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 燕 王启明
摘要:高校“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但其教学效果却令人堪忧;网络作为对大学生产生深刻影响的新技术产业,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渠道,但思想政治网站建设收效甚微。要改变现状,实现双赢,高校就必须实现“两课”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教育实践中的成功对接,使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关键词:高校“两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接
高校“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各级各类高校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高等学校中的“两课”教学为大学生全面了解和认识社会、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树立正确的“三观”提供了正面的思想引导和知识储备。同时,“两课”教学效果的好坏也关系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氛围的营造,关系到学校的改革、稳定与发展以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然而,部分在校大学生认为“两课”教学内容空洞,没有吸引力和说服力,甚至存在理论过时和对自己今后发展没有用处的想法,对“两课”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专业课和英语、高数等其他公共课。“两课”的教学效果令人堪忧。
随着1994年10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建设的全面启动,高校校园网的建设与应用初步展开,1999年中共中央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和2000年国家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推动了网络思想教育的快速发展。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类网站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发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笔者认为,各高校要使“两课”达到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真正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成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突破现有的“两课”单一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适应社会信息手段的高速发展,了解青年学生的兴趣和心理,让“两课”真正地走到学生心中,发挥实际效应,即实现“两课”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对接。
同时,资料显示,目前学生占网民总数的33.2%,是上网用户中比例最大的一个群体。其中,大学生占学生网民总数的84%。网络的发展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导向、心理状态及价值观产生了深刻影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教育部部长周济2006年10月30日在高校校园网络信息建设与管理工作研讨会上强调:加强高校校园网络信息建设与管理工作,是在新形势新任务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迫切需要;各地各高校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中央16号文件)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努力开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由此可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呼唤与“两课”在高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对接。
要成功实现“两课”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对接,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改变僵化思想,课上课下双管齐下,不断适应育人新环境
许多教育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和网络中的不同教育方式仍存在理解上的误区,没有抓住“以学生为本”这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理念,没有解决好“为谁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忽视了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课堂中只是一味地自上而下地灌输常识、进行说教以及宣传政策,不能联系学生实际,因而无法深入学生内心,使学生真正得到教育;与此同时,还有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把“两课”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接单纯地理解为将原来书本上的内容从纸质形式转换成屏幕显示形式,导致学生认为建设思想政治网站就是书本的原版复制,使思想政治网络建设形同虚设。
要改变这一现状,高校教育者和相关部门必须改变原有的僵化思想,不断适应育人新环境,课上课下多手段相结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种育人新环境首先是校园的实际空间与网络的虚幻空间相互联系的环境。在越来越多的高校中,校园网络沟通及网络办公已经深入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上网”这个词在大学生中变得非常普遍,并几乎成为了当代大学生另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因而,要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学习更加贴近,就必须增强信息网络意识,拓展传统授课中的单一职能,积极主动地深入网络环境中,继续发挥“两课”的作用,做到课上课下紧结合、现实虚拟共深入,使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效果全面覆盖学校的育人环境。同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刻地认识到这种育人环境的新特点。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平台,各种思潮、文化及言论显现出匿名性、杂乱性等特点,而高校大学生是各种负面思想渗透的主要对象,高校网络正在成为各种意识形态激烈争抢青年人的重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在“两课”课堂上和思想政治的网络中更加坚定主流意识形态,即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中心地位,要在各种混杂思想及文化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增强其民族和政治意识,巩固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号召力,积极主动占领网络制高点,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坚决应战错误思潮,充分运用思想教育的政治优势,建设高校新的育人环境。
2.建立优秀网站,开展专题教育,着力打造网络思想政治平台
一些高校也曾尝试开办网上“两课”,但基本上是课本内容的网络化技术处理,没有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进行栏目设置,忽视了网络传播新特点所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方式。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网站教育也仍以文件传达、事迹宣传、新闻报道、理论学习等内容为主,采取单向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自身特色,忽视对学生多样化需求的关注和对人文精神的关怀,使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不足,缺乏影响力和渗透力。
笔者认为,要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两课”课堂和网络上都取得成效,就必须建设主题网站,开展专题教育,着力打造网络思想政治平台。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随着网络技术应用的不断发展和普及,通过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要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的建立有利于延续“两课”的现实作用;有利于了解和分析学生思想动态;有利于学生更加直观和深入地接受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利于提供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真正实现师生互动交流;还有利于学生及时便捷地反馈自己意见及与别人沟通思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高校的特色和大学生的特点,增强引导性、趣味性、服务性,既有突出主流思想及主旋律的红色网站,又有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的学生网站,还有一些与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性网站,从而形成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和网络育人环境。同时,应积极开展各项网络专题教育,开设网上“两课”、开展时事论坛,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在网上对学生进行思想疏导;实现党校上网及网上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切实做好“三进工作”。在此,应注意避免单一、教条的生硬灌输教育模式,在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及多媒体互动娱乐性的基础上开展“两课”相关内容的教育,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建设师资队伍,形成长效机制,发挥双重教育作用
高校中并不缺乏“两课”教师,但缺乏懂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熟悉并能熟练进行信息化操作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于是导致“两课”内容无法很好地应用于网络,建立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从内容到形式都无法激发学生兴趣,点击率几近于零,无法发挥长效作用,形同虚设。
在吸收以往研究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应从两方面着手:
⑴高校应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及网络操作技能。教师对信息的捕捉能力将直接影响到其对信息的筛选和反馈,关系到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和创新型学生的培养水准。只有具备了敏锐的信息意识和一定的操作水平,才能把“两课”的理论知识巧妙自然地融入网络教育之中,才能为学生们打造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发挥出网络的引导功能,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效率。
⑵长效机制的建立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必不可少。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应包括校内各部门的协调机制、校领导的监控机制、财力物力人力的保障机制、定期评估机制等。各种机制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以制度的约束力保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有效开展,保证“两课”教育的效果延续。同时,应当建立领导小组,对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的各项事宜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加快网站建设步伐,进一步开辟网络教育的思想政治阵地。只有从制度和师资上同时加强,才能真正保障“两课”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功实现对接,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到最好的发挥,并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不断得到发展创新。
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把“两课”讲授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并使两者在大学生教育的实践中实现对接。要充分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功能,发挥“两课”教育的长效作用,让网络这一工具更好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要不断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琳.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7(4).
[2] 杨克平.优化内容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文教资料,2008(5).
[3] 黄明伟.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施行主体[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
[4] 《思想理论教育》编辑部.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十年发展历程——访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主任张再兴教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2).
[5] 乔湘平,陈艳飞.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探[J].湖南社会科学,2007(1).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