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硝烟的遗迹

2009-11-10 07:33大哈瑞
坦克装甲车辆·新军事 2009年10期
关键词:滩头诺曼底盟军

幸会E连老兵

离开布瑞柯特庄园,再往东南走1.5千米就是圣马赫·杜芒镇。当年被斯比尔斯中尉击伤的米歇尔,在战后长期担任镇长的职务。在他的管理下,这个镇子的建筑风格始终保持着60年前的式样。

兄弟连的6个弟兄在D日第2天(6月7日),在圣马赫·杜芒镇中心广场拍下了一张照片(图见下页),图中前排左至右为兄弟连的古思、米列特、莫瑞斯、威斯特、塔尔伯特、史密斯。

这六个人里面除了塔尔伯特以外都没在电视剧“兄弟连”里出现。可惜塔尔伯特已于1982年过世,没有机会看到自己在剧中的形象。在“兄弟连”最初的剧本里曾经有过古思下士的角色,甚至连他的服装都已经做好。然而,在修改剧本时,最终还是取消了他的角色。因此,对外界来说,特别是对中国的粉丝来说,古思是个几乎不为人知的人物。大哈瑞在诺曼底实地察勘过古思空降后的集结点。发现他在诺曼底的战斗经历也相当精彩。图中后排的三人是第四步兵师的士兵。从阳光的角度和方位推测,拍摄时间应该是上午。这张照片是由E连的戈登下士拍摄的,他如今依然健在。

由于当年的建筑和地貌标都依然完整地保存着,我在镇中心广场很容易就找到了拍摄这张照片的地点。我还发现,照片背景里的那个小纪念碑的基座上镌刻着米歇尔两位兄长的名字。他们是在1940年抵抗德军“闪击战”时阵亡的。

2007年,大哈瑞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遇到E连的几位老兵。图中从左到右依次为古思、康普顿和马拉基。尽管他们年事已高,但看来身体都相当不错。我请他们在上面照片上签字。左上角写的是To daharry cchere(注:cchere是在海外华人中享有盛誉的西西河网站),下面的签名是Forrest Guth(伏瑞斯特·古思)和Buck Compton(巴克·康普顿),右上角的签名是唐·马拉其(Don Malarkey),左下角的签名是比尔·瓜尼尔(Bill Guarnere)。除了古思外,其他三位由于电视剧“兄弟连”而被军迷们所熟悉。可惜那次没有见到E连连长温特斯。他由于健康原因不便出门,已经不再参加公众活动。

探访犹他海滩

从圣马赫·杜芒镇出来向东5千米就是犹他滩头。当年,德军放水彻底淹没了滩头后面的大片农田,形成了宽1.5-3千米的泛洪区,泛洪区的水下还暗藏了多条反坦克壕。穿越泛洪区必须经过4条狭窄的通道(从南到北编号为1、2、3、4)。德军在每一条通道的两头都派了重兵把守。这样德军就把一个平坦、没有天然障碍的地带改造成易守难攻的壁垒。因为这里不利于兵力,特别是装甲部队的展开,所以德军判断盟军在这里大规模登陆的可能性非常小。

我们前往犹他滩头时走的那条柏油公路就是当年的2号通道。泛洪区在战后早已被恢复为农田,反坦克壕也踪迹全无。

犹他滩头的地势非常平缓,紧挨着海滩是一道绵延整个滩头的沙堤,高3-6米,底部宽15-40米,部分地段筑有水泥墙。沙堤是犹他滩头唯一的天然屏障。这张图显示的是3号通道附近的沙堤,此处就是盟军第一波的预定登陆点。在高潮的顶点,海滩大约有20米宽。低潮时的海滩大约有300-400米宽。盟军选择了在低潮时登陆,把德军打了个措手不及。

D日凌晨6时30分,美军先头部队冒着敌人的火力开始在犹他滩头强行登陆。当第一般登陆艇舱门放下的时候,第一个跳出来的不是士兵,而是一位头戴毛线帽,拄着拐杖,身份极为特殊的人:他是美国运通公司的董事长、富翁兼社会名流,他担任过的最高公职是波多黎各总督,相当于国家元首——这就是时年56岁的第四步兵师副师长小罗斯福准将。这次是小罗斯福第二次率领部队首先抵达法国,上一次是1916年,那时他担任营长。小罗斯福是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长子,也是二战时美国总统福兰克林·罗斯福的堂弟。一小时后,小罗斯福的儿子昆廷在奥马哈滩头登陆,他们是D日当天唯一的一对父子兵。

