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表演不能为演而演

2009-11-11 09:17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09年8期
关键词:警觉喷雾器案例

吴 玲

【案例1】

教学片段《大江保卫战》

师:同学们,全体起立,现在你们就是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你们就面临着即将被洪水冲垮的大堤,你会怎么办?(学生相互看看,不知该怎么做)

师:我们来看看课文中战士们是怎么做的:他们肩搭着肩,跳入水中。(学生连忙搭肩,在原地做出跳入水中的动作,很多人笑出声来)

师:这时候狂风向你们扑来,你们怕不怕?

生:(笑)不怕。

师:这时候巨浪向你们卷来,你们怕不怕?

生:不怕。

师:石块割破了你的脚,你会不会退缩?

生:不会。

师:你的身上伤痕累累,你会不会退缩?

生:不会。

师:现在又有一个巨大的浪头向你们扑过来,你们会说什么?

生:(相互扯着,歪歪倒倒)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

在这个案例中,老师想将解放军战士抗洪抢险的场面再现于课堂,让学生感受战士们不怕苦不怕累的奉献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但是老师没有仔细考虑这样的情景是否适合学生表演,是否需要表演。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呈现的视频资料已经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抗洪抢险的惊心动魄,震撼人心。所以,课堂上的表演不仅丝毫没有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体会情感发挥作用,反而因为动作的夸张与教室情境的不恰当而导致学生笑场,削弱了课堂教学效果。这个教学案例提醒我们:为表演而表演,看似热闹、实则是无效的表演。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表演这种形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精心营造课堂气氛和身临其境的场景,最大限度地发挥表演的作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 让表演为理解文本服务

课堂表演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为学生理解文本架设桥梁。比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就通过表演帮助学生理解了可以意会,但又难以表达的词语意思。

【案例2】

师:(指“警觉”)看来这个词语需要老师帮忙了。谁不需要?

生:“警觉”就是灵敏的意思。

生:“警觉”就是感觉到了什么,然后抬头看看。

师:有一点意思,但没说清楚。下面我们来表演一下。看了我们的表演,你就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了。

(老师请两位同学一起表演。一位学生读书,一位学生当喷雾器大夫,老师当杂草)

生:“突然,一阵毛毛雨从天上飘下来。一棵杂草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说——”

师:(表演“杂草”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不对呀,大晴天怎么会下雨呢?”

生:“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来——”

生:(表演喷雾器大夫)“这不是雨,而是除草剂,是专门用来收拾你们的!”

师:“你是谁?”

生:“我是喷雾器大夫。平时你们欺负小稻秧,现在轮到你们倒霉了。”

师:懂了吗?这就是“警觉”的意思。不要说,体会一下就行了。(拿起小黑板)请大家读——

生:警觉,警觉。

课文中有些词语,只要“意会”明白就行,不一定要“言传”。于老师的教学机智,相信孩子们很难忘记,一想到老师在课堂上那生动的表演,也就想到了“警觉”这个词,而且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可以灵活运用。

2. 让表演为学生的语言积累与内化服务

教材中还有很多课文是要求复述或者背诵的,如果我们只是让学生机械地复述和记忆,会费时低效。而巧妙地借助表演这种形式帮助学生练习课文复述或者是背诵,既可以使课堂生动活泼,又能提高学习效率。笔者在执教《三借芭蕉扇》时,就借用了表演的形式让学生练习复述课文。我先要求学生充分熟悉课文内容,在理解人物形象的同时引导学生反复练读人物的对话。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组合,任意选取课文中的某个片段进行表演,要求尽量使用课文中的语言,让学生在仔细揣摩了孙悟空、牛魔王、铁扇公主等人物形象之后,用表演在课堂上掀起一个个小高潮。

3. 让表演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服务

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课堂表演用之不尽的源泉。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比如《记金华的双龙洞》《美丽的南沙群岛》等写景类课文,可在学习课文后,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介绍文中的各处景点。这样的角色转换表演,给了学生更大的空间,他们在对课文语言重组的过程中,不仅组织语言能力得到了锻炼,还丰富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警觉喷雾器案例
《重新派遣》中的战争创伤书写
今夜
不同喷雾器喷药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防控效果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喷雾器新传
认知警觉机制的研究与展望∗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设置加固扣带的背式喷雾器
警觉与时间期待效应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