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媛媛
1983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正式推出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春晚”),从此,每到春节,吃过年夜饭,家家户户都会守候在电视机旁,等待收看“春晚”,至今它已成为中国人一年一度的“精神大餐”和中国新的民俗。“春晚”开了中国电视综艺节目之先河,引发了中国电视媒介在表达形式和表达内容等方面的重大变革。“春晚”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电视综艺节目,它既是电视这一大众传播媒介特有的产物,又是一种特殊的媒介文化现象。
春晚——中国新民俗
《广播电视辞典》中这样解释“春晚”:“春节联欢晚会是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大型综合性文艺晚会之一,创办于1978年,1983年起改为现场直播方式,于每年农历除夕之夜播出。它的主要节目形式有歌舞、相声、小品、杂技,以及其他非文艺性节目,如各地欢庆场面报道、各种庆贺电报宣读、新年钟声报时等,是文艺性与新闻性相结合的、突出民族大团结和社会安定的、振奋民族精神的、形式和风格多样的综艺晚会。它已成为中国新的文化现象和民俗习惯。”现任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的刘铁梁教授说:“春节晚会实际上已经纳入了春节民俗,也可以说是一种新的民俗现象。就除夕的风俗习惯而言,晚会把千家万户都连接在了一起,这是在传统的社会中完全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在过去,人们只是依靠时间的规定在各自的家里进行仪式性的活动。春节晚会呢,好像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家庭之间互相独立的状态,这可以说是除夕民俗的一个大变化,变化了不等于完全和民俗传统割裂了,所以,也可以说是除夕民俗的一个流变吧。”
笔者认为,“春晚”这一新民俗主要是在上世纪80年代单一的传媒环境和国家意识形态的推动下产生的。在大部分以宗教作为国教的国家里,由于有宗教信仰,这些国家的国民基本上都有自己几百年来一直沿用的宗教仪式和生活方式,现代传媒对这些国家的国民生活并不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更不会因此改变国民的生活方式。而中国则不同,20世纪一系列的革命运动基本上粉碎了中国人的传统生活观念,农业时代的春节在当代已经没有了原来的意义和仪式,剩下的似乎就只有“吃、喝、玩、乐”,此外再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仪式了。于是,国家出资策划的一台晚会,在春节期间给人们带去了一点节日的乐趣。“春晚”是利用电视这一现代传播媒介为全国人民制作的一道“精神宴席”,不管好不好吃,不管什么味道,至少在年三十晚上为人们捎去了些许欢乐和祝福。
1983年2月12日,黄一鹤担任总导演,策划了中央电视台第一届春节晚会,这次晚会以茶座式、点播式、直播式和有奖猜谜等相结合,著名艺术家侯宝林、袁世海、王昆、凌子风应邀担任晚会的艺术顾问,相声演员马季、姜昆,喜剧演员王景愚,电影演员刘晓庆担任节目主持人,还邀请到全国各方面的艺术家参加表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从此,中国电视史上揭开了“春晚”的序幕,并成为中国人一年一度的“精神大餐”和中国的新民俗。
春晚——开中国电视综艺节目之先河
“电视综艺节目是指在电视制作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段而完成的节目。它具有多种文艺样式,是综合性最强的一种文艺节目,主要是将歌舞、音乐、舞蹈、杂技、戏曲、曲艺、新闻人物或事件等‘综合编排在一起,具有‘集约化的信息传达方式,一般指各种样式、各种风格、各种主题的综艺晚会。”
中国的电视综艺节目从诞生伊始就备受学界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它的每一次变革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实现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的电视文艺开始复苏。时代要求电视节目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广大观众服务,充分发挥电视媒体自身的特点,“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第一届“春晚”,最具中国特色和最具代表性的电视综艺节目由此产生。“春晚”的出现,掀起了一阵举办电视综艺节目的热潮。
1990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综艺栏目《综艺大观》和《正大综艺》,它们以全新的样式、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观众参与的创作手法和现场直播的效果,引起了观众的普遍关注。这时的电视综艺节目更多的还是弘扬主旋律的东西,其娱乐功能是附属于政治宣传和文化教化之下的。
1997年,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的出现,掀起了一股“娱乐至上”的热潮,它将电视的娱乐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出来。它“作为娱乐类电视综艺节目的一个代表性符号,所张扬的是其个性化的传播理念,是对电视娱乐功能的放大和凸显”。
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中国当代电视综艺节目再次迎来一个创作高潮。2000年12月18日,中央电视台第三套节目(综艺频道)正式改版,包括《周末喜相逢》、《挑战主持人》等在内的34个栏目,以全新的姿态面对广大观众。此外,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幸运52》等益智类电视综艺节目也应运而生。它们集娱乐休闲与知识传播于一身,在知识与趣味、宣传与市场的双重变奏中探索出了电视综艺节目发展的新趋向。有理由相信,步入新世纪的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将继续发展和创新。
“春晚”可以说是中国电视综艺节目走向兴旺发达的标志,它的成功举办也标志着中国的电视综艺节目从此蓬勃发展起来。“春晚”以电视媒介为载体,借助其视听兼备的传播,集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表达出深刻鲜明的主题内容,以名主持人串联节目,选用著名艺术家和优秀演员参与演出,采用直播方式,将电视化手段与传播的时效性、新闻的纪实性、叙事的艺术性、文学的表现性等融为一体,具有娱乐、趣味、知识、宣传、审美相结合的特点,是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电视综艺节目。“春晚”从开始举办至今已走过了二十几个春夏秋冬,它的不断探索、发展与创新也见证了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时代性变化。“春晚”开了中国电视综艺节目之先河,以它为代表的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经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必定会在21世纪的艺术王国里,绽放出更加美丽的花朵。
