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丽娜
对于问题情境,笔者曾看到过这样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其融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会不知不觉地将其全部吸收了。问题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知识需要融入问题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其活力和美感,让学生在课堂上兴奋、轻松、自信地学习,并接受它,从而使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创设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有效手段。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那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一切学习都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进行的,从这种意义上讲,“问题情境”可理解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教学环境,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让学生在学习中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
一、以教师提问为引导创设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的话,那么,这种知识就只能使学生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劳动就会带来疲倦。也就是说,学生只有在强烈的学习动机的驱使下,才会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通过教师的巧妙提问,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并形成悬念,使学生处于期望、追求的心理状态,可以引发学习的兴趣,使教材紧扣学生的心弦,启发他们积极思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摒弃过去那种零打碎敲、满堂问的教学方式,以防止问得过简、过繁,问得空乏、含糊或雷同混乱。否则,不但难以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甚至还会使之思维呆滞,从而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其智能的发展。因此,提问要有梯度和深度,要有探讨的价值和思考的空间;要能引导学生进入思维的“愤”、“悱”境界,使课堂成为开拓学生思维的王国;要能激发学生钻研教材,探求真知的动机,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实行有效的调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
二、以学生质疑为依托,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的课堂都没有专门的质疑环节,其原因主要是:有些老师认为那样会浪费时间,使时间吃紧,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有些老师担心学生的质问会让自己难于驾驭,从而出现令人尴尬的局面。殊不知,学生的“质疑”可以直接生成许多问题情境,打开语文教学的崭新局面。笔者在语文课堂上就设置了专门的质疑环节。比如,在学习《孔乙己》之始,学生就纷纷质疑,其中有几个提问还生成了很好的问题情境:
1.老师总是教我们写作要开门见山,可是这篇文章却久久“不露庐山真面目”,1~3段根本都没有点到孔乙己,这么长的开头是否太浪费了?
2.为什么作者在小说的结尾说“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既是“大约”又是“的确”,这难道不矛盾吗?孔乙己到底死还是没死?作者这样写,其用意何在呢?
第一个问题很自然地迫使我们去思考:1、2、3段分别写了些什么?这些内容对塑造孔乙己的形象有何意义?对表现小说的主题又起了什么作用?由此,同学们就被这些问题所吸引、诱惑,从而自然地进入了一种探究的良好状态。
第二个问题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通过对孔乙己是“大约死”还是“的确死”及其原因(因为没有人真正关心并确知他的死,所以说“大约”;因为他伤残严重,无钱医治,又好吃懒做,求生无门,再加之世态炎凉,必死无疑,所以说“的确”)的追寻,可以牵涉到人物的性格、命运、科举制度的毒害等诸多问题,一篇很长的小说就围绕着这个主体问题展开,各种学习任务也由此迎刃而解。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们质疑得越多,说明他们对文本就研究得越深入。学生围绕着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展开学习,既提高了学习目标的有效性,也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减少了老师过多、过滥的分析讲解,从而保证了课堂的高效性。
三、以课堂生成为契机,创设问题情境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与控制,而新的课程观却十分注重课堂生成。恰当地利用生成性资源,可以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之成为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动力性资源,促使学生进入高效学习的状态。
例如,在一次公开课上,教学内容是季羡林的《成功》。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认为决定成功的基本条件是机遇、天资和勤奋。在进行对比论证后,笔者指出天资、机遇是先天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而我们能够把握的就是勤奋,由此突出了勤奋对成功的重要性。并在课文第7、8、9自然段阐述和论证了“勤奋”这一条件的重要意义。在学习这个片段时,一个学生突然对作者的观点提出反驳,她认为,作者所说的“勤奋是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关键”是不科学的,她的论据就是身边很多勤奋劳作的人却离成功很远很远,还有就是前段时间曾在班上荐读的《懒人创造世界》那篇文章。这个小小的生成让课堂掀起了一个争辩的狂潮,于是,笔者就让持相反观点(认为勤奋对成功起决定作用和勤奋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的同学进行辩论,正方抛出了爱迪生的“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等警句,还列出了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闻鸡起舞等勤学的故事做论据;反方却指出爱迪生的名言原来是“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但是我们认为,那1%的灵感比99%的汗水更重要”,是后世人们断章取义,把大发明家要表达的意思严重歪曲了。他们认为,是懒人创造了这个世界——因为懒得走路,人们才制造了汽车和飞机;因为懒得洗衣,人们才发明了洗衣机……正方反驳到:“对方辩友,我们也很懒,我们也想拥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可是我们能制造什么?发明什么?想一想,那些伟大的发明和创造的背后,哪一项不是凝聚了发明者和创造者辛勤的智慧和汗水呢?难道说我们只要意念里想一想,那发明和创造就能从天而降吗!”
辨到这里,真理已经不言而喻了,于是,笔者乘机组织大家总结:灵感、方法和机遇都能促使一个人走向成功,而勤奋则是我们获得成功的必由之道。
这原本是一个与文本价值取向相去甚远的课堂生成,漠视之,便失去之;利用之,竟使之变成了一个很好的探究情境,让课堂流程浑然天成,让学生表现精彩倍出。这堂课也因为对这次生成的恰当处理而被听课的领导和老师们评为优质高效的好课。
四、以教学活动为载体,创设问题情境
“我听见,我会忘记;我看见,我会记得;我做了,我会明了,更会改变。”这句话告诉我们,实践活动是培养和发展智能的一项重要指标。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的求知欲望不强烈,就很难掌握一定的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用活动精心营造问题情景,发挥心理暗示作用,给学生一片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在体验中学习、思考、感悟,以充分感受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会在不同的阶段,伺机用活动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以营造一种宽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比如,教读《变色龙》一文时,在整体感知并把握文章的主题之后,就安排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自编自排课本剧。学生在认真研读课文的基础上,激烈研讨,认真揣摩奥楚蔑洛夫警官欺下媚上的心理和善变的性格特点。在编排表演中,他们相互磋商,相互指教,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实践证明,是活动营造了这种浓烈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捕捉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并让他们沉浸于思考中,体验别样的成功与快乐。
总之,在课堂中创设的巧妙问题情境,是碰撞思想火花的燧石,是师生激情流淌的百川,是滋润师生心田的甘泉,更是优化课堂的催化剂。愿我们创设的问题情境,能够打造出高效而精彩的魅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