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宝国
在电视节目生产中,会经常涉及娱乐、娱乐化、娱乐文化这三个概念。笔者从电视节目生产的角度对这三个概念试加辨析。
娱乐
“娱乐”是一个同义复指的词语。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娱”字的解释是:“娱,乐也,从女吴声。”①在古人那里,“娱乐”的概念,已经与今天使用的“娱乐”概念很相似了,也即“娱怀取乐”“欢娱行乐”之意。②娱乐是人的天性,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与精神需求。人们需要娱乐,以形成对工作劳动的调剂与补偿,并在两者的良好协调中完成生存的整体需求,娱乐也因此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润滑剂。一般来说,人们在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状况下,对娱乐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强烈。桑哗的《娱乐新世纪》一文中的一段话颇能说明娱乐的时代特征:“种种迹象表明,在未来100年人类生活形态发生的诸多变化中,娱乐无疑会成为人类的第一需要,继和平、发展之后的第三大主题。娱乐一直被看成生活中一种必要和有效的调节手段……作为一种哲学范畴的娱乐,其游戏本质恰恰蕴含了人类追求自由解放的全部含义。娱乐是为了更好地工作,这是20世纪的理念,而21世纪的常识则是:我们更勤奋地工作,就是为了更好地娱乐,或者干脆说,工作本身就是娱乐。”③
对娱乐的需求源自有人之初,但最初的娱乐是以人自身为传媒,群体直接参与,娱乐的方式与范围都很小。报刊、广播等大众传媒出现后,娱乐的内涵与外延都得以扩张,但首先满足的是受众的信息需求,在组织大众娱乐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所起的作用是间接的、分散的,社会化程度比较低。电视成为当今世界上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大众传媒后,在满足人们对信息的更为快捷、生动、准确、全面需求的同时,也为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提供了一个最好的载体。电视作为一种现代大众传媒,本身具有鲜明的通俗性、消费性等大众文化传播特征,观众期望通过收看自己喜欢的节目获取信息、舒展身心,可以说是观众对电视明显的消费需求。
需要指出的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娱乐一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读,甚至将娱乐看成庸俗浅薄、玩物丧志的代名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在这一问题上形成一套僵硬的逻辑:娱乐只能是感官上的轻松、快乐,与理性、心灵、精神、痛苦是对立的。其实,娱乐也是有内涵、意义、品位之分的。李泽厚先生曾经分析了美感产生的阶段与层次:首先是悦耳悦目,身心愉悦;其次是悦心悦意,它包含无意识的本能满足,包括性本能、情欲、行为、心境、理念的被压抑,通过审美获得解放与宣泄,达到心意的满足与愉悦;最高层次是悦志悦神,它是道德基础上达到某种超道德的人生感悟境界,是整个生命与存在的全部投入。同样,对于娱乐的理解也应该分层,即有浅表层面的感官娱乐,也有内核层面的精神娱乐。
就电视娱乐节目形态而言,感官娱乐与精神娱乐之间、审美快感与思想价值之间,并非对立的相互否定的关系,而是共生的辩证统一的关系。观众在收看电视娱乐节目的过程中,娱乐实际上来自于身心两个方面的同时满足,任何一方面的缺陷都会造成某种遗憾,都会影响娱乐效果的充分获得。
娱乐化
“娱乐化”与“娱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化”——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娱乐化正在成为当今一种引人注目的电视文化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现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核心就是以娱乐的精神、娱乐的视角、娱乐的方式来策划与制作电视节目,实现人们的视觉愉悦与情感诉求。具体而言,不仅电视娱乐节目形态族群诸形态强化了娱乐元素,而且以严肃性见长的新闻节目、法制节目、纪录片等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族群诸形态都或多或少注入了娱乐元素。娱乐元素成为这些节目不可或缺的内容,可视性、互动性、故事性和悬念性,成为它们追求的目标。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娱乐化,主要体现在娱乐元素的潜滋暗长上,具体反映在四个方面:在内容选择上,娱乐性新闻节目比例增加,严肃性新闻节目比例下降,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情节性、戏剧性,走新闻故事化、戏剧化之路;在包装样式上,片头、片尾、字幕标板、字体字号等大量采用动画效果、艺术字体,显得轻松活泼;在播报方式上,说新闻、聊新闻、侃新闻、演新闻等娱乐化的播报方式不断涌现。需要指出的是,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娱乐化,虽然存在某种合理性甚至必然性,但凡事过犹不及。现在有些电视新闻节目已经模糊了趣味性与娱乐化的界限,其权威性与严肃性被解构,过度的娱乐化使得电视新闻节目迷失了应有的本性,在娱乐化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从而使电视新闻节目发生了一系列偏差。这就需要电视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导向,担负社会责任;坚持创新创优,重视内容品位;坚持职业规范,把握娱乐尺度。
