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用《甲方乙方》里的一句台词:“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鼻孔迎接光明。”创业板的诱惑,给了Vc、PE黑色的眼睛,它们中很多却没有迎接到光明。今天留下来的vc、PE则用鼻孔迎接到了光明。在阳光初显的日子深深舒了一口长气。“中国创业投资经过了25年漫长艰苦的历程,今年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深圳创业投资同业公会秘书长王守仁感叹道。
据本刊记者掌握的数据显示,全国8大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及各大城市的投资机构,纷纷开始筛选手中优秀的项目为创业板而准备,其中有很多早已利润过亿,远远高出了创业板的标准要求。仅深圳就有1100家企业基本达到了创业板上市的财务标准,其中有100家企业已经开始为上市做出了实质性的改制,有35家作为首批拟在创业板上市的重点培育企业
然而也有这样的感叹:“我欲将心向明月,无奈明月照沟渠。”十年来,诸多本土创投因为压注创业板失败而过早夭折。如,深圳创投公会副会长级单位二十一世纪创投在2000年6月在深圳注册成立,注册资本3.35亿元,由东北高速、招商证券、深圳市东大投资、上海港机和西安交大开元等共同投资兴办,还曾在同年9月与深圳创投共同投资新中大软件公司121万美元。由于创业板迟迟不推,2006年二十一世纪公司正式被清算。
创投公司遭遇如此厄运,创业公司亦如此。创业板的推出时间迟迟后推导致“套现受阻”成了无人能解的戈尔迪乌姆之结已在主板上市的太太药业、用友软件、长园新材等公司当初也是苦等创业板无望才转战主板,除此之外更有大批的企业存期盼和等待中死亡。
历经下载的漫漫征途几经波折,生生消磨了太多人的心血和激情,但也使意志坚定的人们等到了创业板开通时间表明确、拨云见日的一天。
上升,疯狂的引擎
许多在创业投资领域工作的投资人对于创业板的感情都是又爱又恨。
1998年12月,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提出“尽早研究设立创业板块股票市场问题”,国务院也要求证监会提出研究意见。一夜之间深圳涌现出了众多创投机构,中国创业板第一次带动的创投热潮来势汹汹,让业内投资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当时中国出现了一批高增长的中小科技型企业,还涌现出一批新型商业模式的高增长企业,它们不能满足银行贷款的要求,也不符合在主板上市的条件,所以只能够通过创业资本进行融资,而这种投融资体制迫切需要创业板这样的资本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王守仁回忆道。2000年在深圳创投公会成立的当年,有近50家创投企业及相关中介机构入会,到了2001年,已经超过百家创投机构入会。
对于当时热闹的情形,时任深圳创业投资同业公会副会长的刘昼仍然历历在目。“2001年深圳设立的创业投资机构有190多家,全部都是冲着创业板而来的。”那时具备了上市条件并拟上市的公司炙手可热,上百家创投机构为了争抢这些前途一片光明的公司而将大笔资金甚至是全部身家都投资进去。
然而幸福是短暂的。由于互联网泡沫开始破灭,曾经成就了无数造富神话的纳斯达克指数开始急转直下,韩国、日本、欧洲等地的二板市场相继关闭,中国香港创业板也日渐冷清,一时之间数千家高科技上市公司全部退市,这对于还未起步的中国创业板来说是一场灾难,而那些等待冲板的企业有很多因为一心筹备上创业板而盲目扩张,不但失去了上主板的机会更出现了资金链断裂而赔上了身家,其背后风险投资机构亦难独善其身。
尽管中国的创业投资自1985年已经开始,然而一直到1998年“两会”期间正式提出在中国内地设立创业板,才真正开始发展起来。关于创业板开通的预言起起落落,始终未有实现,但这一无形的诱惑,却成为本土创投发展的真实引擎。十年来,本土创投机构以滚雪球的方式积蓄能量,管理的资本量也在稳步增长。
有数据统计,2001年活跃在中国市场的创投基金用于投资中国大陆的资金总量为115亿美元,而在2008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244亿美元。十年间,在募集金额上年均复合增长达到11%。创业投资也保持着快速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5%,投资案例则以9%的速度增长。
2002年是十年来单笔投资额的最低点,为200万美元,而在2008年,这个金额高达780万美元。纵观十年来风险投资机构的表现,不论是融资金额、投资金额还是投资案例数都是在随着市场变化的。
“创业投资会随着资本市场的兴旺而兴旺,也会随着市场的衰落而衰落。波动性是必然的。”王守仁表示。
忍耐,疯狂的跌落
“在2002年至2004年间,本土风险投资的日子一直都很艰难,很多创业投资机构或者消失或者改行。”东方富海董事长陈玮回忆道。