身患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连行走都需要依靠拐杖的小罗斯福准将本来应该在总部工作。但为了能够参加D日的战斗,他居然跑到老战友马歇尔将军那里走后门,结果任命为第四师的副师长。但这样他依然不满足,战前他曾几次坚决要求亲自带兵冲在第一线,以便更好地掌握部队,师长非常勉强地批准了他的请求。

根据作战计划,犹他滩头的先锋部队应在三号通道入口处登陆。小罗斯福登陆后核对了地形,却没有找到相应的地标。他冒着敌人的炮火徒步勘察了战场,发现自己的登陆点居然向南偏离了1800米,处于二号通道的入口处。错误的登陆地点意味着整个作战计划完全被打乱。面对复杂的局面,小罗斯福当机立断,对营长们说:“我们就从这里开战。”这对保障犹他滩头战斗胜利产生了决定性意义,这句话后来成为美军的一句名言,同时也成就了小罗斯福作为美军名将的历史地位。

这个方案的不利之处是全师的战斗目标全部需要临时更改。小罗斯福以师级指挥官的权力以及高超领导能力,重新部署了滩头的战斗,并亲自指挥协调了后续部队的任务。这些措施为及时打通和控制二号通道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中午时分,第四步兵师就全面突破了犹他滩头的德军防线。D日结束时,该师两万人和1700部车辆都在犹他滩头上陆,先头部队向内陆推进了10千米,全师以阵亡91人的轻微代价取得了重大胜利。这段历史在电影“最长的一天”里有详细的描写。

不幸的是,小罗斯福本来就相当衰弱的身体被其后一个多月的连续高强度作战彻底拖垮。7月11日凌晨,他因突发心肌梗塞去世。

小餐馆大名堂

如今,诺曼底的硝烟已经散去60多年,犹他滩头早已恢复了平静。布瑞科特庄园的主人米歇尔为保存当年战场的原貌和纪念那些为了解放法国而献身的美国兵花费了毕生的心血。就在小罗斯福登陆的地方,米歇尔亲自主持建立了犹他滩头博物馆。站在博物馆外面的平台上向东可以遥望奥马哈滩头。

平台的后面有一个德军修筑的半地下钢筋水泥掩蔽部,位于一座渔民房子的背后,两者成为一体。德军在地下掩蔽部里设立了电话交换站。D日一大早,这个掩蔽部就被盟军攻占。战后,这座房子的主人把它改造成餐馆,命名为“登陆餐馆”。后来餐馆几经易手,名字也变成了“罗斯福餐馆”。

餐馆的内部装饰极富特色。墙上悬挂着多幅犹他滩头作战的图片。中间那张照片里站立的人就是小罗斯福。这是他于1944年7月10日拍的,是他生前最后一张照片。照片下面摆放着许多二战时期的无线电设备和军用品。这些东西都是价值不菲的原装货。餐馆的柜台上放了几

个不起眼的纸箱子,都是原装的美军作战口粮的包装箱。

最初,由于经营上的需要,餐馆利用地下掩蔽部作为酒窖兼储藏室,里面堆满了杂物。在战后的漫长岁月里,再也没有人对它发生过兴趣。直到1994年D日50周年纪念日之际,大批诺曼底老兵返回滩头参加纪念活动。其中有两位,一个叫查哥农,另一个叫阿库斯塔。他们试图在滩头寻找自己当年工作过的一个掩蔽部。在他们的请求之下,餐馆的主人佛兰克-迈斯维依埃欣然打开了地窖的门。

两位老兵立刻就认出,这正是50年前他们工作过的地方。他们借助蜡烛和手电筒仔细地检查,发现了酒架旁边的墙上有一位战友的签名。餐馆主人当时就叫人搬开了地窖里所有酒瓶,后面墙上露出了18个签名,清晰可辨。

原来,D日那天上午,查哥农和阿库斯塔所在的美国海军第2海滩营通讯分队登上了犹他滩头。他们的任务是以电报和步话机配合滩头指挥官调度交通和物资运输。通讯分队于第二天在这间拥挤不堪的掩蔽部里开设了通讯中心并一直工作到1944年10月18日。他们离开时,有18人在墙上签了自己的名字留念。