而“所谓纪录片的娱乐化,就是借鉴故事片等其他叙事艺术的手法和技巧,用讲故事的方式,综合利用各种电视手段生动活泼地把纪录片呈现给观众”。④电视纪录片的娱乐化,主要体现在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内容上,娱乐化的电视纪录片追求事件本身的故事性与戏剧性;形式上,娱乐化的电视纪录片追求视听元素的艺术性与制作手段的创新性。当然,在电视纪录片领域,娱乐化是一柄双刃剑,它给电视纪录片带来好的观众缘的同时,也给自己的纪实性带来了隐患。今天中国电视纪录片普遍追求故事化的叙述模式,明显来自市场动力,是从国外“探索”“国家地理”等频道学来的,简单的“拿来”有可能将中国电视纪录片变得急功近利、浮躁不安,甚至只拥有好看的外衣却丢掉了人文纪录的内涵。
耐人寻味的是,除电视新闻节目与电视纪录片的娱乐化之外,电视娱乐节目自身也同样遭遇了娱乐化的批评,而娱乐化本是电视娱乐节目的题中应有之义。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根本上在于电视娱乐节目生产专业主义的缺失。随着中国观众的成长,专业主义无疑是中国电视娱乐节目亟待加强的重中之重,也是让电视娱乐节目远离娱乐化批评的当务之急。
娱乐文化
娱乐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在娱乐文化中,强调的不是娱乐的政治功能、认知功能、教化功能,而是突出娱乐的感性功能、游戏功能、快乐功能。正如并非所有文化都好、所有文化都有益处一样,文化有健康与不健康之分,娱乐文化亦有健康与不健康之别。
健康的娱乐文化是指那种寓教于乐,使人在娱乐的过程中得到审美愉悦,得到精神激励与境界提升的娱乐文化;⑤而不健康的娱乐文化是指那种为娱乐而娱乐的娱乐文化——以捉弄人、糟践人取乐,以低级趣味的粗俗、恶俗来刺激人、挑逗人取乐,以喧闹折腾、装疯卖傻取乐。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娱乐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形态承担着积极倡导健康娱乐文化、自觉抵制不健康娱乐文化的社会责任。而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就是政治”⑥的角度来讲,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形态与其他娱乐文化形态一样,同样承载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政治责任。这就涉及到了如何认识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基本功能的问题。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基本功能,可简约地概括为“寓教于乐”。而“寓教于乐”功能,又可进一步细分为以娱乐为主的“娱人”与以教化为主的“育人”两种子功能。在中国内地,人们对电视娱乐节目“寓教于乐”功能的认识,有一个历史过程。
在中国内地电视传媒起步的前20年里,电视娱乐节目主要承担着对电视观众进行政策宣传与思想教育的“育人”功能,而其“娱人”功能则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弱化了。随着改革开放时代的开启,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内地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娱人”功能日益强化,并在学习借鉴包括中国香港与台湾地区在内的境内外成熟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过程中,不断创制出一个又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与中国气派的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又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过度与片面地强调“娱人”功能、全然无视甚至有意消解“育人”功能的倾向,其结果是低级、无聊、有害的娱乐文化一度充斥荧屏,“娱乐”成了“愚乐”,而“‘愚乐则与人类文明进步不相协调,会培养人的无聊习惯,降低人的素质,挑战人类良知,让人鼠目寸光,人格猥琐,境界低下,心胸狭隘,精神萎缩”。⑦
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表明,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娱人”功能与“育人”功能是二位一体、互为表里的,两种功能要相得益彰、不可偏废。特别是在娱乐化风潮弥漫全球的当代,电视娱乐节目形态更应在顺应时代潮流的前提下,强化“育人”功能,切实把握好“娱人”功能发挥的“度”,因为“娱乐功能的发挥一旦超出了一定的理想状态,就会对大众形成一定的误导,也同样会使电视业的进程受到影响,造成电视功能本身的失衡”。⑧
(作者单位:北方传媒研究中心)
栏目责编:陈道生
注释:
①许慎:《说文解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262页。
②《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1243页。
③桑哗:《娱乐新世纪》,《新周刊》,2000(3)。
④李海丽:《纪录片娱乐化初探》,《山东视听》,2006(1)。
⑤吕鹏:《从<爱猜电影>看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的新方向》,《电视研究》,2008(5)。
⑥冯晨:《子夜集》,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4页。
⑦张德祥:《要娱乐不要“愚乐”》,《求是》,2008(5)。
⑧石长顺,范 晓:《娱乐狂欢与电视拯救》,《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