春晚——中国特色的媒介文化现象
如今,大众传播媒介不断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在人类历史中,传播媒介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发挥着如此巨大的作用,具有如此巨大的价值,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一方面,当代社会的日常生活已逐渐形成大众媒介化趋势——社会生活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被整理、呈现与保存;大众传播媒介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形式和内容。
另一方面,大众传播媒介在当代社会不仅是一种媒介形式,而且也是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的。大众传播媒介既影响到文化传播的范围、内容及速度,成为文化传播的强大动力,而且它也是文化存在、发展和传播的基本介质和载体。更多的情况
是,许多文化形式和文化现象就是大众媒介制造和特有的(比如“春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媒介本身早已成为商业化生产的一个重要部分,大众传播媒介的诸多元素和特点已经深入到当代文化内部,使当代文化呈现出媒介化的特征。因此,从这两个方面来说,当代文化就是媒介文化。
“媒介文化,是指在社会总体文化系统中,以大众传播媒介影响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为主要原因而构成的亚文化系统,它包括具有多重功能的整个体系、媒介运作方式以及其中的符号、意义和价值观,还包括媒介生存于其中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等多种变数。”这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它构造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意识形态,塑造了我们关于自己和他人的观念,制约着我们的价值观、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于是,媒介文化变成我们当代日常生活的仪式和景观了。
可以说,电子媒介是当代媒介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主要介质。电视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的一种核心媒介和存在方式,它将文字、图像和声音完美地结合起来,一方面消除了文字传播中文字符号对某些受众的限制,任何人无论受教育程度的高低,都可以通过电视与声音和图像接触;另一方面,电视画面通过无线电波的传输,可以穿越广阔的空间,到达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从而实现“文化共享”。在当代社会。电视媒介发展迅速、渗透广泛,其影响已经遍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和魅力的电视文化。电视文化已成为媒介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的改革开放政策,表明了中国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并开始融入全球现代化的进程。先行进入现代化的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现代传播媒介是推动社会现代化的重要角色,或者说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加之党中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引导和开放搞活的大环境。以及如火如荼的“文化热”风靡全国,这一切都为中央电视台“春晚”的诞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机遇。而一些有识之士也抓住了这个机遇,大胆进行艺术实践,终于揭开了“春晚”的序幕。可以说,“春晚”成了当代中国媒介文化的一道独特景观,更是最具中国特色和典型意义的媒介文化现象。
“春晚”面临的特殊困境
一年一度的中央电视台“春晚”已经举办26届了。前后26台晚会在26年的不断修改创新中,越来越模式化,可谓“年年岁岁花相似”,然而“岁岁年年人不同”,明知难搞却必须年年搞,编导们一方面难以抵挡大显身手操持这一文化大餐的诱惑,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接受众口难调而导致的责难。这就揭示出“春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特殊困境。
形式和内容的矛盾
每年的“春晚”都遵循“主题先行”的运作原则,经过20多年的发展,这些主题基本上已经形成了比较模式化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具体表现在:节目类型上以歌舞、相声、小品为三大支柱,辅以其他节目形式和内容;节目编排上以歌舞开始、合唱结束(结束曲目几乎都是《难忘今宵》)、小品穿插、相声点缀、戏曲镶嵌;演员阵容上多为当年走红的明星、名人集体亮相;主题内容上主要是弘扬主旋律、营造喜庆祥和的气氛、表现国家形象和民族团结、反映社会现实和道德风尚、盘点上一年的大事、喜事和热点现象等。然而“春晚”年年都要求“出新”,这就形成了内容与形式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
理想受众和实际受众的矛盾
从每年“春晚”的主题内容来看,它所期望的受众是有强烈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有整体大局观和非常关心国家大事的这样一批“理想受众”,这些受众应该具有较为固定的性格和特定的文化心理特征。然而,观看“春晚”的受众实际上是一些具有分散性、复杂性和个体性的人群,包括时尚青年、爱国军人、劳动工人、贫苦农民、传统老人和其他一些各具性格特征和心理的受众,而现实受众则趋向于个体化的情感体验,因此“众口难调”的困境随之出现。随着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变迁的加剧。传统化的理想受众与现实受众之间的差异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从1983年第一届开始,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春晚”已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和广泛的国际知名度,成为中国人过年时必不可少的新民俗,成为金世界华人沟通民族感情、寄托思乡之情的纽带。这台已形成传统的大型综艺晚会,熔节庆性、仪式性、民俗性、政治性、商业性、艺术性、叙事性、娱乐性等诸多特征于一炉,集各种艺术形式和主题内容于一体,是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电视综艺节目和最具特色的媒介文化现象。“春晚”倾注了无数演职人员的艺术匠心,凝聚着广泛的社会力量,反映出传统节日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成为塑造中国电视国际形象的经典传媒作品之一。
编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