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刚
新闻校对出错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作者方面的原因。有些作者因为缺乏责任心或是笔误,稿件错误百出,尤其是专业性较强的稿件差错隐蔽性较强,极易造成见报差错。二是汉语言文字特征造成的原因。汉字特征之一就是形似字、同音字多,稍不注意就容易混淆搞错。三是校对者本身的原因。其一是工作量大、时间紧,连续工作容易产生疲劳;其二是精神压力大,因为夜班有很多重要稿件需要反复校对,总想着后面有人把关,会产生麻痹思想;其三是责任心不够强,精力不能够集中,有厌烦情绪;其四是能力水平与实际要求还有差距。本文从校对者的角度分析见报差错的几种常见情况及原因,并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新闻校对出现差错的几种情况
先入为主、主观臆断。人们在过去的生活经验和经历中,会留下对事物固有的印象,会把与文相近,但截然不同的事物看做是同一事物。因为知觉按照自己的期望和背景去感知外界事物,使人们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先入为主的负面影响。曾经帮助刘邦制定朝仪的西汉开国大臣叔孙通,编辑在编稿过程中认为“叔孙通”是错误的,因为有姓“孙”的,没听说有姓“叔”的啊,以为是作者写错了,于是大笔一挥把“叔孙通”改为“孙叔通”。这种先入为主的做法让作者身背恶名却欲辩无门。
想当然,不求甚解。例如我们在校对过程中,思维意识的自我批判性不够强,将“审计署审计长”错改为“审计署署长”。又如“……有四五家XX专卖店如星罗棋布般散落在县城各处。”“星罗棋布”通常表示多而密集,四五家能算是密集吗?还有把常用的“倚老卖老”误改为“以老卖老”。同样,把“不以为然”当成不在乎之意思,“差强人意”作为不符合人们的意思来使用等。这种错误显然是思维判断比较随意,遇到某些似是而非的字词时,不愿意查阅有关资料和工具书,只凭想当然,自以为是,最终造成见报差错。
新闻校对需要的是“考一字而穷百卷”的较真精神,忌讳的是不求甚解、不懂装懂、望文生义的浮躁和想当然。如今,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给我们带来了查询资料的快捷便利,只要我们肯多花点心思,不厌其烦地多方查证(比如工具书、网络资料),就不至于“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了。以上两种情况属于“感觉误区”。
走马观花。在校对过程中,一目十行是校对的大忌,校对工作绝不能随心所欲,只能踏踏实实,像绣花那样细致,否则就可能放过潜伏的差错。如“不可自己”误为“不可自己”、“戛然而止”误为“嘎然而止”、“人情世故”误为“入情事故”、“委曲求全”误为“委屈求全”等,这些差错往往在校对眼皮底下逃之夭夭。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种是由于工作量大,校对时间紧迫,精力不济;另一种是由于责任心不强,工作走马观花、麻痹大意;再一种是工作走捷径,偷工减料、违反操作程序所致。
熟视无睹。校对自己熟悉的词组或句子时,往往会漏过最明显的差错;越是熟悉的地方越容易出错,越是明显的重要的地方越容易被忽视。例如,“中共中央”误为“中共中共”、“人大常委会”误为“人大党委会”、“变本加厉”误为“变本加利”、“村民小组”误为“村民小姐”;将错误的当成正确的使用,如“百感交急”当成“百感交集”、“矫柔造作”当成“矫揉造作”、“不迳而走”当成“不胫而走”等。
有时候这么明显的错误我们仍然固执地将其视为正确加以认可,究其原因:人们往往对新异的刺激比较敏感,而对单向的、重复的刺激产生厌烦和麻痹心理。因此导致越是熟悉的,越是看不见。
张冠李戴。在汉语言中,有许多形似或音同的汉字,校对时很容易产生错觉。例如,我们常常将形体近似的“戊、戌、戍、戎”,“鸠、鸩”,“谴、遣、遗”混淆;将读音相同的“鹜、骛”,“籍、藉”等失察;将“鞭挞”误为“鞭鞋”、“赢弱”错为“赢弱”、“坚如磐石”错为“坚如盘石”等,正是对音同义异字、音同相似字缺乏仔细辨别,才使得我们在校对中出现张冠李戴、似是而非的错误。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以上三种情况属于“视觉误区”。
二、扭转校对失误须辨证施治,对症下药