曾经位列五家深圳创投公会副会长级单位之一的二十一世纪科技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就因为押注创业板失败被清算。二十一世纪公司2000年6月在深圳注册成立,注册资本3.35亿元,由东北高速、招商证券、深圳市东大投资、上海港机和西安交大开元等共同投资兴办,还曾在同年9月与深元,由东北高速、招商证券、深圳市东大投资、上海港机和西安交大开元等共同投资兴办,还曾在同年9月与深圳创投共同投资新中大软件公司121万美元。根据东北高速2006年年度报告经营评述可知,2006年3月28日第二届董事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处置二十一世纪公司的议案》,决定成立二十一世纪公司的清算小组,正式办理清算事宜。
不仅是创投机构前行愈见艰难,很多瞄准创业板而努力的公司最后也无疾而终,曾经有机会在主板和纳斯达克上市,却因一心想上创业板而最后命断于此的企业不在少数。深圳万德莱通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例。
2004年4月28日,深圳中级人民法院召开了万德莱公司破产案债权人会议,根据清算监管小组出示的审计报告,万德莱公司已经完全资不抵债,企业负债总额高达6.1亿元。就是这样一家负债累累的企业在2000年底时,原总经理章又农还曾表示“考虑过在纳斯达克上市并已基本获得认可”。然而为了能够在当时开设呼声很高的创业板市场上市,并融得更多资金,万德莱公司不惜一切代价放弃了监管部门批准上主板的上市名额,而且还按照上市要求准备了一批高科技产品项目,结果因为创业板迟迟不能推出,公司耗去了大量资金而使资金链断裂,这大大超过了万德莱公司的负债能力。
创投与企业捆绑跌落的趋势,在2004年、2005年逐步呈现到高潮。
“2001年,深圳成立了接近200家冲着创业板而来的投资机构,到了2005年之后活下来的就只有十几家。其他的要么就是没钱了,要么就是转型了。”达晨创投董事长刘昼回忆,“达晨创投在那个时候也很艰难,我们也没有办法,也想做点法人股、做点房地产,最后算是熬了过来。但是
我们一直坚信,创业板一定会开,毕竟开弓没有回头箭。GDP在世界上排名前十的国家里只有中国没有创业板,所以我们坚信创业板一定会开,也就决定坚持。果然股改之后,我们所投资的那些存活下来的几家公司都能够报批材料了,也就看到了希望。”
抢滩,疯狂中的理性
长达十年的等待终于换来了明确的时间表。“创业板对于中国的资本市场的发展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和意义。”靳海涛对本刊记者表示,“这就好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诺曼底登陆,漂亮的胜仗让盟军建立了信心。创业板的推出对于中国资本市场也起到了强心针的作用。”
创投机构对于创业板充满期待,但是同时也在更加冷静地思考。在中小板还没有推出时,国内创业投资机构缺乏能够顺利退出的渠道,多年来都是由外资风险投资在掌控整个行业。在中小板推出之后。整个行业开始有所改变。随着创业板即将推出,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国内本土创业投资的规模会更加扩大,未来将会出现更多有实力的本土创投,市场格局会进一步改变。
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本土创投机构表示,投资方向受到的影响不大。“达晨创投依旧专注于文化传媒、消费服务、现代农业和金融环保四个行业,创业板的推出对于我们来说只是多了一个退出的渠道,但是我们不会为了这个板的推出而调整自己投资方向。”刘昼表示。
“现在推出创业板,不论是创业投资机构还是企业都会更加理性,不会盲目跟风,扰乱市场。”王守仁表示。
他认为,这种理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曾经有一段时间,创业投资在抢项目,乱投资,而经过了十年的磨炼,对于项目的选择变得更加理性,对于项目的争抢也会更为慎重和认真;第二,在十年中投资机构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对于项目的判断和管理有着更成熟的控制能力;第三,之前中小板一直是本土创业投资机构的主要退出方式,投资的项目有成功上市的,但也有大量没有成功的,这些投资的过程里有大量的经验教训,自然会使投资人变得更加理智。“十年后的今天,他们的风险意识比过去强了,狂躁的心理也减弱了,能够很好地驾驭自己的经验。”王守仁表示。
针对某些学者提出的创业板在创设之初就实施注册制的见解。王守仁4月21日在北京清华科技园的演讲中有针对性地呼吁,尤其是初期,完全有必要采取审核制。“我们希望加强监管,特别是要打击那些操纵股市者以及那些假包装上市的公司,还需要严格审核制度,保证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能够在平稳发展中快速成长壮大。”谈及此他略有激动,“中国具有高增长的自主创新企业太多了,在金融危机的今天,中国必须要大力发展创业投资行业,培育出一批新兴的龙头企业。要珍惜这次机会。”
刘昼曾跨越生死时刻
何莎莎
低潮时,刘昼曾提出要么转做房地产,要么坚持等待资本市场回暖。可是,缺人、缺钱、缺退出渠道,坚持谈何容易。
“有了团队,有了机制。有了资金,有了中国经济两年后的复苏,有了即将来临的创业板,有了即将恢复IPO的中小板、主板,我们还等什么?”
