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带来的考试评价变化

2009-11-16 02:47韩明英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命题语境考查

韩明英

考试是评价方式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如何落实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充分发挥考试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这是命题者和许多教师所关注的问题。新课程给考试评价带来了新的变化,笔者结合北京市语文模块考试样题,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考试评价的变化在于努力把促进教与学落到实处

例1.荆轲处变不惊,无私无畏,发图见匕刺秦王;樊哙拥盾闯帐,_________,披肝沥胆,_________。两位勇士的壮举都成为历史的佳话。

例2.曹雪芹借_________在“太虚幻境”中见到的“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两句诗,暗示了《红楼梦》中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人物的命运。

例1.涉及了人教版教材必修1中的两篇课文《荆轲刺秦王》和《鸿门宴》,重在考查学生对两篇历史散文内容的理解和重要人物形象的把握。题目要求“在横线上填写短语”,虽未出现“对联”的字眼,实际上是以课本“梳理探究”中的“对联欣赏”为依据,通过限字数、填词的方式,一并考查了考生对联的知识和恰当运用词语的能力。再看例2,人教版教材必修3“名著导读”栏目中,有对《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的导读介绍。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又学习了《林黛玉进贾府》。本道命题便从课文的学习拓展到名著导读的相关内容,巧妙地将两者结合,以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命运作为关注重点。这道题的题干,首先帮助学生将有关《红楼梦》的常识做了梳理,再通过填空形成对语境中的《红楼梦》相关常识的积累。这样的考题较好地落实了“积累·整合”的课程目标,有助于教师强化对教材整体把握的意识,有益于学生认识融会贯通课本内容的重要,有益于学生培养文化积累和整合的能力。

二、考试评价的变化在于努力体现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

例3.阅读下面语段,用一句话表达你阅读后的感受。

要求:要与语段内容相联系;语言表达要有形象性;要出现“雪”或“冰”的字样;句式不限,不超过30个字。

春天来了,但刚刚过去的南方雨雪冰冻灾害仍然令人记忆犹新。面对灾害,温家宝总理两赴灾区,亲临一线指挥抗灾:人民警察、电信职工无私奉献,用生命奏响抗击冰雪的战歌;千千万万的陌生人伸出友谊之手,用真诚帮助灾民渡过难关……

例4.用原文语句填空,使下面的分析内容完整。这篇文章的中心观点是“__________”。为了证明这一观点,作者以“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为喻,证明学习的意义在于它可以改变一个人,使人的品行更完美。

例5.李斯和御史成对“攻”、“击”匈奴都持反对态度,是因为他们对匈奴的特点有共同的认识。文中表明他们共同认识的原句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例3.联系生活,取材于课外,考试命题之时恰是我国南方刚刚告别冰冻灾害的时刻,命题者抓住这一契机命制此题,体现出生活处处皆语文,引导学生关注课外、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命题理念。同时,也突出了综合性原则,打通课内课外,融合读、写、思。学生答题的过程是对生活现象思考的过程,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这样的命题也是在利用和开发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

例4和例5,从考生角度上来说可谓是先学习,学习题干中对其已学课文的梳理,增加文化积累,也可以说是在课文之外回望所学的课文。解题建立在对已学过的课文内容进行筛选,提取有效信息,通过做题进一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类试题既引导学生理解文言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又帮助学生整理了一种读书的方法。考生完成试题的同时也是在学习,在对所学过的课文进一步思考领悟,在发现和学习新的读书方法。这个试题体现了三维教学目标和“思考·领悟”、“应用·拓展”的语文课程目标。

三、考试评价的变化在于努力为学生个性化解读搭建平台

例6.人们对“画图省识春风面”中的“省”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解释为“曾经”,而清代朱瀚在《杜诗解意》中说:“省,乃省约之省,言但于画图中略识其面也。”你认同哪种解释,请说明理由。(《咏怀古迹(其三)》)

例7.请用横线在文中划出一处令你感触最深的画面,并简要说明这处画面为什么触动了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例6和例7两道试题的共性在于开放性。无论是“你认同哪种解释”,还是“划出一处令你感触最深的画面”,初衷都是为考生搭建一个主动发现、感受、鉴赏的平台,给考生个相对自由的答题空间。在引导考生深入探究文本的同时,认可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要开放,要考生自己发现,但不等于随意做答,题目中都有相关的限制、要求,如“说明理由”、“简要说明这处画面为什么触动了你”,这些要求引导考生深入解读文本,以文本为依据作答。这是新课程理念带来的考试评价的变化,因为在以往的这类考试题中,常常会由命题者画出某些句子,然后让考生去赏析。这些内容可能恰是考生有感触的,于是顺理成章地答题,也可能不是考生有感受的,于是只好按图索骥了。

例6、例7两道题,尤其是例7较好地体现了考试的选择权,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

通观北京市语文模块考试样题,以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作为考查的重点内容,关注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及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实施全面考查,彰显了“整体性和综合性”。所谓“综合性”,表现在语言材料和测试内容具有综合性,测试的知识和能力不是单的,它包括了多种知识点,认读、理解、应用、评价等多种层次的能力,以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侧面。理念的变化带来考试评价的变化。这些变化,让师生明确了语言重在应用。在日常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学生的言语活动,因为只有在言语实践中才能提升学生运用言语的能力。知识考查重在语境。在日常教学中帮助学生在语境中获得知识,因为语境是言语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前提,结合语境考查语文知识,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鲜活的。一切为了学生是关键。“不断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间,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平时极少可能直接感受和体验的事物,掌握表达些新的感受和体验新的语言形式,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是建立在瞬间兴趣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成长的乐趣基础上,只要学生能从语文教学中不断感受到自己的成长,感受到自己理解范围的扩大、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及自己运用民族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的提高,他们就会在语文教学中感到乐趣。”(《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著)

实事求是地说,无论课程、教材产生怎样的变化,考试评价都具有导向作用,会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产生重要影响,这正是我们研究高中新课程带来考试评价变化的意义所在。

(作者单位:北京市崇文区教育研修学院)

猜你喜欢
命题语境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