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家和
写作难,难在学生无话可说,难在学生视野狭窄,更难在学生不能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诉诸笔端。“情动而辞发”,情感是学生写作的原动力。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情感,使师生在愉悦、感动等写作氛围中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使习作教学富有生命活力。
一、 融入真情,教人求真。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求真离不开真实的情感,指导小学生习作,只有融入浓浓的情感,才会让他们在你的面前畅所欲言。而学生的心扉是否向教师打开,取决于他对教师是否信任。习作者感情投入了,即使文笔差的学生也能写出比较像样的文章,而那些本来就会写的学生甚至愿意把涉及“隐私”或“名誉”的文章交给教师看。因此,教师必须加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关心爱护他们,和他们平等相处。倘能如此,他们就会用最诚挚的感情、最优美的文字回报给你。我班有一位女孩,她的父母都在外地并早已离异,她从小寄居于外婆家。我第一眼看到她,就发现她瘦小的个子和蜡黄的脸色与众不同。当我得知实情后,不但要求小干部关心她,而且我也对她“呵护有加”:过节放假前,教她怎样给远方的母亲写信;我还特地记住她的生日,为她买蛋糕和童话书。不久,她在《我的……》半命题习作时,出我意料地写了一篇赞扬我的文章《我的老师——“爸爸”》。那天,她流着泪读,我含着泪听,许多学生虽然装作若无其事,其实也难以抑制情感,这样的习作就融入了真情。
二、 巧用情感,以情激情。教师的情感常常微妙地、悄悄地进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良好情感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以自己积极的情感创设一种愉悦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迸发出思考的活力。在指导学生习作《一件难忘的事》时,我给他们读了一篇事先写好的“下水文”:我在师范学校上素描课时,为了偷懒,我在手上涂了厚厚的一层墨,然后对准画纸一摁,心想可以省力地完成一幅画手的素描。结果不但被老师重新罚画,那幅墨黑的“杰作”还被老师挂到了黑板上……情感是具有强烈的传染性的,由于我绘声绘色地讲述着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学生都被深深地打动了。当我要求他们也讲讲自己的故事时,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都想抢先把自己经历的故事告诉大家。那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完全是他们的生活写照,教师不必过多寻思“这事儿到底难忘还是不难忘”。其中,一个姓梁的学生叙述了自己曾经悄悄拿了同桌的钢笔,回到家怕父母查问,又把笔扔进了垃圾箱。老师曾为此事追查了好些天都没有“破案”,而今天他却表现得那么坦诚,多好的习作材料!我带头鼓掌,既为他的选材独特,更为他心灵的净化。小梁含泪落座,向同桌认了错。由于重视激发学生写作的情感因素,多数学生这次习作都取得了优良的成绩。
三、 走进生活,体验情感。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让他们积累必要的情感体验。如,带学生站在某个高处指导学生按照由远及近、由上至下的顺序,仔细观察景物的组成、颜色、层次、动态、静态等特点,师生边看边议论,边选词描绘,这时人与景、景与情便交织在一起了。但这还只是感性认识,必须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第二步便是把观察后的印象与激发的情感变为习作,先让学生带着余兴,去回味秋天的景、物、人……学生可以放胆地说,尽情地议。由于他们有了亲身体验,又有了交流启迪,写起来自然就有真情实感。而创设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从而提高写作兴趣。如,在班级中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这样做,既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又锻炼学生听、记、说、写的能力。我还鼓励学生办班报、板报和手抄报;让他们学做“小记者”,经常写报道稿、学生写邀请书、写导游词、写待客方案等,这些活动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很受欢迎。
四、 赏识评改,激发情感。教师评改学生的习作,要尽量做到能够触动学生的心弦,诱发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表明,学生热切期待了解学习结果,因而习作批改要及时,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教师评改要富有启发性,做到既能使学生明确方向,又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评改还要注重鼓励,善于捕捉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特别对后进生,更要多加鼓励,让每个学生见了评语后都有成功感。评讲课上,再让学生欣赏、学习,这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习作的欲望。如若教师的评语内容空泛,只评不导,或不痛不痒,草草了事,就会使学生从情感上拒绝它、讨厌它,甚至产生消极对立情绪。而亲切的口吻、提示性的语气,利于创设和谐宽松的氛围,使学生觉得教师在同他亲切交谈一般,怀着愉快的心情,乐于动脑想,认真动手改。
(作者单位:南京市六合区瓜埠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