校对是一门学问,要从思想上真正重视。校对工作是一门要求很高的学问,需要知识广博的人才能做得好这项工作。毛主席说:“报上有了错字,就把全报社的人员集合起来,不讲别的,专讲逸件事,讲清错误的情况,发生错误的原因,消灭错误的办法,要大家认真注意,这样讲上三次五次,一定能使错误得到纠正。”因此,他的文稿总要人称“中共中央一枝笔”的胡乔木帮他校对。毛主席自己在校阅文稿时就特别仔细认真,哪怕一个字符一个字号的不正确,他都认真批改交代工作人员,从不轻易放过。大文学家鲁迅先生,一生著译及编刊的书籍、杂志,再加上替别人“选定”、“校订”、“校刊”的作品不下两三千万字,从没有懈怠和马虎过。哪怕在病床上,他仍然一边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在从事校对工作……由此可见,他们都把校对工作当做一项严肃的、高尚的事业。因此,新闻校对工作最讲“认真”二字,无论何时都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从思想上达到“政治家办报”的境界,认认真真做好本职工作。
新闻校对要做到知之、好之、乐之。爱岗敬业是提高业务水平的前提,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发自内心地真正喜欢它,才能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好。要像“编外校对”李易简先生那样,一副火眼金睛,就像探雷器,一个个地雷无一不被发现;又像扫描仪,一眼扫去,错字会自动跳出来,无一漏网。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起一点一滴不起眼儿的水珠。只有丰富自己的知识,工作时认真细致、恪尽职守,才能练就“火眼金睛”,把错误从隐秘处挖出来。新闻校对在工作时要心如止水、专心致志、守土有责,紧张中保持平和心态,以苦为乐,以本职工作为荣。
校异同、校是非,一个都不能少。对于新闻校对人员来说,校异同是察查校样中的硬错,尤其是当天录入稿件,要认真核对校样中的人名、地名、领导人排序、关键词、重要表述、标点符号、数字、专业术语等与原稿的一致性,这是校异同的原则,是做好新闻校对的基础。校是非是发挥校对人员最大职业潜能,既要看题文、题图、转接版、版序、出版日期等是否相符、正确,又要看其词语、词义和语法方面在语境中是否符合规范、是否使用得当。要有职业敏感性、新闻敏感性,善于质疑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不以“疑”小而不为。校是非是对新闻校对的更高要求。例如,某报一篇文章说扬州的琼花如同洛阳的牡丹、郑州的月季一样有名,有诗曰“维扬一枝花,四海无同类”。单从字面上看没有错,但是根据文章内容联系上下文的意
思,引用的诗句中所指之处应是扬州。因此,“维扬”应是“淮扬”。为了确认其准确无误,我们翻查工具书得知:此诗是北宋人韩琦为赞扬琼花所写,原文是“淮扬一枝花,四海无同类。”“淮”错为“维”,这种错误是因为没有人去质疑它,所以“维”字从编辑、校对眼皮下蒙混过关、登台亮相。因此,校异同和校是非都非常重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在工作中运用得好。就会有高质量、高效率,就会事半功倍,相反就会惹出笑话。
科学安排工作。校对工作要科学安排,避免因工作量大、时间紧而产生烦躁情绪,降低工作效率和质量。新闻校对工作要讲求工作技巧。一是要镇定自若、聚精会神,要想方设法集中注意力,要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当校对工作进入咬文嚼字、字斟句酌、细读精校的状态时,为确保校对质量,校对速度会随之放缓。此时应注意为赶出版时间、赶工作量而出现焦虑急躁心理。二是在校对工作的不同阶段,要做好“注意分配”,从而实现校对的不同功能。比如,校异同强调将原稿与校样逐字逐句地比照,必须将注意的对象锁定在一字一符上,明察字符的细微差别。注意的范围越小越好。校是非的目标主要是词语错误、语法错误、事实性错误、知识性错误、政治性错误等。发现这些错误,必须进行综合分析,注意的范围就得相应扩大,如果存在政治倾向错误或思想导向性错误,还得进行更大范围的注意和分析。三是运用不同的校对方法,刺激感官提高校对工作激情。比如以视觉为主的点校法(本校法);以声音为主的读校法(即两人合作完成,多用于校对即时录入的重要稿件);以交换校样校对的交叉复校法;以电脑软件扫描校对的机校法等。
总之,新闻校对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直接影响到报纸出版的质量。校对在进入工作状态时,要排除客观(环境)的和主观(自身)的干扰,克服不正确心理,把由主观错误的工作方法转变为正确的良好的工作习惯,做到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树立良好作风,严肃认真对待工作,踏踏实实干好工作,尽心尽力完成好工作。新闻校对工作要一丝不苟、默默无闻、甘于奉献、不甘寂寞,对待每一次周而复始的工作,都能以最大的耐心和认真的态度去做好,以高质量维护好报纸形象,做到鞠躬尽瘁。
编校: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