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振海
2009年高考语文安徽卷第19题是一道考查对联的题目(4分),要求将所给的8个短语(兰芝绕阶、黄牛耕地、翠柳迎春、桃李满园、千里绿、春绣锦、座凝香、万山金),组成两副七字对联,一副新春对联,一副教师办公室对联,并明确写出每副对联的上下联(答案分别是“翠柳迎春千里绿;黄牛耕地万山金”和“桃李满园春绣锦;芝兰绕阶座凝香”)。
这道题,从语文能力角度上看,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得体,其中主要是得体,答题要注意贴合“新春”和“教师办公室”这两个语境;从语文知识的角度上看,考查的是关于对联的知识,其中主要是对仗和平仄的知识。按理说,学生有十多年的语文学习经历,学过不少古诗词,做对此题应该不难。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据笔者在高考之后与不同学校师生接触后的了解看,确有很多考生答错了。有的考生虽然做对了,但也仅仅是凭语感,缺乏理性的依据。导致学生答错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知道哪两句可组合成一副对联,但不知道这副对联中哪一句是上联哪一句是下联。
通过进一步追问笔者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很多教师从没有进行过关于对联知识的讲解,有的教师虽然在教学时提到过但没有认真训练过!换言之,教师没有将依据高中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落实到教学上。
2009年是安徽省实行新高考的第一年,安徽全省应届学生使用的语文教材都是“人教课标版”教材,该教材的5册必修本均由“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大板块构成;而必修1的“梳理探究”板块中就有《奇妙的对联》专题。该专题较全面地介绍了“对联常识”,如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对仗是指词句的对偶……平仄是指平声和仄声”,“对联无论长短,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等等。不仅介绍了对联知识,而且还举了一二十副名联例子,同时结合学生实际,设计了十多道欣赏和写作对联的训练题。学生如能在教师带领下,扎扎实实地进行这一专题的习练,那么,做对这道高考题决不用费大劲儿!
然而遗憾的是,有的老师认为教材上的“梳理探究”内容不重要,上不上无所谓。于是在教学时“大胆”地删砍,造成学生考场上的失分(有的考生就因这几分之差名落孙山),有的考生甚至不知道书上有这么一个重要内容!
其实,忽视“梳理探究”课的教学,其影响远不止能造成学生损失考分这一点。
梳理探究课是实践性、开放性都极强的活动课。在梳理探究教学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及能力,从而实现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不仅是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更是我国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基于以上阐述,笔者在此郑重呼吁,使用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同行,请本着对学生、对国家负责的态度,扎扎实实上好“梳理探究”课!
[作者通联:安徽宿州市祁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