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克
近期,国内出版的《中国不高兴》一书对中国经济、外交、防务等方面提出的鲜明观点和视角引起了国内外的密切关注和讨论。英国BBc将《中国不高兴》的面世视为中国民族主义升级的标志性事件,甚至有国外评论者认为该书是宣扬民族复仇主义的政治舆论。在国内,书中的观点也引起了激烈的辩驳。抛开本书的观点是否符合“政治正确”的标准,其实它以另一种方式激荡了我们的思考,重提了那个环绕中国人脑际的命题:“中国向什么方向发展?”
美国毕竟还是“黄瓜”
《中国不高兴》阐述了一个重要观点,即提出美国的军事实力是“老黄瓜刷嫩漆”,已经进入逐步衰落的下行区间,只不过不断推出一些概念化的战争理论如“信息战”、“劝阻战略”等,一方面粉饰美国军力的欣欣向荣,在军事上吓唬、拉拢中小国家;另一方面以这些美国制造的虚幻“军事神话”在军事发展方向上诱导其他有实力的大国按照美国的路数展开军力竞争,错过军事发展的正途。一言以蔽之,美国现在是在军事上“忽悠”全世界,因此身为大国的中国不必将美国军事力量迷信为无敌化,在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时候,要有直面美国军事压力的勇气。这个观点指明了研究、评估美国军事问题的几个重要的观念误区。笔者以为,书中提出的“老黄瓜”理论主要是为书中其他更大的战略思考命题作理论工具。不过,笔者认为可能有人会把对“老黄瓜”理论的解读“原教旨”化,把“老黄瓜”理论作为美国军事“也就那么回事”的最新论据。其实,美国这根“黄瓜”虽然老了,但毕竟还是“黄瓜”。
不可否认,美国自冷战后武装力量的规模、重大装备的更新能力、全球基地群保有量乃至军工体系等诸方面都从具备压倒性优势向具备相对优势缓慢“衰退”。不过,这种军事能力的下降,一方面是全球各国防务升级造成的军事能力此消彼涨,同时也是在美国没有全面的、现实的军事威胁的前提下发生的。冷战时像苏联那样能够具备与美国逐鹿全球的敌手现在还远没有形成,各地区大国甚至都没有阻止美国执意军事介入本地区事态的能力,至少短期还不具备可靠及可操作的手段。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的军事能力就如同运动员进入赛季间的体能调整期一样顺理成章地“松懈”了。但是,美国军事能力同时也享受着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冷战红利”,这些红利是美国在几十年冷战争霸中积累下来的军事高科技研发能力、装备制造能力、职业军人培养体系、多边防务合作体系等。比如经常谈及的“岛链”、“军售”、“联合军演”、“协防”都有非常巨大的军事价值,别的国家也都想搞,但就是组织不成气候,因为没有美国的军事能力做本钱,吸引不了真正的合作者。
《中国不高兴》书中所说的“你是老黄瓜我清楚,在我家门口你也不敢夯”,只是讲不要惧美,但这话决不是等于就要反美。从冷战时起,苏联、古巴、利比亚、朝鲜、伊朗、伊拉克都和美国比嗓门、比身板,结果都被孤立于世界经济市场之外,乃至发生了国际地位危机。因此,我们不能以为美国不放马过来,就说明我们能够和美国搞军事角力了,就说明美军这根“老黄瓜”软了。其实,美国军事力量的核心优势——全球投送能力不仅在近年没有削弱,甚至还有进一步巩固的可能性。再有,对美国“老黄瓜刷嫩漆”的行为,我们还是要保持相当的关注和研究。确实,美国的很多军事发展理念都有虎头蛇尾的命运,如“武库舰”、“濒海战斗舰”都或“烂尾”或面目全非,但像“空地一体战”、“由海向陆”和现在的“信息战”理念,都是紧跟军事科技的发展而催生的,在美国的军事实践中发挥了正面的作用。就算是“武库舰”的概念,也在“俄亥俄”级改造的巡航导弹核潜艇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承。不仅如此,美国还是当今世界上介入军事斗争最多的国家,从战争类型、战争强度、战争地域、作战对手等的多样性上看,很难再找出一个像美国军事体系这样的“战争实验室”了。美国的军事理念都是在实战中不断进行探索,并始终进行着思辨与完善,其现实指标意义不容忽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立足本国的实际,放眼世界上的前沿发展,才是稳健积极的防务建设观念。在军事观念上搞“义和团”,搞“逢洋必反”,吃亏的将是我们自己。
“大目标”需有“大外宣”
