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诞生学生的思想

2009-11-11 09:17倪凯颜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09年7期
关键词:链子粉笔黑板

倪凯颜

要让课堂教学真正实现学生具有生命意义的成长,就要让学生自由地诞生自己的思想。借助下述案例,笔者想阐述让课堂诞生学生思想的三个要素。

【案例】我上的是《爱之链》一课。在下课前五分钟,根据预设,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图形画一条“爱之链”。

“谁来画?”我边说,边从粉笔盒中拿出一支粉笔。

好多学生举起了手。

“老师,能不能多叫几个同学?”在我选定学生之前,有个不大的声音从角落里传来。

“行!每组一个吧。”我毫不犹豫。

“老师,能不能再多点?”黄星辰央求。

“那好吧,想画的来拿粉笔。”我决定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

呼啦一下,拥上来的学生拿走了我盒子中所有的粉笔。于是,高的、矮的,大的、小的,粗的、细的,红的、绿的……各种各样的图形出现在了黑板上。下面的学生也挺激动,小声议论着,有的说这个画得好,有的说那个用的图案巧,有个声音在说如果能把两个同学画的链子接起来会很漂亮。那一刻,我忽然想到:是呀,各种各样的链子应该串起来才更有意义。我灵机一动,补充说明:“再给你们30秒,让我们画出的‘爱之链都能串起来!”

时间快到了,很多学生在倒计时结束前匆匆画完自己的作品,转身回座位了。黑板前只剩下了张丁怡——一个平时见到老师就极端紧张的小女孩。只见她匆忙瞥了一眼在自己右下侧的一个图形,显然它们离得还很远,再按自己的画法连过去就来不及了。突然,她从自己画的链子上画出一根粗粗的弧线,在同学们的“零”字喊出口时,搭到了那条链子上,然后急急地跑下去了。

此刻,出现在黑板上的彩链真是形态各异。有五角星形的,有水波纹形的,有鸡心形的……有的自成一个环,有的只有半个圈,有的画在黑板边缘,显得孤零零的……很多都是各自为阵,只有中间一片的几段链子连起来了,串得比较长,弯弯曲曲地延伸着,看上去很美。

看着这样的链子,我指着中间这段长长的链子,对它们的作者说:“谢谢你们,因为你们心中有他人,所以你们的链子能这么长,这么美。特别要感谢张丁怡,是你,在紧要关头,伸出了温暖的手,拉起了另外一位同学,使他现在也成了你们这条‘爱之链的一员。”所有同学将目光投向了她,她害羞地低下了头。

掌声中,我又继续说:“我们的社会上,真正的‘爱之链就像现在这样,还有很多链子很短,也有的链子孤零零的,得不到延续。希望你们能努力做‘爱之链中的一环,奉献你的爱,让我们的‘爱之链能连接得更长,更完美。好吗?”

“好!”一片响亮的回答。

我欣慰地笑了。原先,只是想让每个人画自己心目中的“爱之链”,没想到,学生们的积极建议,生成了这样一个让人难忘的场景。但,最后的结束语出自我口则令我遗憾万分,因为那些话虽然提升了画“爱之链”的意义,可能也会让学生的心灵多一分感动,但,那毕竟是我的思想,是我灌输给学生的,而非发乎学生之心,非出自学生之口,我没有在那样的情境中给学生提供自由表达感受的机会,也错失了催生童真思想的机遇。

一、 让课堂诞生学生的思想,要有尊重悦纳的倾听

细细回味课堂细节,我们不难发现,促成美好情境诞生的关键正是学生的思想。“能不能多叫几个?”“能不能再多点?”“呼啦一下,拥上来的学生拿走了我盒子中所有的粉笔。”“下面的学生也挺激动,小声议论着……如果能把两位同学画的链子接起来会很漂亮。”“她从自己画的链子上画出一根粗粗的弧线,在同学们的‘零字喊出口时,搭到了那条链子上。”这些是传递着学生思想的声音,学生的举动,学生的状态,而我能密切关注并珍视它们——学生的思想,是基于我对于学生、对于课堂的虔诚的倾听。

课堂上的倾听,既强调“学生倾听教师”,也强调“教师倾听学生”。而这种师生互动的倾听,应该是彼此尊重、互相悦纳的。教师要倾听学生,只有教师真诚倾听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生的人格,才能形成平等与友好,理解与尊重,信任与接纳,关怀与帮助。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衍生信赖,充满自信,真正感受到作为一个独立生命的神圣,从而自由地产生自己的思想。

