劳动合同的不规范、短期化,劳动关系的随意化等等。

第三,企业利益与职工权益之间的矛盾。强资本与弱劳工的格局以及劳动力的供大于求必然使得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率,漠视甚至损害职工的合法权益。

第四,法律滞后、片面性不能及时调解劳动关系的矛盾。伴随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在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背景之下,劳动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正当我们自身孕育的矛盾不断加深时,世界的经济环境的恶化加速了矛盾激化的过程。在经济危机下我国的劳动关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值得我们重视:

依附于出口的中小企业劳资关系紧张。去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企业特别是以出口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部分企业停产关闭。企业用工需求减少,规模裁员和职工待岗歇业现象逐步增多,欠薪、断保甚至欠薪逃匿问题不断发生,劳动关系的不稳定性增加,劳动争议和举报投诉案件数量上升。日前深圳多家单位成功通过劳动部门审批获准实施不定时工作制。但在灵活用工的条件下,如何保障劳动者权益,值得我们思考。在劳资地位明显不平等,劳动者处在绝对弱势的情况下,必须高度警惕新工时制度带来“强者权益愈强,弱者权益愈弱”的马太效应。

三、中国政府如何调整劳动政策,引导劳资双方共渡难关

在历史的记忆里,1929年美国爆发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由此拉开了美国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代的帏幕。而后,时任总统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开始的一系列新政,对于解决当下中国的劳资冲突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罗斯福新政中最具特色的是其倾向工会的劳工政策。以《国家劳资关系法》、《公平劳动标准法》及国家劳资关系委员会为代表的美国劳动关系协调和劳动标准确定的法律制度基础便是在这个时代奠定的。

新政时期的政策倾向完全是向劳工方倾斜的,而在我国,则仍然把重心放在为中小企业减负上。今年以来,政府出台的几个政策意见的关注重心集中在促进就业方面,企业允诺“尽量不裁员”在削弱员工的就业权利方面包括缓缴社会保险费,放无薪假,少计算有效工时,欠薪就可以有所怠慢。而新政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劳动者收入和社会保障的提高,我们很难真正刺激内需,提振经济迅速发展。

新政给我们的第二个启示是,越是发生经济危机,越是要开展集体谈判,而且要务求实效。全国总工会在去年12月发起了工会与企业、职工应对金融危机的“共同约定行动”,即围绕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和职工利益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协商约定,职工帮助企业摆脱困境,企业努力保障职工权益。应当说,全总的工作思路既体现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要求,也明确了“不裁员不减薪”的协商谈判重点。2009年2月国家政劳资三方联合发出的《指导意见》,也要求各级三方推动企业加快集体协商机制建设,并把集体协商作为职工与企业凝聚合力、共担风险、共渡难关、共谋发展的制度保障。其现实意义不仅仅是危机应对之策,还在于完善劳动关系协调的机制建设。大力实施集体合同制度“彩虹计划”,以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进一步推动扩大集体合同制度覆盖面,增强集体协商的針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个启示是,借助经济危机,促进工会组织发展和结构转型,发育会员意识,提升工会在经济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新政的经验告诉我们,在经济正常或快速发展的时期,员工更容易形成企业意识,而不易形成工会意识,尤其对服务业上游的白领员工阶层就更是如此。经济危机使底层阶层感受到生活的艰辛而找到一致的利益,一旦被卷入到激进的劳工运动当中则更易形成共同的阶级意识而唤起劳工的团结精神。当下亦如此。工会应当继续加大组建工会的力度,特别要把那些农民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并对他们开展扶助行动,使他们增加对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的认同感,为工会未来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结论

目前我国的劳工关系调整既面临着内部转型的困难,又要承受国外经济形势调整而引发的改革压力。政府在制定劳动政策上的定位就显得十分重要,明确一个保护劳动者基本权益的大方向,应是形成建立在这个框架下的改革。政府应该以宏观、长远的视角发展地看待问题,抓住契机,对于以往我们劳资关系固有的矛盾、问题进行改革,真正使“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编辑/刘佳)

猜你喜欢
新政劳工协商
从“古运河的新故事”看提案办理协商
人大协商研究综述
房贷新政能否锻造楼市拐点
协商民主的生命力在于注重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