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跃辉
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是人们在解决问题时,思路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培养发散思维,对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行初中政治教材切实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入挖掘教材,找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品质的支点,就能很好地发挥它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中的作用。
一.借助教材论述的发散性,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品质
教育理论认为,教学应当让学生感到“有趣、有味、有奇、有惑”,所谓“有惑”就是教学既有启迪又留有余地,使学生在学过以后,产生继续探究的欲望。培根说过,“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授必要的、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有效的教学去发展学生能力。现行教材在对政治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时,并没有画地为牢,给出一个一成不变的“框框”,而是留有余地,有意识地“抛砖引玉”,对学生进行引导。在“我国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中,教材有一段“造成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的论述,指出:“造成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人口的压力……又如,在我国工业化过程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教材以举例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两个方面的原因,这种分析显然不是全面系统的。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有弊必然有利,正是教材论述的不完备,为学生对这个知识进一步认识和探究,进而为学生发散思维训练创造了大好的机遇。此时,教师应抓住时机顺势启发学生思考:造成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还有哪些?鼓励学生拓展思维领域,以教材分析为基础,结合本地区环境污染的种种表现,联系我国环境现状,从而发现“我国民众环保意识淡薄;我国环保技术水平不高,难以对污染物进行处理或有效利用;国家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不够;人们对环境污染危害性的认识有待提高等”也是造成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这样,学生既尊重教材,又不盲从于教材,其思维摆脱教材的束缚,大胆地从教材中“走出来”,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了新的见解,将问题分析得更全面深刻,思维活动得以延伸扩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也得到有效的锻炼。
二.借助教材“小栏目”,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品质
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许多是开放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化的,答案也不是标准化、唯一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有利于学生开展独立性、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的创新。现行初中政治教材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每一个框题中都设置了一定数量的“演一演”、“说一说”等小栏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物尽其用,让这些小栏目为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发展添砖加瓦。在学习“我国的人口问题”时,有一个小栏目:“说一说:人口过多,是如何影响人口素质提高的?”这个问题,教材没有直接进行分析,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以问题为中心,立足现实生活,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口众多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同学们发现:在社会财富一定的条件下,人口众多,用于生活费的支出就多,因而,用于科技、教育的资金就少,整个民族科学文化水平、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就缓慢;用于医疗卫生建设的资金就少,人们看病、就医困难,必然影响人们健康素质的提高;用于发展生产的资金就少,必然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等等,这样,必然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在对这个问题思索求解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并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到具体的原则,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有力地锻炼了学生发散性的思维品质,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借助学科“活动课”,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品质
实践活动是思维发展的源泉,实践不仅为思维活动提出新课题,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和经验,实践有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初中政治教材,在各年级都编排了适当的学科活动,精心设计、组织好这些活动,对丰富学生生活、发展学生思维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中学生上网热的冷思考”的辩论活动中,学生自愿组合,形成正方、反方两个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别收集对学生“上网”的看法。活动开始后,双方争先恐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展开辩论。每提出一个观点,对方就迫不及待地予以反驳,双方有理有据,你来我往,毫不示弱,面对挑战,冷静沉着地寻求对策,同组学生群策群力,从“上网”给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带来的利与弊展开争论,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让对方心悦诚服,从而争取胜利,在这种积极竞争的环境中,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进一步得到发展。同时,不同观点的交流与碰撞,还使学生的反应速度、应变能力等智力品质得到了积极的锻炼和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也得以切实改善。
四.借助教材阅读材料,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品质
爱因斯坦指出,“当我们头脑里已有的概念同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发生冲突时,我们就感到惊奇,而我们认识的发展就是对这种惊奇的不断摆脱”。激发好奇心对创造性思维十分重要。初中政治教材配有大量的阅读材料,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有效的淡化了政治理论的枯燥和单调,运用这些典型的材料,不仅能够扩大学生视野,进行品德教育,教师恰当置疑,还能够让它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在初三政治“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中,有一段建国初期毛泽东对当时中国现状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架拖拉机都不能造。”教师就此置疑:“请你运用政治理论知识,简要说明你对毛泽东的这段讲话有何感想?”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多角度的谈了对毛泽东这段话的体会,有的同学站在经济发展的角度,得出下列结论:旧中国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因此,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起点低、基础差;建国初期,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新中国经济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有的同学,则站在对外交流的角度,指出:新中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断吸收国外一切优秀科技文化成果,尽快实现民族复兴;还有的学生则站在社会责任的角度,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面对现实,当代中国青年应当主动担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繁荣、人民富裕、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任务;等等。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相互启发借鉴,有效拓展思维空间,为实现思维活动的多元化,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作者联通:641421四川省简阳市五指乡九年义务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