学生要倾听教师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声音,赏析他人的思想,也是诞生自己思想的起点。我们的学生往往在没有听清教师(学生)的话语,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时就急急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教师“只要发言就鼓励”的信条下,学生的思想往往变得肤浅而粗糙。从常见的学生发言结束后如释重负、充耳不闻他人发言的现象,我们不难看出,没有倾听,对话就变得缺乏深度,思维就变得干涩而不流淌,课堂就不能形成学生思想之场。

因而,让课堂诞生学生的思想,需要师生互相尊重,真诚悦纳,尤其是教师,要平视学生,用温暖的眼神关注每一颗敏感的心灵,用真诚的倾听激发每一个思想的火花。

二、 让课堂诞生学生的思想,要有情智相融的引领

学生的思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发乎情而生于心。语文教学凭借的每一篇传世之作,无不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凝聚。要让语文课充满人情味,激起学生的共鸣,诞生学生的思想,就需要教师创设适宜的情境,全心地投入情感,并且机智地加以引领,实现教育的以情动情,以心唤心。

不是吗?解读上文案例,设想:如果没有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图形画一条‘爱之链”,没有“让我们画出的‘爱之链都能串起来”的引领,就不会有“黑板上的彩链真是形态各异”“中间一片的几段链子连起来了,串得比较长,弯弯曲曲地延伸着,看上去很美”的课堂生成,也不会有“‘让我们的‘爱之链能连接得更长,更完美。好吗?‘好!”这样的动情场面诞生。这样的生成,这样的声音,这样的场面,传递着的是学生灵动的思想,纯美的情怀,而这,有赖于教师情智相融的引领。

教师的引领应该是充满人文情怀的。悉心关注,鼓励赏识,关怀帮助,让学生浸润在安全、温暖、抚爱之中,教师的引领就孕育着意蕴丰赡的人文精神。同时,教师引领的目标指向应该充满人文情怀。语文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的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心思考,感悟人文情怀,就是引领学生沐浴人性的光辉,走向拥有关怀的人生。

教师的引领应该是饱含教学机智的。教案可以精心设计,但精彩生成却是绞尽脑汁也预设不来的,唯有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对意想不到的情境进行创新地、机敏地引领才能塑造。诚然,不同个体经历与发展水平的差异、教学中的偶然事件、乃至失误、灵机一动等等,往往孕育着思想的萌芽,为课堂教学带来新的生成,如果能被教师抓住并加以情智相融地引领,就能享受学生精彩思想的绽放,对师生的成长均具有积极的价值。

三、 让课堂诞生学生的思想,要有主体亲历的体验

素质的形成必须经历一个内化过程。在这一转化过程中,体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各种知识,只有通过个体自身的体验才能真正生成素质。因而要让课堂诞生学生的思想,必须让学生这一主体亲历体验。

回顾本文案例,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图形画一条“爱之链”,引导学生经历将各个小图案串联成大图形的过程,指向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主题“爱之链”的体悟,从而产生如果每个人的爱能如链子般连接、传递,就能创造美好境界的这一思想。过程是有了,但我过于急躁,越俎代庖了,没有把思考留给学生,就此止于学生的经历,而没有激起学生深刻的体验继而诞生自己的思想,这将让我永远遗憾。设想,如果让学生面对这形态各异的彩链思考片刻,然后再让学生想象,如果这一个个小图案就是每个人的爱,联系课文谈谈此时的感受,那么,这一“石”应该能在学生心头激起“千层浪”吧,而这样的震撼,一定比我的语言更有力量。真正的学习主体是学生,教师的要义则在于创造情境,放手让学生全心投入,去经历,去体验,从而让学生诞生自己的思想观念。

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首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文本深入接触,感悟语言文字,用心灵去解读文本;其次,阅读的过程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积极建构的过程,良好的情境能促成学生体验生成。要创设情境,唤起他们的想象,建立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咀嚼语言文字,走近课文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第三,提供阅读感悟的支撑,通过适当的方法,让学生在丰富生动的情境中自悟自得,从而日渐提高学生的悟性、灵性,提升人文情怀。

(作者单位:无锡市安镇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链子粉笔黑板
擦黑板
确保粮食供应“不掉链子”
长在黑板上的诗
晓黑板
黑板
链子
金链子
粉笔怎么来的
省钱接链子
我们的“粉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