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金
发散思维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思维品质,非常适于语文的学科特点,但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领域里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足够的培养。发散思维就是让思想自由驰骋,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组合,产生出大量可能的答案、设想或方案。
语文教学过程是教给学生语言文字知识和对学生进行启发思维的过程,也是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循环往复,思想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打破固有观念和模式的束缚,提倡和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大胆实践,逐步形成充满生机活力的发散思维,为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升华,认知水平提高,增强语文教学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一、“想”是拓展学生思维的基础
语文学科的内容决定学生必须会“想”,一个不会想的学生在语文课上无异于盲人摸象,记住的只是一些零碎的
知识片段,却感悟不到文学作品的内涵。语文学科原本是一个多彩的复杂世界,而不是课文的简单组合。我们所接触的每一篇课文,其实只是这空间中的一个“点”,由这一“点”可以引申出无限的内容。从“点”到“面”,让学生领略更丰富、更具体的内容。也有一些学生会产生疑惑,他们认为自己每一堂课都在用脑思考,都在认认真真地“想”,怎么能说没用到发散思维呢?然而,这里所说的“想”并非指学生针对课本某一方面的内容所产生的一点理解,而是指从原问题出发,通过联想、想象、猜想、推想等拓宽学生的思路。这也就是多角度思考问题,即发散思维。一旦将多种“想”法融入到语文的学习当中,便可触类旁通地把问题弄懂。在日常学习当中,很多学生都喜欢做大量的阅读题和写作题,以期达到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但由于思维定势的关系,往往在思考问题时只从一个角度着眼,反而限制了思维。俗话说得好:刀不磨要生锈。大脑也是如此,如果总也不思考问题,必然会反应迟钝。所以我们应该多引导学生抛开一些“陈规旧矩”,去大胆创新地思考问题,使大脑“想”得更灵活。
二、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活阅历和固有的思考方法,都会对思维的发散产生阻碍,这种思维的定势会让学生囿于固定的知识而缺乏创新意识和积极探索精神。教师应打破教材的束缚,突破固有结论的限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语文教材所选文本,都是名家的经典之作,小作品大手笔,滴水藏海,有着深邃的思想内涵,可以开展广泛的思维训练。如教学《揠苗助长》,教师可以突破教材“不遵循事物发展规律,而造成损失”的寓意,引导学生从个人知识经验展开发散思维训练:如果你是那位农夫,面对满地枯死的禾苗,你会怎样想,怎样做?教师引导学生突破原有结论的局限,把学生的思维带到更广阔的发散思维空间,学生经过讨论,形成以下几种观点:“我要认真吸取教训,坚决避免急躁求成而不顾事物发展规律的做法”,“既然现在的禾苗已经枯死了,应当马上拔掉,种植新的农作物”,“我们希望庄稼快快长大,应多施肥,勤浇水,要改善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促使内因起变化”,“把禾苗拔掉种植蔬菜,收益比种庄稼还要好,蔬菜的生长期短”,“建立拔苗助长参观园,让人参观枯死的禾苗,吸取经验教训,农夫收取参观费,收入比种地要强得多,而且还能带动别的产业发展”,“有一次妈妈让我做米饭说开锅以后最少要十五分钟才能煮熟,我想,烧大点火不就行了吗,于是我大火烧了十分钟,不想锅底的全糊了,而上面的还生着呢,我想,这就是拔苗助长吧”。发散思维的训练,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对课文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和超越。
三、创设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语言情境
语言的情境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学生通过交际,不断发散自己的思维进行判断、假设、推理。因此,作为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有话好说,营造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想象空间。
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合理安排知识结构。英语知识博大精深,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知识点纵横交错,作为教师要善于对所教的知识进行网络空间的组合,帮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进行发散思维。因此,在呈现新知识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采用有效的方法自然地导入新课。教学环节过渡自然,由易到难,由点到面,以旧带新,不仅巩固复习所学知识,还便于对新知识牢固快速地记忆。
其次,设计新颖、别致的呈现方式,拓展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新奇思路。采用对比、纵横、组合发散等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多比、多解、多变的思维训练,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充分体现发散性思维的灵活性和和流畅性,有助于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帮助学生对新知识的识记、回忆和再认,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
四、提倡学生独立性的发散思维
要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不从众,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趋,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只唯实,要引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勇于大胆创新,富于批评精神,追求新奇。对于那些有奇思妙想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鼓励和正面引导,培养其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和思维特征。作为教育者,首先要端正教育思想,改变陈旧的教育方法和传统的评价学生的标准,遵循思维发展规律,使学生自发产生的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得到认可、扶植,从而顺利发展。这样,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才能产生“共鸣”,施教者也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同时,要创造一个宽松的对话环境,以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自我培养、自我提高。宽松的对话环境对学生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另外,还可开展一些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活动。比如,向学生公开征求合理化建议,让学生参与提出各种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开展同一主题的作文、绘画、演讲、小制作、办小报、社会调查及方案设计等活动,并奖励优秀者,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总之,思维活动是人最主要的心理活动,在人的全部心理活动中起主导作用,鼓励和倡导学生的发散思维,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需要。语文教学应为形成和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创设条件,使发散思维成为创新思维的基础和前提,为调动学生的思维潜能服务。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和策略很多,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训练,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养成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习惯,为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