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志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从平时的听课中发现,现在的课堂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看似轰轰烈烈,特别是公开课几乎没有哪位教师不用,那究竟有没有实效呢?许多案例很值得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反思。下面,我们一起来看“面积和面积单位”中引出“面积单位”的两个不同教学片断。
案例一:
师(用电脑出示大小分明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你们能看出它们的大小吗?哪个大,哪个小呢?
(生一一作答,师又出示某条边相等,但大小相近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师:你们还能看出它们的大小吗?(生摇头)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比较呢?小组先商量一下,然后再拿出第一套学具动手操作。(学生分组合作后全班交流)
生:用重叠的方法可以比较出大小……(生边讲解边示范,师电脑演示,最后出示了边不相等,但大小相近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师:你们能看出它们的大小吗?(生摇头)用重叠的方法呢?(生尝试后还是摇头)那么,现在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呢?(引出“面积单位的意义”)
案例二:
1.师:我们已经知道面积就是指物体的表面或围成平面图形的大小,那么,我们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可以用哪些方法去测量它们的大小呢?
2.重叠比较。
(1)你们看,老师手中的两个图形谁的面积大?这两个图形的差异很大,你们一眼就能看出,但有的光凭观察很难判断。你们看这两个图形,猜猜看,谁的面积大呢?
(2)你想个办法验证一下你刚才的猜测。(分小组讨论,动手操作,交流)
(3)交流:你是怎样比较出两个图形的大小?
3.利用“小方块”进行间接比较。
(1)引出“小方块”。你们看这两个图形,一个比较长,一个比较宽,我们用重叠的方法试试看。(学生动手操作)怎么样,能判断吗?那我们能否用一个正方形小方块,以它为标准,间接地比较出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呢?
(2)电脑演示:用同样大小的方块往上铺。让学生比较出两个图形的大小,并说理由。
4.统一标准。
你们看这两个图形,长方形没有变,仍占10格,正方形变大了,可它仍占9格,你能说长方形的面积比正方形大吗?为什么?(引出“面积单位的意义”)
反思:
我们应该看到,在这两个片断中皆运用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但实际效果却大相径庭。如何做到去伪存真、舍粗取精,淡化形式注重实效呢?我们教师应注重以下三点:
1.让学生的自主探索真正经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反观我们的教学,在自主探索上教师给予学生的时间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创设学生主动建构新知的空间不是太宽而是太窄。如案例一,这种一问一答的“环环相扣、步步紧逼”的课堂,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空是非常有限的。可以断言,这样的教学效果也是有限的。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妨经常提醒自己:学生是否真正经历了自主探索?因为没有建立在有效思考基础上的数学学习是无效的,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数学的理解力,才能真正学好数学。
2.让学生的动手实践变被动为主动。
研究证明,学生对可视化的事物的操作与他们头脑中的思想未必有联系。换言之,感性水平的操作不一定导致对数学意义的理解。主动的动手实践尚且如此,更何况被动呢?如案例二,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学生间事先没有讨论,教师也没有告知用眼看还是动手折叠。肉眼看不出来,学生自然会动手实践,拼拼摆摆、想想议议,再加上老师的积极引导,重叠的方法、画正方形的方法也就在动手实践和交互的师生对话中动态地生成了。
3.让学生的合作交流建立在内在的需求之上。
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主动的操作活动中进行充分的自主探索,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案例二,每一个学习个体都经历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有了各自富有个性的方法,也就产生了合作交流的内在需求。无论小组合作还是全班交流,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热烈地讨论。这样,思维碰撞思维,智慧启发智慧,人格浸润人格,真正实现不同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只有这种建立在内在需求上的合作交流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也只有受到学生欢迎的合作交流才能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枝奇葩。
“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风轻云淡。”只有教师知“退让”,善于“退让”,把学习的时空交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才能落到实处,真正为教师所用,真正使学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