4月中旬,达晨创投创始人刘昼向本刊记者这样表述。
对于创业板,本土创投刘昼已经等了十年。到现在,达晨创投已经成功投资了40多家企业,其中有10家企业符合创业板的要求,已经有8家企业报会。“十年来,不论市场是低迷还是高涨,我们一直都相信这个行业,也一直在坚持我们的梦想,终于等到了资本市场春暖花开这一天。”刘昼说,“我们也曾面临过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不论曾经我们如何前行。”
2000年之后互联网泡沫彻底破灭,8月5日推出国有股减持后股市直线下滑,创业板的推出也无疾而终了,达晨创投的未来到底该如何走?刘昼面临艰难抉择。“你们到底做还是不做?”那时,刘昼终于在一次公司大会上拍案而起。
没有了创业板,投资的项目无法上市,自己的盈利模式都出了问题,投资又从何谈起?周围很多瞄准创业板的投资机构已经关门了,达晨创投的员工也走了很多,将来的出路是什么?坚持下去的结果会不会是死路一条?人人都举棋不定。最后,刘昼提出两个选择:要么转做房地产,要么坚持下去等待资本市场回暖。
“最后大家决定取一个折中的办法,继续做创投,但是要把握好节奏,更加谨慎。”刘昼回忆起那段经历,仍然感慨万千:“那时我们缺人、缺钱、缺退出渠道,为了能够度过行业寒冬,我们尽可能缩减一些开支,工资也发得很低。”
达晨创投成立于2000年,当初恰逢深圳涌现出一股创业投资的热潮。“仿佛就在一夜之间,深圳突然出现了近200家的创投机构,而且大量的资金都进入到这个行业,每一家机构都很容易就能够融到资金。”刘昼介绍。那时投身于创业投资,热度完全不亚于19世纪的美国淘金热。早在1996年就已经初涉资本市场的刘昼也很难作壁上观。当时深圳市政府有一个声音,就是呼吁大家投身创业板,刘昼就在达晨创投大股东电广实业董事长龙秋云的授意下,带着原电广投资部的两名骨干和资金离开长沙到深圳创办了达晨创投。2000年4月,达晨创投正式注册成立。
“毕竟我们都没有经验,不知能否胜任,所以当时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能够为上市公司储备项目,获得回报还是其次。”刘昼坦言。
然而就从2000年开始,以纳斯达克为代表,中国香港、韩国、德国等创业板市场的走势陆续恶化,创业板的情况变得扑朔迷离。就在这种情况下,刘昼还是带领达晨创投完成了两笔投资,分别以2960万元和1480万元投资了同洲电子和拓维信息。
自2002年开始直至52005年,达晨创投一直步履艰辛,人手极少,投资也极为谨慎,每年仅投资一两个项目。然而就是对于创业投资的执著,达晨锻炼出一个志同道合的管理团队,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几经波折的达晨创投终于在2006年迎来了其第一个成功退出的案例——同洲电子,并且获得了将近30倍的回报。2008年,拓维信息的成功上市,再次为达晨创投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而今,创业板选秀,“两高六新”是第一要素。“新的行业、新的创新模式是创业板比较提倡的,也是一个导向。”刘昼表示。尽管没有刻意为创业板而调整,但事实上达晨创投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开始更多地关注具有新模式的公司。“蓝色光标是达晨创投今年已经开始准备报批创业板的一个公司,因为它属于一种新的服务模式,想要在主板推出还是有很多顾虑,但是创业板确实是适合的。”
一家投资机构的优劣不是取决于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而是取决于长远的目光。相对于时下为了创业板而匆匆成立的投资机构,达晨创投早在2007年就专门成立了一个创业板部门,主要是做一些前期的项目。
“我们这个部门就是为创业板准
备的,所以我们现在手头的项目什么时候上市、在哪一个板块上市都是顺其自然的。等创业板真正开了之后,符合哪个板块要求的项目就会去哪儿上,而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企业继续做好做大。”除了设立创业板部门之外,达晨创投还在北京和上海分别设立了分公司,旨在让达晨创投能够更加接近当地早期的项目。
达晨创投受到创业板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其投资的前移。刘昼表示:“以前符合达晨创投投资的企业基本上市有1亿元的年收入或者1000万元的利润,但是我们现在也开始对一些还处于亏损期的企业进行投资。”
陈玮悲喜交加
严彦
中国的创业投资发展历程真是太艰辛了,很多公司破产或转型改做股票等,但成功存活的凤毛麟角。陈玮回忆起来有些辛酸。
“对于中国的创业板,我很期待它的推出,但是在投资项目方面,我却没有那么依赖创业板。”这是陈玮这位本土风投的元老级人物。向本刊记者谈到创业板时的第一句话。
