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31日,证监会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这对很多在十年前就有过创业板梦想的企业和投资者来说,大概会有些恍若一梦的感觉。
十年前,1999年1月15日,深交所向证监会呈送《关于进行成长板市场的方案研究的立项报告》,一时间,创业板概念大热,上百家创业投资机构一夜之间成立,创业企业也纷纷摩拳擦掌,目标直指创业板。但不久纳斯达克市场大幅下挫,全球的创业板都受到冲击。2001年11月7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表示,吸取香港与世界其他市场的经验,把主板整顿好后,才推出创业板。创业板计划就此搁置,而且一搁就是八年。在此期间,之前如雨后春笋般起来的本土vc。也几乎在一夜之间或关闭或转行。而坚持下来的少数本土vc,也是一路磕磕绊绊,在“寒冬”中左突右行,直到2004年中小板推出才有所起色。同样期望创业板的外资VC则只好另寻他路,创造性地走出了“两头在外”(募资在境外,退出在境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vc道路。
现在,随着创业板的二度上路,并且日程表似乎越来越近,新一轮的创业板热潮也再度袭来。且不提其他,光是二级市场利用创业板的概念就已经来回翻炒过好几轮。但实际上,从国际上其他创业板市场的发展经验来看,这只不过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已,在国内现行的体系下,创业板还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考虑。
现在创业板上市办法只是确定了大的框架,而具体对申报的企业如何审核、如何定价、对投资者有哪些要求等细则的出台,落实更为重要。这些正关系到如何挑选到高品质的企业到创业板上市。借用媒体界流行的“内容为王”说法,创业板也应该是“好企业为王”,拥有大量高成长的优秀企业在这里融资上市,应该是国内创业板发展的根本所在。人们普遍认为,香港创业板的不景气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缺乏足够的优质企业资源。
创业板的企业规模将会偏小,对于“炒家”来说,毫无疑问是既有概念又便于操作的优秀题材。在充满了庄家和投机色彩的A股市场,如果对创业板不能予以适当的监管,很难说不会和管理层最初的理念背道而驰,沦为投机家们的天堂。在防止过度投机的同时,创业板还要警惕另一个极端:投资者寥寥,缺乏流动性,估值过低。如果这样的话,那对企业和投资者来说都将是一场灾难。
另外,在创业板推出之前,国内已经有了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中小板的互动关系也很值得推敲斟酌。香港创业板在全球科技网络股泡沫破灭后一路下行,一批比较优质的公司又转到主板。更是对创业板雪上加霜。国内创业板和中小板的门槛虽有不同,但由于中小板目前IPO大门再度关闭,因此,很多满足中小板条件的企业计划转战创业板。如果届时创业板流动性充裕、估值高,很可能给中小板带来冲击。另一方面,也有企业表示,一旦创业板和中小板之间的转板通道打开,它们也将视情况在创业板上市后再转到中小板。因此,如何平衡和把握这两个市场之间的关系,不至于厚此薄彼,也很是考验管理者的技巧。
创业板虽然渐行渐近,但它的良性运作还有待观察,优质的企业、成熟的投资者、理性的市场环境、规范的披露和监管制度,都是这个市场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因素。在这一切还没有尘埃落定之前,人们不宜对创业板抱有过高的期望。即便创业板能够不负众望,达到理想状态,我们也还是要切记:创业板也并不是灵丹妙药,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对于vc来说,“好项目为王”这句话同样适用,把钱投到好的项目中去,才是立身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