《中国不高兴》书中提到了“中国要有大目标、大抱负,而不是小吟味、小情调”令人精神振奋,然而“大目标”也需巧妙推销。西方国际关系学中有个概念称为“安全两难”(security delilimma),它是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中最著名的概念之一。“安全两难”的主要涵义,就是指国际社会中各个“共处但未结成较高的结盟”的国家间为追求自身经济、外交、防务安全而采取的行为,引起其他国家对该国行为意图的不信任感、不安全感,进而针对该国的行为采取相应的防范行为以图保障本国的安全利益,并由此形成一个各国国家关系及安全环境不断恶化,走向对抗的恶性循环。形象地说,就是A国为了本国国家安全不受B国的潜在威胁而采取了某个防范战略;而B国感觉A国的上述战略目的是威胁B国的安全,于是采取了反制战略以保护自己的安全;而A国看到B国采取反制战略后更加坚信本国安全受到B国的威胁,于是采取进一步的战略行为防范甚至反击B国。由此周而复返,就导致了A、B两国国家间从相互不安到相互冲突,再步步升级为大规模对抗的局面。本来是为了国家的安全而行事,最后反倒使国家面临更严重的安全威胁。
联系我国的实际,“中国威胁论”、“黄祸论”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他国家对我国国家安全利益取向的不了解、不确定而引起的臆测和恐惧情绪的反映。其实,即使是2008年开始热炒的相对温和的“G2”、“中美国”(即中、美共同主导世界秩序)的提法何尝不是同样引起了很多国家对未来中国战略目的的忧虑和戒备?当今中国是一个有巨大能量的国家,有着实现和平崛起的远大历史抱负,确实到了讨论“大目标”的时刻,但仅仅关起门来讨论“大目标”是万万不能的,因为别的国家不知道我们在“家里头讨论的这个“大目标”是“武力崛起”还是“和平崛起”,是不是打算在羽翼丰满后对现有国际秩序“秋后算帐”。如果我们不在当前因势利导地扩大、加深对外沟通与交流,把我们的国家安全目标讲解给其他国家,把我们为达成国家安全目标所采取的行为的合理性解释给其他国家,那么我们难免会与其他国家陷入“安全两难”的旋涡,国家的崛起必然遭遇瓶颈。
由此,建立健全政府间的战略沟通机制很重要,但建立长期的、广泛的、统一的、专业的、机制性的对外普遍宣传体系,建设一个“大外宣”,可能是更为重要和基础的工作。2008年,我国的国际形象面对了巨大考验,相当程度上危害了我国的国家利益。究其原因,国际上敌视
中国的势力频繁活动是重要原因,但他们与某些国外媒体合流,利用各国民众不了解中国、不信任中国来煽动大规模反华情绪,再裹携盲目的民意向各国政府施加压力,迫使各国政府表态对我国的正当国家行为施压,实在值得我们警惕和反思。和反华势力争夺话语权的斗争刻不容缓,实现“大外宣”的包装是宣传中国的当务之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近段时间以来的改革行动是我国打造国际传播力的重要一步。
“持剑经商”与“砺剑”
《中国不高兴》中,“持剑经商:崛起大国的制胜之道”、“解放军要跟着中国核心利益走”、建立中国自己的“海外保安公司”等系列语锋犀利的论辩组成了“持剑经商”论的体系,其着眼点是未来中国国家财富无论是积累还是保护,都已经必须借重于军事力量,否则财富基础是不安全的。这里姑且不谈未来中国的发展是否一定要走一手拿算盘一手拿刀枪的模式,不过提前磨砺好宝剑“防身”倒是于国于民有备无患。
笔者认为,我国大陆未来面对大规模常规武装侵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就是哪个国家想来打,也负担不起庞大的军费开支。前车之鉴就如现在的美国,全球顶尖军事强国外加大量盟国的协助,每年花一千几百亿的战争经费,还解决不了土枪土炮的反美武装。不过,这不是说我国就可以四平八稳地关起门来搞经济了,实际上,我国面对的国家安全挑战具有举世难见的复杂性和层叠性。比如,我国海上领土的主权纠纷就涉及亚洲多个战略地位重要的国家,如日本、菲律宾,争议危机化的可能性客观存在。再比如,我国台湾地区的统一问题,其走向的不确定性,始终是我国国家长远发展的潜在风险。这些潜在的国家安全风险,需要把其限制在可控制范围内,待到合适的时候再行解决,这就需要我国在目前及今后始终积极地“砺剑”,以提高我国战略威慑力量的有效性。
“无核武世界”还只是梦想
在我国海军建军60周年阅兵式上,我海军092级战略核潜艇率先接受了胡总书记的检阅。如果把这视为一个政策指标的话,那么可以看出,我国未来国家安全中,以核打击为手段的战略威慑力量仍会承担支柱性的作用。虽然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的“无核武世界”思想深得民心,但从全球的国家安全生态来看,“无核武世界”还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对于我国来说,现在也不是期盼“无核武”的时候,反而恰恰是讨论提高核武这一战略威慑手段有效性的时候。我国现在着手提高战略威慑力量的有效性有着充分且正当的理由:
