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青平
摘要:本文从培养方案的优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等方面对实现专科师范生应用能力的高效培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专科;师范生;应用能力;培养
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的核心内容,因此,工学结合等教育教学模式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中日益得到重视,也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为师范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
专科师范生教育,其培养的人才主要面向小学、幼儿园,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还是强调“应用性”,要符合师范生将来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特点,但在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实现的途径上,师范教育既有一般高职高专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特色。如何优化师范生的应用能力培养体系和模式,值得教育工作者进行不断的思考和探索。
一、以学教结合为重心,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是高职高专院校面临的共同任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培养任务得以完成的必要途径,借鉴这一模式,师范高专强调学生培养的学教结合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业与职业顺畅连接的有效途径,而以应用能力为重心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规格必要的基础性工作。作为以面向初等教育为主的师范专科学校,对以“应用性”为主要价值取向的培养方案构建应有自己的特点。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对学生的“学教”结合及应用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1.处理好专才与通才的关系
从我国基础教育及学前教育的发展实际出发,应当认识到目前对小学教师既有专业化的要求,也有宽口径的要求,因此必须在培养方案中落实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有经验表明,通过教学方案模块式的设计,落实专业加方向、主修专业与辅修专业相结合的模块式培养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因为它能使学生学有专长,有发展后劲,同时主动符合了基础教育的发展实际,毕业生就业的适应性得到扩大,更受用人单位欢迎。
2.处理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全面提高应用性人才的素质
应用性人才的核心能力是职业技能,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和训练必须加以重视,但不能将技能的高低作为应用性人才的唯一标准,应用性人才应当是既有过硬的职业技能,同时又具有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对师范生来说,更是如此。师范生将来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做的是育人的工作,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知识、教育理论等方面的培养有着特殊的要求。可以说,师范生的培养与高职生的培养相比较,在技能训练上是同等重要的,但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其教学业务的全面提升是建立在扎实的人文素养和知识基础之上的,在培养过程中,只有将基础理论与实践、文化与技能和谐统一于培养要求中,才能保证师范生在“应用”上的质量。因此,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必须科学地将文化通识课程(含师德课程)、学科专业理论课程、教育专业理论课程与学科专业实践课程、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以及专业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等各课程群科学地加以组合,使之相互呼应、相互支撑、相互促进。这对避免教师培养“工匠化”、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二、整合师资力量,为应用性课程的开发提供师资保证
在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应用性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在师范教育中,除一般的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理论性课程外,还必须特别重视紧扣基础教育的发展实际,大力开发应用性、技能性课程。当前,随着基础教育课改的深入开展,学校就必须首先主动围绕课改的需要,精心设计和整合教学法、教学技能训练、教学艺术、小学教材导读等各种专业教育类课程。当然,这本身就是适应工学结合要求的课程设计。但要将课程计划实施到位,更关键的还在于有一支能够使学生的学业与职业顺畅连接的师资队伍。一方面是校内应形成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是要因校制宜,通过“校校”联合(相当于高职的校企联合)整合教育资源,做到优质师资共享。
经调查,这方面的成功做法是:一方面可以有计划地派本校教师下到用人单位进行一段时期(如一学期至一学年)的挂职顶岗锻炼,全程参加小学教学教研活动,进行调查研究,参与教学教研,成为既能胜任本校教学、又能熟悉小学或幼儿园教学工作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根据课程需要,从基础教育第一线邀请有专业特长的教师或教研员来讲授教材导读、教学艺术等课程,传达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动态。实践证明,这些教师的授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教结合紧密,内容贴近职业实际,应用性强,对学生今后的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很受学生的欢迎。
三、优化实践教学模式,使学教结合的培养模式贯穿于在校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
要胜任教师工作,不可缺少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支撑;同时还要有过硬的“教师基本功”和课程教学的实用技能。因此,实践教学在教师的培养中,地位十分重要。《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教师〔2007〕号)中指出,师范生要强化教育教学实践,要到中小学进行不少于一学期的教育实习。这说明了师范生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在实践教学的设计中必须结合教师职业特点,遵循职业教育规律,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除了要重视毕业前的实习工作外,还必须将实践活动科学合理地穿插于在校学习的整个过程中。经过试验证明,学生在进校初始阶段,让他们到实习基地听课和参与学生活动,对他们增强专业与职业的认同感、提高学习兴趣和明确学习目标会起到极好的作用。在学习过程让他们到实习单位进行一些间断性的教学实践活动,有利于他们带着学习中的问题在实践中寻求答案,同时也有利于回校后将在实践中得到的收获在理论上再认识、再升华。有这样一个案例,对我们应该有启发作用:有一个关于儿童教育的教研课题组,是由高校教师、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共同承担的,同时吸纳一大批学生参与其中,并给他们一些力所能及的实践任务,诸如参与家访、了解家庭背景对儿童的成长的影响、指导他们对孩子的成长进行观察和记录,并对儿童成长规律进行校内校外多角度跟踪调查,同时参与课题组的有关讨论和研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觉得收获非常大。这是因为在这些实践活动当中,学生的职业意识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强化,职业认同感油然而生,同时能够很好地使自己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又能将在实践中得到的大量的感性认识和第一手材料与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相互印证,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业与职业高度统一。在这个过程中,实践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和现身说法的效果也是单纯的课堂教育和校本教育难以达到的。学生参与课题组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普遍反映收获极大。这个案例也充分证明,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职业能力训练,尤其是对学生进行“学”与“教”的全程性、交互性培养,有利于学生在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循环往复中得到理论与实践同步提高、共同促进的有效举措。
实践证明,以应用性为核心,以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全方位和全程的有机结合为途径,以全面的素质教育为支撑,是高师学校必须坚持的培养方向,这是师范教育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也是以生为本、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必要途径,是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探索和实践的。
(作者单位: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