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勋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且越来越多地受到大家的关注。但有些时候,虚假的、无效的、闭塞的和谬误的课堂生成也不时地影响着教学效率的提高,试举三例议之。
【误区之一】无度的生成造成学习的漫无边际
教师对学生无谓的生成听之任之,任其无度蔓延,势必偏离教学目标,违背课文主旨,造成教学的无效。如教学《虎门销烟》一文的第5自然段时,有学生提出质疑:“二百多万斤烟渣都被冲入大海,会对海水造成多么严重的污染呀!”另一个学生则说:“我认为林则徐把那么多的鸦片烟销毁,是一种极大的浪费。我从资料的查阅中知道,罂粟壳是一种药材呢,为什么不能加以利用呢?”
面对学生超出预设的生成,教师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引导解释了,但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对课文没有吃透,当出现违背课文主旨的问题时,教师完全可顺势说:“一百多年前的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还不强,为了向全世界人民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销烟是对外国侵略者最沉重的打击。”
笔者认为对学生生成的引导要有个适当的度,有些需要整合,有些需要研讨,有些需要课后个别解决,切不可为了迁就个别问题而放下全体学生去钻牛角尖,毕竟我们的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
【误区之二】随意的生成造成教学方向的偏离和对立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有时过分地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过分地认同学生的观点,不管其有无价值、正确还是错误,都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予以认可。这种随意性,造成了谬误的生成,导致教学方向的偏离。《最佳路径》一课是为了让学生明白“给人自由、任其选择就包含着对人信任,给人尊重”这个道理,而不是在老太太这样卖葡萄,如果有人不付钱就取葡萄或者有的人不买葡萄,就在葡萄园里吃个够,或碰到酸的、不好吃的就乱丢,那怎么办等问题上纠缠不清,那就很容易使语文课堂变味。因此,教师应善于准确把握教学的方向,对学生的感悟、疑问应选取有效的生成点,对枝节问题则酌情处置。
【误区之三】谬误的生成造成了价值取向的歪曲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文本学习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价值的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如在学习《山谷中的谜底》一文时,有位教师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对“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句话的理解。这时,一位学生提出:“既然要学会弯曲,再寻找反弹的机会,那么《红岩》中的江姐等革命先辈为什么不弯曲一下,再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呢?他们牺牲了,岂不是白白送掉了性命?”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时,有学生发表见解:“宙斯惩罚普罗米修斯是公正的,也是出于无奈,不能认为他凶残冷酷。如果众神都来破坏天规的话,那天庭就该乱套了。”面对此类课堂的生成,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价值判断,否则,反而会引起学生价值观的混乱。
那么,作为教师应该怎样敏锐地去捕捉和挖掘这些课堂生成的不确定因素,让它成为体现课堂精彩的资源呢?我以为应注意三点:
一、 民主氛围促进精彩的生成。有了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想他们所想,和他们一起探究学习,不断擦出快乐的火花,引起情感的共鸣,实现和学生真正意义的对话,才能激起精彩的生成。如果没有师生人格的平等、没有民主环境的对话平台,就不会有让人欣喜的意想不到的生成!
二、 教育智慧凸显鲜活的生成。一位充满智慧的教师应该具备敏感、迅速而准确的判断能力,能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利用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灵活机智地处置课堂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我在教学《三顾茅庐》时,刚上课,就有学生举手说:“老师,这个故事我读过。”这一说,好多学生纷纷嚷起来。对学生如此熟悉的故事,还能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吗?我灵机一动说:“这个故事中的人物个性鲜明,各有特点,可有意思了,等会儿我请你们来做小老师,咱们交流一下,一起来感受名著《三国演义》的魅力,好吗?”学生顿时积极参与了和文本的对话。
三、 精心预设演绎多彩的生成。新课改下的课堂并不排斥预设,但摒弃传统一维的、封闭的、死板的教学设计,主张多维的、开放的、弹性的预设,努力通过预设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课时,我让学生置身不同角色想象:如果你是老天鹅或是其中的一只天鹅,你会怎么想?如果你的猎枪会说话,它会说什么?如果你是斯杰潘老人,你又会怎么想?让学生感受老天鹅的勇敢,感受天鹅群的合作精神,感受对生存的追求、生命的关爱。我以为只有教师做到了心中有数,才会左右逢源,在和学生的互动中生成“亮点”。
(作者单位:扬州市竹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