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通俗化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运用

2009-11-17 09:04师银萍
会计之友 2009年29期
关键词:基础会计教学

师银萍

【摘 要】 《基础会计》是会计及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整个会计课程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俗语言的使用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并能引导学生以更开阔的思维方式来理解相关知识,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基础会计; 教学; 通俗语言

《基础会计》是会计以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着重于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论述,目的在于帮助初学者理解会计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练运用会计的基本方法,较扎实地掌握基础会计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会计业务处理的初步能力,为后续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但该课程中的专业概念对于初次接触会计课程的学生来说抽象难懂,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不易入门,课程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学生畏惧、退缩、厌烦的现象。为了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和接受该课程,笔者认为在不影响专业理论的科学性与逻辑性的前提下,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比喻向学生进行讲授,指导其练习与自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笔者现以《基础会计》教学中通俗语言的使用为例,加以说明。

一、会计核算基础的语言通俗化

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它以收入和费用是否在本期发生作为标准来确认各期收入和费用的一种会计处理方法。大多数《基础会计》教材对于该处理方法还进行了更为详尽的解释,但大多数学生在了解完相对专业的解释后往往会产生似是而非的感觉。作为授课教师,如何让学生更为清晰地把握这部分内容,如何将“传道授业”精神落到实处?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讲解方式。但笔者认为,如果能将学生生活中能够触摸到的小事件运用进来,通过通俗的语言就可以更为贴切地把该内容引入到学生的认知范围里面。笔者在自己的授课过程中,对于各期收入确认的问题上,分别以一定期间商品推销人员卖出东西但买家暂时欠款以及该推销人员该期收到买家预付订金下个月取货为例,看推销人员如何合理地确定自己该期的收入;而对于各期费用确认的问题,分别引入了学生每月在校住宿费的计算以及银行贷款利息的计算及支付两个小例子,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费用的确认问题。最后用一句形象的总结语来结束这部分内容,那就是对于收入和费用,属于我们的(本期的),我们毫不迟疑的接受它,不属于我们的(本期的),我们坚决拒绝它。

二、会计核算前提的语言通俗化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所作的合理设定。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机械地记住这些内容并不难,但真正让他们理解这些会计核算前提存在的必要性和它们具体的含义,则不是易事。这时作为授课教师,就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带领学生循序渐进地引进这部分内容,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这些会计核算前提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的出现是有一定的因果顺序的。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学生假定自己是刚刚步入社会的会计人员,那么他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在哪里施展自己的会计技能?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找到特定单位,并能被接纳成为该单位的会计人员,这样他们的能力有了施展的空间,会计工作就有了特定的范围,这时笔者也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会计主体这一概念,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会计主体的出现和存在的原因。现在有了既定的空间去开展工作,接下来就可以引导学生去考虑时间方面的问题。工作中每个人需要保持乐观的态度,认为任何事情都能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这样的美好前景要求会计工作能跟上步伐,提出持久应对和解决问题的措施,因而持续经营这样的假设也就成为会计人一种乐观的想法,进而影响着他们的工作。持续经营的乐观思想确实能带给人们更多的工作动力,但在工作中,会计人员不能够无休止地持续工作,他们需要定期的停顿总结,而这种停顿总结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会计人员通过停顿总结可以了解自己的工作成果并“展示”给想要了解他们工作成果的相关人员。这时笔者介绍会计分期也就不显得那么突兀了。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共同营造了时间段落的氛围,给会计工作的总结提供了更多准确的依据。有了以上关于会计工作空间和时间范围的设定后,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考虑,那就是会计工作中使用什么计量工具,是用重量单位、体积单位还是其他的?当然结合会计工作的特点,不难看出,会计工作以货币作为统一或主要的计量工具更为合适,这样会计的计量工具也就确定下来了。

对于会计核算前提的介绍,笔者借助以上的通俗语言,带领学生完全融入到整个过程中来。学生紧紧跟随事件的发展清晰地感受每一个关键点的产生和存在,也就能更清楚地把握四个会计核算前提存在的原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该部分内容的接受也就更容易了。

