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的暑期,我校对全市招聘青年教师,在层层选拔活动中,汪明华老师以她那独特的气质、深厚的功底和大气的风格吸引了我和其他评委。最终,汪老师不负众望,顺利走进了盐城二小这片教育的乐园,成了我的同事。
作为她的学长,同时也作为她的朋友,我目睹着汪老师教育教学探索所走过的每一个清晰深刻又渐行渐远的足迹,也见证了她在各方面的飞速成长。这个成长,不仅仅是指她入党、做教科室副主任、教导处主任,也不是说她成长为盐城市语文教学能手、盐城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苏省教育学会小语专业委员会会员等,更重要的是指她在教学上的视界日渐开阔,教学风格日渐明显,教学影响逐渐扩大,信赖她的老师、学生、家长越来越多。
汪老师的悟性很好,缘于她善于钻研。她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深造学习与培训活动。她既向校内的优秀教师学习,更珍惜到杭州、上海、南京等地吸纳名师们的教学智慧,不断丰富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充实并完善自我,竭尽所能地提升与发展自我。汪老师一直把阅读作为自己成长的助推器,她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挤出时间来广泛阅读大量的教育教学杂志以及诸多名家实践论著,兼收并蓄,从而使她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站在讲台上的底气更足,也更能抓住学生的心,教学效果愈加凸显。看着她的每一点成长进步,我由衷地为她高兴。
汪老师执教过的公开课无不让人耳目一新,在全区、全市乃至全省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2003年执教的《过故人庄》在盐城市小学语文优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同年在市教育局组织的赴各县区进行的“新理念、新课堂”巡回宣讲活动,获得广泛好评;2004年受江苏省电教馆邀请,摄制苏教版小学语文优秀课教学实况,执教的是六年级语文《大江保卫战》;2007年对全市开放的“秋之韵”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执教了六年级语文《示儿》,同年该课作为江苏省名师优质课被选送“江浙沪第四届小学语文教学研讨观摩活动”进行公开教学展示……
在汪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她总能营造出师生心灵交流与情感交融的和谐氛围,那无声无息流淌着的生命的活力,不仅让学生享受到生命成长的快乐,还在不经意间悄然打动听课的老师。难怪不少老师感慨:“每次听汪明华的课,心里总会涌起一种莫名的激动,每次都会有所得。”我想,这种“激动”,这种“所得”,与汪老师平时把语文教学充分融入了生活,与汪老师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流程,以及与她在课堂上善于抓住学生生成的亮点是分不开的。她收放自如,张弛有度,理趣共生,逐渐形成了激情、大气、灵动的教学风格。
最近,汪老师在她的教学生涯中迎来了又一个高峰,那就是2008年11月,在全国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二届课堂教学大赛中,她所执教的五年级语文《诺贝尔》一课获得现场赛课特等奖,不仅是为学校争得了荣誉,更为她拓宽教学之路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载誉归来,她那谦虚而灿烂的笑容,让人真正明白:天高任鸟飞。
除了经常的上课锻炼,汪老师还善于思考和总结,平时勤于笔耕,能够将自己的教学反思及时记录下来,逐步积淀厚实的文字,同时也能给别人以一定的启发。这几年,她在全国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和案例,在全校引起了学习的热潮。说起课题研究,她自然更是毫不逊色,市级课题、省级课题、国家级课题,到处都留下了她探索的痕迹。
她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从容行走是教育生命最基本的生存方式。” 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对于任何一个文本,汪老师能够以普通读者的身份去欣赏,以学生的视角去质疑,从编者的角度去揣摩,用教师的眼光去解读。她善于抓住一个点,然后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在走进文本深入文本之后,能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回到生活中去。而这一点,不正是学生成长所需要的吗?不正是我们很多语文老师需要认真反思的吗?她善于把握时机并找到提高自身素养和能力的切入点,还善于对多种理论进行合理运用与有效穿插,从而使她的教学变得更加睿智。所以,一路走来的她,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了语文课堂的情智魅力,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青年教师的茁壮成长。我倍感欣慰!
现在看来,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是汪明华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的关键。朱永新教授曾经说过:“一个人要取得成功,有两个重要的前提,一个是追求成功,一个是相信自己能够成功。”汪老师做到了,她一直在努力地追求成功,并且已经享受到了成功的甘甜。我坚信,她前进的脚步不会停止。
不久前,我读到了这样两句话,颇有感触。一句是“做教师难,做好教师难,难就难在不松懈上”。还有一句是“实践是基础,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思考是灵魂”。在此,我真的希望能有更多的青年教师像汪明华那样,不断耕耘,不断进取,逐步达到教育的新境界,从而享受到更多的教育幸福,让自己的生命更有魅力!
(李建国,特级教师,盐城市第二小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