陈玮,东方富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富海)董事长。1999年底加入深圳创新投资,从此开始了他的创业投资之路。从刚开始时的不甚了解到现在有了自己的投资理念,陪同中国风险投资行业跌宕十年,也见证了创业板从无到有的艰难历程。
1999年,从国外留学归来的陈玮因为一个巧合,进入了当时还处在萌芽期的中国风险投资行业。“当时报纸上有一则报道,说中国懂风险投资这个行业的人不超过5个。”陈玮笑谈。
那一年,深交所向中国证监会呈送的《关于进行成长板市场方案研究的立项报告》,掀起的人们对于创业板的渴望。各地政府都推荐了一些所谓拟上创业板的项目,导致几十家中国本土风投疯抢。
“当时大家做项目,就是看这个项目能不能第一批上创业板,在不在首批上创业板的名单中,而根本没有关注项目本身是不是真的值得投资,那时的风险投资行业还是不太成熟,大家都不知道这个行业应该怎么做,都处在盲目、混乱的状态。因为我们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陈玮回忆,当时在深圳一共有23家拟上创业板的项目,深创投也投资了这里面的几家,“其中2000年底投资的同洲电子在2007年中小板成功退出,40倍的投资回报率使深创投成为当时名噪一时的行业代表,但是同在拟上市名单中的西风科技等几个公司,最终没有逃脱死亡的命运。”
直到2002年,创业板还是没有推出,当时的风险投资机构大都是只有1亿元左右的小规模基金,经过了1999年左右的疯狂投资后,已经日渐囊中羞涩,但苦苦等待的创业板迟迟没有推出。A股市场的停止发行更是雪上加霜,使得很多风险投资公司不得不各自寻找自己的活路。
“2002年开始中国本土的风险投资行业进入了低谷和冰封期。整个行业中投资的案予少之又少,很多公司破产或者被迫开始转型,改做股票、房地产等业务。真正能够坚持下来的也是凤毛麟角。深圳创新投资算是能够活下来企业之一了。”陈玮说,“当时有个证券公司发起的创业投资公司,在业内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最后由于创业板没有推出。后来转行去做股票,结果还是倒闭了。”
深圳创新投资是国有控股,在雄厚的资金实力的扶持下,通过做一些委托理财或者房地产的业务,熬过了中国风险投资行业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冬天。
“这一轮的萧条期给了我一个经验:那就是不要根据国家的一些政策来做投资,不要把身家性命都堵在创业板上,真正应该关注的是企业本身。当然这一时期也让我们体会到创投这个行业,需要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陈玮总结。时间这样推移到2005年底,据不完全统计,深圳的风险投资机构由2002年的100多家骤减到少于50家。
经过了三年“寒冬”的风险投资行业,也由于证券市场的回暖以及中小板和全流通概念的出台而日渐复苏。有人说,此后一年创立的风险投资机构比过去7年的总和还要多。
2006年初,陈玮离开了效力7年的深圳创新投资,创立了东方富海,旨在通过自己多年在行业经验和个人品质建立有自己投资理念的公司。东方富海第一期基金就募集到了9亿元的高额。主要定位的投资方向是早期的成长性企业,兼顾早期和成熟期项目。对于创业板,“我们还是保持冷静的态度,一方面我们是非常希望创业板能够推出,但是并没有把它作为企业退出的必须条件。经过了1999年那一轮疯狂之后,东方富海的投资理念是一定要关注企业本身,只要企业够优秀,没有创业板我们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退出,企业才是本源。”
目前东方富海的9亿元基金已经全部投资完毕,彩虹化工已经上市,超华科技也已经过会了,且还有四五个项目符合条件上创业板。“创业板是水到渠成的事,只是早晚的问题,所以我们有几个项目是准备上创业板的,但这并不等于完全依赖创业板。创业板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重要但非必要的条件。”
“我觉得中国的创业板一定会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创业板。第一是规则制定得好,比世界上其他的创业板条件都要高。第二是中国有大量的优秀项目,所以中国创业板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顾虑就是怕创业板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创业板的推出首先必然带动中国的自主创新,中国的民营企业发展速度将会提高,更是带动本土创投行业发展的好时机。”创业板推出在即,陈玮感慨很多,“中国的创业投资发展历程真是太艰辛了,回忆起来真是有些心酸。一件期待了10年的事情,一旦达成了,有种悲喜交加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