首先,我国长期以来无论从核武器部署数量、技术研发、装备设施建设等都实施非常克制的政策,导致我国核武器技术和装备的更新换代周期相较于其他核大国都要缓慢,装备服役期过长,如果不尽早进行现有核威慑力量的升级,从长远看威慑能力的有效性将面临严峻考验。因此,我国开展核武库更新计划不是军备竞赛,而是装备更新换代、保持战斗力的正常国家防务行为。
其次,美国及其防务合作伙伴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围绕陆、海、空、天多维度开展弹道导弹防御计划的互动,已经进入敏感阶段。美国大力推销弹道导弹防御计划,将其作为多边防务合作的核心和维护美国全球军事优势的重要手段自不必多言,日韩两国装备“宙斯盾”相控阵雷达的军舰早已开始不断服役;印度近期有意引进“宙斯盾”系统装备,并和美国就弹道导弹防御技术进行深入交流;而澳大利亚近期也投入巨资进行海军建设,并在其国防白皮书中确认我国未来可能是对其“构成实质,陛威胁”的唯一来源,显然不能排除其采购“宙斯盾”系统并加入美国弹道导弹防御计划的可能。装备“宙斯盾”系统的军舰是美国弹道导弹防御计划中的重要平台,它集预警、监铡、拦截等功能于一身,并且作为海上平台可以机动部署,是现阶段最具有实用价值的弹道导弹防御装备。如果美、日、韩、澳、印实现弹道导弹防御合作,并装备具有统一数据链和作战功能的“宙斯盾”军舰,从而在海上形成环绕我国的“弹道导弹盾牌”,则我国现有以陆基弹道导弹为主的战略核威慑力量,有效性就要大打折扣,直接危害我国家安全。为此,加强我国核武装能力建设,形成与其他国家的有效战略威慑平衡,是应对国家潜在安全挑战的必要措施。
有鉴于当今还有很多国家与组织将核武装作为谋求国内外地位和影响力的手段,未来核装药武器(包括“脏弹”)全球扩散与投入实际使用的风险越来越高。不妨回顾进入2I世纪以来的九年中有关“核”的国际事件,违反国际秩序的核实验、弹道导弹技术扩散、核武技术走私、核武器恫吓等,大概未来世界的核武前景不会乐观。在这样的世界现实中,我国以某些行动重申和注释本国核威慑能力的有效性,实在是出于无奈的维护和平措施,以防未来成为某些国际势力核冒险的受害者。
另外,提高战略威慑力量的有效性也要从核武器和核战略两方面来进行,核威慑政策要与时俱进才能保持其最佳的有效性。我国长期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的核威慑政策,而国际政治生态在近20年来发生了重大变化,客观上需要我国核威慑政策对其作出一一响应。举例来说,当代非国家行为体发动核攻击的可能性空前增加,这其中既包括恐怖组织也包括核武国家内部的叛乱集团,按照国际法的定义,他们不是合法的国家行为体,其行为不能代表国家。那么如果他们对我国实施了核攻击,我国必要时能不能行使核反击权力呢?由于核反击必然会施加于某国国土上(非国家行为体没有主权领土,肯定是居留于某主权国家领土之上),我国与该国之间的国际权责将如何遵循?类似的政策难题还有很多,如蓄意攻击核电站,如何界定其是否构成对我国的核攻击。所以,我国“双不”的核威慑政策,应该加强针对这些潜在国家安全挑战的研究和政策透明度,清楚地告知潜在的核冒险家,中国的“雷池”是不能企图跨越的,如此才能确保“双不”政策的有效威慑。
为此,笔者认为,我国应在继续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的核威慑政策下,努力保持、提高三位一体的核反击能力。目前英法两国的核打击能力,均以海基的战略核潜艇为主,法国在战略核潜艇之外仅仅保留少量空射型ASMP系列巡航导弹,而英国则完全依靠战略核潜艇。我国的安全环境、地理特点等与英法两国区别是比较大的,而且,为了应付美国及其防务合作伙伴所发展的弹道导弹防御计划对我国核反击能力所带来的潜在遏制作用,应该坚持发展提高与美俄同样的陆海空三位一体核反击能力。作为我国核力量的首要支柱,未来二炮部队陆基弹道导弹核力量仍将发挥不可动摇的作用,充分利用我国陆疆幅员辽阔、公路、铁路网络发达的优势,重点发展机动发射的弹道导弹系统,可以使我国始终掌握一直受到严密安全保护、打击规模巨大的战略威慑力量。同时,应该加快发展战略核潜艇部队的技术与数量水平,作为我国有效的二次核打击力量。并且,在非战时期与他国的国家安全博奕较量中,充分利用战略核潜艇隐蔽、突防能力强等的特点,极大地牵制对方的国防建设资源,消耗其危害我国安全利益的潜力。我国的空基核力量,未来可以考虑偏重于高精度、小当量、配备穿甲弹头的战术性核武器的发展,如以空射巡航导弹为载体,这样可以增加我战略威慑力量打击的灵活性,使我国既能有效应对非传统核讹诈、核攻击的威胁,又符合国际间关于国家行使自卫权要遵循比例原则的核打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