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熙庆
摘要: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形势下,高中政治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着许多偏差和不足,如何提高高中政治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是一个极具探讨和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实现情感、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统一;把握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性、正面性、实践性;消除学生内心存在的心理障碍,探索教育规律,优化教育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爱国主义的理性态度,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之中。在“润物细无声”中提高高中政治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
关键词:政治教学;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
一、分析高中政治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偏差和不足
①政治教学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主题,进行单纯理论说教,太过抽象、笼统,缺乏人本思想;只讲大道理,缺乏实际内容,突出时代性不够。②政治教学未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未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和信任。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不能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③政治教学的针对性不强,在内容和目标上一个标准,教育流于形式,突出层次性不够。④教学趋于政治化和形式主义。过于突出革命性和阶级性,忽视了全面性、生动性,学生置身于各种程序化、教条化的政治教育活动中。⑤缺乏有效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导致教育质量不高。教学内容陈旧,缺乏特色;教学方法简单,缺乏创新;评价片面,机制不科学;教师在教学实施中“目中无人”,造成爱国主义教育缺乏真正的心灵震撼,教学显得苍白无力,政治教学不能在情感上产生磁化效应。⑥教师本身爱国主义的情感体验不强烈,对爱国主义缺乏理性认识,未克服民族虚无主义、世界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狭隘的地域主义和民族主义等。⑦爱国主义教育中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学生缺乏科学成熟的思维方法,观察比较肤浅。个性发展存在缺陷,思维缺乏灵活性,有逻辑性的智力障碍;缺乏民族义务感、责任感,自豪感、自尊心存在的情感障碍;知而不行,或者表现为行知脱节的行为障碍。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认识与对策
(1)实施渗透教育法,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政治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深刻发掘政治教材中爱国主义因素;有针对性地分层次确定教育主题;整合课内和课外教学资源,做到淡化形式主义痕迹、“润物细无声”;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有的放失、因材施教、适度渗透;教学目标三位一体,实施立体渗透;讲求实效,克服形式主义,实现情感、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统一。例如,讲授“一国两制”时,探索和运用“知事、明理、动情、养成”四环节程序法。
(2)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把爱国主义热情转化为刻苦学习、无私奉献的自觉行动。政治课堂教学中通过国粹教育、国耻教育、国情教育、国策教育、国格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公民意识,强化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
(3)提升各知识点立意、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元素,时刻激发学生的深层爱国情感,使爱国主义无痕地落到实处。在讲到“我国的外交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等内容时,充分感受国家富强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对祖国的责任感。在政治常识《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的教学中,采用探究和小组讨论的方法,切实感受“人民政府为人民,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整个教学过程坚持知识、能力、思想、认识统一的教学目标,环环相扣。
(4)结合时政热点,情、理、法并用,贴近学生,依靠政治学科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洞察学生内心,把握其思想脉搏,深析其身心特点,仔细寻找切入点,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研究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消除学生内心存在的心理障碍,掌握学生的认识规律,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从近入手,提高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感性认识,抓住与学生密切相关、有浓厚兴趣、深刻影响他们的因素,提升教育的针对性。
(5)加强师德修养,实行教学民主,改善育人环境。教师在教育中要身体力行,做出榜样,加强师德修养,自觉提升爱国主义情感。教师要立足于本职,热爱教育事业,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勇于奉献,爱国、爱岗、爱校、爱生相统一。立爱国之志,具爱国之情,奋效国之力,从小事着手,处处以身立教,事事以身作则,时时言传身教。教师充分引导和启发学生,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思想和方法,变传统说教为形象教育和生活教育,逐步形成“雕细刻,深入浅出,授人以渔,激励思维,情真意切,育人导行”的课堂教学模式。
(6)开展心理卫生教育,培养科学思维能力,提高理性水平。帮助学生克服片面心理,走出认识绝对化的误区,消除偏执、盲目、情感的偏激等心理障碍。促使学生对祖国形成一个客观、公正、科学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性认识水平,全面加强心理咨询和疏导,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单位:江苏省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