迈斯维依埃意识到地窑的历史价值,便把所有的东西全部搬了出去。后来他花重金买回了许多当年美军和德军使用的无线电器材,恢复了通讯中心的原貌。现在,这个掩蔽部就成了餐馆自己经营的小博物馆,只有经过特许的导游才能带着游客进来参观。

遥望英吉利海峡

在诺曼底登陆战期间,盟军的后勤供应能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盟军预料,位于诺曼底登陆区两翼的色堡和勒哈沃这两个深水港在短期内不可能被夺取。为了向上陆的部队提供可靠的物资供应,唯一的方法就是在诺曼底滩头开辟两个临时人工港。建造人工深水港是一项极其庞大的工程,在战役发起之前,所有的大型组件都要事先构筑完毕。其中包括建造防波堤用的200个巨型混凝土沉箱。每个沉箱长60米,高宽各20米。战役发起后,这些沉箱和各种大型钢制部件由拖船拖带至奥马哈滩头(A港)和金滩(B港)。在那里,工兵部队放水把沉箱沉入指定位置,和沉船共同组成防波堤。借助防波堤的保护,工兵们就可以组装钢结构的码头泊位和上陆的堤道。人工港在6月9日就部分开通使用,解了燃眉之急。6月19日那天,突如其来的一场特大风暴将A港彻底摧毁,B港也严重受损。无奈之下,盟军便把A港能用的部件拆卸运至位于阿赫芒什镇的B港,将其修复。此后10个月内,B港向整个西欧战区输送了250万兵员,50万部车辆和4百万吨物资,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战后60多年的岁月里,阿赫芒什镇的人工港由于海浪侵蚀而逐渐解体,一个个从海面上消失,如今只剩下寥寥数个依然顽强地坚守在当年的岗位上。有一大块沉箱碎片被海浪冲到岸边的沙滩上,似乎刻意要让游客看清楚自己。大哈瑞趁着退潮攀了上去。从这里眺望英吉利海峡,感慨良多。再过几十年,恐怕就再也见不到这里的历史遗迹了。

被遗忘的德军墓地

在诺曼底,人们一向对于盟军方面的历史给予高度关注,以致于有一个地方常常被游客们所忽略,这就是位干诺曼底腹地拉·坎比的德军墓地。这个墓地埋葬了12000多名德军阵亡官兵。在墓地的中央有一个土丘,里面埋葬了207名无名士兵和89名身份得到确认的士兵。土丘上面矗立着一个高大的十字架。十字架两侧有一男一女石雕像,象征德军士兵的父母在哀悼。墓地里有许多黑色石头做的小十字架,五个一组。这种布置即使在阳光明媚的时刻也会使人产生沉重的感觉。墓碑都是十字形的石板,平放在地表,上面刻着阵亡者的名字、军衔和阵亡日期。

这个墓地引人关注的焦点是党卫军上尉麦克尔·维特曼的墓碑。维特曼是德军著名的坦克手,他经历过东线和西线激烈战斗,击毁过138辆坦克和132门反坦克炮,创下了德军排名第二的记录。在诺曼底战役中,他于6月13日在15分钟内击毁了至少10辆英军坦克,2门反坦克炮和13辆装甲车。但面对盟军的优势力量,他的坦克在8月8日最终被英军击毁,维特曼和全体乘员阵亡。1980年,维特曼和两位乘员的遗骨被历史学家挖掘出来并被移葬至德军墓地。他们三人的墓碑被特意放在一起,排成品字形。维特曼阵亡60多年后,在全世界仍然不乏崇拜者。他的墓碑旁边常常有崇拜者特意送来的鲜花。法国人在自己的领土上为被打败的侵略者保留一块容身之地,意在表明战后两国人民之间的和解以及人民之间友好关系的重建,这与纳粹无关。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滩头诺曼底盟军
凭海临风
唐启辉
垂钓
走亲连心享童年
奥马哈海滩诺曼底战役登陆地(环球360)
德国外交官改变二战格局
诺曼底之战军力对比
诺曼底的70年
日军步兵第四联队与中国远征军交战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