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敏 李德全 巢雪勇
由于新型传播媒体的兴起,农村广播事业呈现出发展维艰,甚至日渐萎缩的态势。尽管如此,万载县有些乡村仍然坚持几十年办广播不间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该县双桥镇龙田村民张包春在当地组织支持下,自1992年3月始,办起龙田村民广播站,坚持每天定时转播中央台、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积极宣传党在不同时期有关农村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有关计划生育、科技与致富、道路与交通安全、森林防火、农村安全用电、农田虫情测报等方面的知识或信息,受到了当地农民的好评。其事迹先后在江西电视台《社会传真》、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等节目中播出。罗城镇藏溪村、黎明村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创办村级广播站至今,30余年从未间断广播。2005年5月,藏溪村自筹资金1万余元,更换广播设备,购置了XF—1098微电脑锁相调频发射机,实现了村级广播站无线传播广播节目。
宜春市委、市政府[2008]1号文件《关于切实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实施意见》及市政府办[2008]85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的通知》,对建设和发展农村广播事业提出了纲领性、指导性的意见。万载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及时跟进,出台一系列政策,制订过硬的考核措施,狠抓落实宜春市委、市政府下达的有关“村村响”工作任务,并将其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服务“三农”的民生工程做好、抓实。具体做法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2009年2月,县政府第十七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在全县选择36个行政村作为新农村示范点,实施广播“村村响”工程,以后逐年发展至全县各行政村。万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于3月10日印发《万载县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担任组长,县委农组办、县财政局、县新村办、县委组织部、县广电局等部门主要领导为副组长,各乡镇、街道、宣传委员及分管广电工作的副镇长为成员的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领导小组,共同协调抓好该项工作。工程实施中,该县“村村响”领导小组加强对各乡镇“村村响”工程建设的调度和督查,多次召开部门、乡镇协调会,确保了“村村响”工程的顺利实施。
二、强化资金保障。据测算,每个“村村响”工程点的设备购买、安装及避雷装置等总造价为1万余元,全县今年36个示范点共需投入资金36万余元。为此,县政府明确规定:资金来源由县财政局、县新村办和乡镇共同筹集。其中,县财政承担30%,县新村办承担30%,乡村负担40%,县直部门也在挂村帮扶中给予资金扶持。县财政安排的资金纳入了年度预算,并计划以后每年给每个点安排300元维护费,确保重建后的村级广播站有经费维护,使“村村响”工程真正成为惠及百姓的民心工程。
三、组织力量实施。在安排筹措资金的同时,万载县明确要求“村村响”工程的技术工作由县广电局承担。县广电局以实施“村村响”工程为己任,抽调了一批技术骨干力量,具体实施“村村响”工程。为确保“村村响”工程质量,把有限的专项资金用到工程中去,用在刀刃上,万载县广电局先后派出多批技术人员到广播设备生产厂家考察,并实行政府采购、“阳光招标”。广播设备到位后,立即组织了施工、安装。截至5月底,已建成广播“村村响”示范点19个,其余任务将在近期全部完成,嘹亮的广播声音又在万载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响起来了。
“村村通”、“村村响”工程惠及48万万载人民,广播电视成为当地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目前,“村村响”工程已完成的龙田、后塘、带塘等19个村,均已实现早、中、晚全天候覆盖。从此,村级组织又有了自己的宣传阵地,村书记、村主任又有了话语权。对农村计划生育宣传、护林防火宣传、农业知识普及、科技进村入户、文体活动开展、社会治安受理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产生积极的效果。白水乡以此为契机,恢复成立了乡广播站,指派一名副科级领导兼任广播站站长,由乡干部任广播员,与各村委会联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在万载农村实施广播“村村通”工程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形成了一股安装广播设备、实现“村村响”的热潮。
(作者单位:万载县广播电影电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