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荣耀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阅读教学必须遵循作者的思路,才能引导学生求得真知。下面谈谈我在叶老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运用“导路求真”法进行阅读教学的体会。
一、 遵思路,纲举目张
思路,是作者思考的线索、思维的轨迹。一篇文章就是一个整体,都有一条或几条线索贯穿全文。阅读教学遵思路、抓主线,就能纲举目张。
遵路,体现了整体性原则。不少老师在开始教一篇课文时,都是初读课文,说说“写了什么”,并谓之为从整体出发。可是学生在说课文大意时常常颠三倒四,言而无序。这不能光是责怪学生概括能力差,主要还是未能把握文章脉络。只有理清文路,才能真正达到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
遵路,利于提高阅读能力。循着作者的思路展开,阅读就能迅速地理清层次,捕捉中心,读懂读通。如果学生抓住思路发展的线索,掌握了拎线串珠的阅读方法,阅读和理解能力将会大大提高。
遵路,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文章的思路并不一定都是显而易见的。琢磨文章的内在联系,往往比一词一句的理解难度更大,它必须有一个比较分析、归纳综合、逻辑推理的过程。如果教师重视这一过程,引导得法,这将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
二、 拟教路,牵线搭桥
文路与学路并不是一致的,这就要求教师去为沟通作者与学生之间的思路牵线搭桥。首先,教师要研透教材,悟其神,入其境,动其情,然后再研究教法,精心设计教学思路。
1. 课题引路。课题,可称之为路标,沿路标寻思路,“捷”径通幽。如我在教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普罗米修斯盗火》时,先让学生找出题目的中心词——“盗火”,接着让学生围绕中心词,提出问题,(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盗火?又怎样盗火的?盗火后发生了什么情况?最后结果怎样?)再展开学习、研究、感悟,这样,很快就抓住了本文的脉络:
(起因) 地球上没有火种,人类生活困苦。
(经过) 用茴香树的枝条从太阳车中偷取了火种,把火种带到人间,人类有了大进步,但他却被绑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被鹫鹰啄食。
(结果) 被大英雄赫剌克勒斯救下,获得自由
2. 文眼引路。文眼,是指点明中心的关键性词语,抓住这些信息焦点,牵一发而动全“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一课的第一句是:“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教学开始,就可以通过人物介绍引出文眼:“杰出”和“爱国”。接着,让学生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让我们体会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呢?引导同学从杰出和爱国这两个方面来理解感悟文章的语言文字:面对阻挠——爱国;勘测线路——杰出和爱国;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杰出。在文眼的引导下,学生对詹天佑的爱国情怀和杰出的才干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3. 过渡段引路。过渡句、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以它带出上下文,也能掌握文脉。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莫高窟》一课,可扣住第3自然第一句话“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进行引导:这句话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文章重点介绍了什么?(彩塑和壁画)它们有什么特点?(彩塑——精妙绝伦;壁画——宏伟瑰丽)哪几个自然段叙述“彩塑的精妙绝伦”?哪几个自然段叙述“壁画的宏伟瑰丽”?首尾两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读书,就领悟到了本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感受到了莫高窟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体会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4. 简图引路。简图能使我们在教学中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直观的图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师教学《詹天佑》的“开凿隧道”一部分,可让学生绘出开凿的示意图,从中感受詹天佑杰出的才干。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西湖》一课,教师可让学生在简图上标出作者介绍的景点,画出游览路线示意图,并让学生当导游上台介绍,这样,不仅能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课堂教学形式也新颖活泼,学生乐于表达,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 习题引路。课后的问题,有不少就是探明文路的学习提示。如教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一课,教师让学生根据课文后的练习题5“默读课文,说说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经过”来列小标题,以理清文章的脉络:“难过——发现——兴奋——改进”。在细读品味阶段,教师可让学生围绕课后练习题4中的两个句子,从两组关联词上,猜猜雷奈克当时的心情,并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有效地引导学生阅读文章,交流思想,体会情感。
6.表格引路。教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麋鹿》一课,我出示了下面的表格让学生边读课文边进行填写:
学生填完表格,我又让他们对照表格中的内容,进行讨论:这张表格随着时间的变化麋鹿的数量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从麋鹿的传奇经历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领悟了课文主题,也明白了“抓重点、按顺序”的写作特点。
7. 板书引路。好的板书,就是课文的思路图。在教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爱之链》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以爱为核心,以链为主线,把各个“元件”组成了完整的“集成块”。文章的整体结构(文题关系、段篇关系、因果关系、首尾关系)一目了然,作者的思路也勾勒了出来,这就是板书的排列组合效应。
8. 结句引路。文章的结句往往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表明了作者的思想,因此,在教学时抓住文章的结句进行引路,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比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珍珠鸟》一课的结句是这样的:“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我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呼唤: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教学时,教师可以抓住作者最后的这句呼唤,让学生来探究:作者与小珍珠鸟之间的信赖是怎样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在这过程中,他们感受到了哪些美好的境界?学生们参与文本探究,一步步地体会到了文中作者感情的变化,也提升了自己的认识。以结句为突破口,常常能“窥一斑而见全豹”。
三、 导学路,顺藤摸瓜
教学思路确定以后,教师的作用就是领着学生跟着作者的足迹去阅读、去思考、去体味,顺藤摸瓜,自求而得之。怎样求?一是联系时代背景,联系写作意图,联系上下文去探究语言文字,知道文章写得怎么样;二是通过比较、推敲、品味,了解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匠心,懂得文章的表现手法,知道文章为什么这样写;三是寻找文章对学生思想的触及点,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心灵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受到教育。这样的阅读教学,才达到了知与能、文与道、情与理的和谐统一。
(作者单位:无锡师范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