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阳花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仅关注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掌握。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创设乐学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思维始于疑问。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教学中,教师就得根据教材内容给予一定的刺激。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师在黑板上写出“3、30、300”三个数,问:“这三个数相等吗?谁能在这三个数的后面加上适当的单位名称后,再用等号连接起来?”学生积极思考后,有的说3米=30分米=300厘米;有的说3元=30角=300分……教师一一肯定后又问:“谁能加上同一个单位名称后,将这三个数用等号连接起来?”学生回答:3米=3.0米=3.00米……师又问:“像3米、3.0米、3.00米……这些数量是相等的,那么,像3、3.0、3.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呢?为什么?”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学生带着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和对学习材料的浓厚兴趣,愉快地参与到新知的学习活动之中。
二、创设操作情境,培养探究能力
数学知识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为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就要为学生创造操作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进行大量的感知,建立表象。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各类三角形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使三角形转化为已学图形,从而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这样通过学生自主活动、自己动手操作,不但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掌握新知,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创设挑战性情境,体验探究成功
传统的问题情境是以封闭的形式呈现问题,只要求学生运用特殊或常规的方法得到固定的答案。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是对这些问题做一些变动,鼓励学生用发散性的思维解答,得到不是单一、固定的答案。例如,7+5=12,改变设问的方式,变成□+□=12,这时学生就必须积极思维,去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由于这种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思维性强,知识容量大,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自主探究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四、巧设练习情境,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巧设练习情境,有目的、有计划地把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纳入教学活动中,抓住典型题目以课本知识为原型进行适当的引申、扩展,编拟出内涵丰富的开放性题目,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如有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这一知识点时,整节课始终以“龟兔赛跑”的故事情境为线索展开学习,尤其是在最后的练习环节设计了这样的情境:“这一次,小兔由于吸取了上次比赛失败的教训没有骄傲,终于取得了冠军。但因为小兔和乌龟跑步的速度实在差距太大了,小动物们想考考小兔,只有闯过三关才可以得到奖品。让我们一起来帮助它,好吗?”
第一关:想一想下面各图黑线是不是该图的周长。为什么?
第二关:计算一下各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
第三关:已知长方形周长为20厘米,请填写下表。(单位:厘米)
学生们帮小兔闯过三关之后,教师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给小兔的奖品是一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图片,现在要用彩条包边,想想彩条至少需几厘米?”“乌龟尽管爬得很慢,但是它坚持不懈地跑完了全程,我们也应该送给它一份鼓励奖,好吗?请大家拿起桌上的那张彩纸,它是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请对折一下折成两个同样大的小长方形,请你算算小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算对的同学可以在课后用这张纸画幅画作为礼物送给顽强的小乌龟,好吗?”最后这一题,不同的折法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同时又渗透了人文主义思想,更重要的是达到了发展学生思维、提高探究能力的目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探究的时空,促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这样,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就能得到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就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