三、会计对象、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之间关系的语言通俗化

会计对象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具体是指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按经济特征所作的最基本分类;而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内容作进一步分类核算的项目。通常从它们的概念中学生就可以看出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看似无需太多的解释,学生应该能掌握这部分内容。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从会计对象到会计要素再到会计科目这条线学生基本能掌握,但真正要从会计科目追溯到会计要素再到会计对象时学生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不能正确确认会计科目所属的会计要素,不能正确认识会计科目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等。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学校学生管理的组织结构安排为例,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其实会计人员面对各种各样的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会计对象),就如同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面对成千上万的学生;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管理,学生管理部门需要根据学生的报考专业划分成各个系部,而会计为了对会计对象更好地进行核算也需要将其进行分类,这样就形成了六大会计要素;当然学生管理部门仅仅将学生分成各个系部还不够,还需要再将各系部进一步分成各专业甚至各班级,而会计为了具体地核算各会计要素的内容,又将各会计要素更进一步地划分为各个会计科目。对于学生管理工作来说,只有工作对象越明确,管理工作才能越来越规范和具体。其实会计中将会计对象一步一步分解成很多的会计科目也正是为了满足会计核算相关性原则的要求而达到的一种必然结果。

四、借、贷记账符号的语言通俗化

在介绍借贷复式记账方法时,授课老师先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那就是对借、贷两个记账符号的解释,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也最容易成为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一个不大不小的障碍。如果对借、贷两个记账符号的解释仅仅是通过划清它们与原有本意的界限就显得过于死板。学生记住了这样一种解释,但同时也限制了他们更多的想法。其实授课老师完全可以从更开阔和灵活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解释,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记账符号的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是从资金运动的角度帮助学生扩充更多的知识范围。借贷记账法是用来记录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或资金运动情况)的具体方法。而从资金运动的角度上来看,借和贷两个记账符号分别表示资金运动的终点和起点。任何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会引起了资金的运动,每一项资金运动都有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过程也就是由“贷”这个记账符号标识的起点带领着资金奔向“借”这个记账符号标识的终点。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让学生对借贷两个记账符号刮目相看,也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地使用记账符号。

五、会计核算方法的语言通俗化

会计核算方法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七项内容。一般教材把会计核算方法的介绍放在了第一章的内容里面,而学生在接触这部分内容时对这些具体方法都还很陌生,如果要求他们对这七种方法能有整体的认识更是难上加难了。这时摆在授课老师面前的问题就是,怎样用合适的语言把这一概括性的问题介绍给学生,而又不致于让第一章的内容显得过于冗长。

在这部分内容的讲解中,笔者用了一种通俗而简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去初步认识会计核算方法的主要过程。笔者引导学生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全过程的“体验”某单位某期间的业务处理过程。会计人员在处理经济业务前,先要做好各种准备工作,也就是要设置合理的会计科目、账户和选择合适的记账方法,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后,会计人员根据相关的凭据来填制记账凭证这种特殊的单据并进行审核。(记账凭证的格式笔者建议学生参考后面相关章节,并指导学生尝试填入简单的业务内容。)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一张记账凭证上只能记录一笔业务,不能记录多笔业务。这样一月内如果有20笔业务就填制了至少20张的记账凭证;如果业务更多,填制的凭证也会更多。那么如果相关人员想要在众多的凭证中查找某些业务的话,就有点麻烦。笔者此时引导学生去考虑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可以将记账凭证这种相对零散的资料进行汇总和集中呢?带着这个疑问,笔者可以把登记账簿这一内容介绍给学生,并让学生形象地认识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和登记账簿之间的关系,那就是账簿正是把记账凭证中相对零散的资料进行了汇总。当然账簿并不是一段会计工作的终点,因为账簿只是相对于凭证来说是汇总的,但单独看来它仍然是零散的,所以由“零散”到“汇总”的目标还没有完成,还需要会计人员继续努力,而编制会计报表可以更好地完成这一目标。几张报表就可以将众多的信息分门别类地囊括进来,让人一目了然地了解企业各方面的信息。当然由账簿到报表的过程还需要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两项工作的配合。对于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的介绍,笔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从“旁观者”的角度身临其境地体会会计核算过程的每一步骤,虽然此时他们对这些过程的理解还只能停留在表面,但这样的讲解过程相对于单纯的书面教条来说起到了更好的作用。

《基础会计》教学中通俗语言的运用是不可缺少的,它既可以启发诱导学生,打破一潭死水的课堂气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容易理解记忆。当然会计毕竟也是一门科学,作为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通俗语言时也要注意语言的严谨和准确,能做到“通而不俗,俗而有用”。既能让学生脚踏实地地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又能让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不过于片面、狭隘,用心去发掘教学过程中的亮点,用丰富的语言来活跃每一次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 高建宁,蔡万程.基础会计学(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谢丽安,梁斌,李丹丹.高职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会计之友,2006(9下):67-68.

[3] 林洁.浅谈基础会计教学效果的提高[J].职业,2009(3):44.

猜你喜欢
基础会计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探究式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项目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高专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