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口才”训练策略

2009-11-05 08:54杨桂荣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10期
关键词:口才漓江口语

杨桂荣

说话能力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口语训练提出了明确目标: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表达有条理……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训练策略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培养有“口才”的人才呢?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朗读策略:在多读中获得“口才”的语感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国几千年传统的语文学习的方法。读书时能把辨形、释义、正音、识字有机结合起来,能积累词汇、熟悉句型、洗练语言、规范口语,能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所以,朗读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两点:

一是注重以读代讲。目前,语文课堂教师“讲”风盛行。殊不知,朗读是用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段,通过语言技巧的运用和语音的多种变化,能把文章中的人、事、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趣味等表达出来,也能使字里行间潜在的含义溢于言表,还可以把书面文字难以表达或者根本无法表达的隐情妙趣抒发出来,这是仅比听要好不知多少倍的学习方法。教师少讲,学生多读,可以训练学生的“口才”。比如,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不顿读、不唱读,做到心到、口到、眼到,要在“准确”、“流利”上下功夫。朗读能通过视觉、声觉、听觉等器官的协调活动,把知识信息输送到人脑的储存区域,从而为“有得说”打下基础。如果没有信息储存,就无从“说”起。

二是注重以读代说。小学生语言正处在发展阶段,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地表达他们的意思,更难完整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就要先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语句,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再教给他们按照回答问题的形式借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这样学生回答问题时会表达得确切,说得流利、畅通,不仅能帮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做到了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的有机结合,读和说相得益彰。如语文课上很多复述型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读来回答。以问促读,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读而后答,以读代说,以读带说,这样就能渐渐提高说的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这个复合感知过程,能开拓思维,激发情感。如教《鸟岛》一课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现在是春暖花开的时候,鸟岛该是什么样儿呢?问题出示后,可以不急着让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认真思考,引导学生用完整、准确、通顺的句子回答,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使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和课文的内容的理解,逐步使口语规范化,发展语言,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二、情境策略:在多说中获得“口才”的胆识

课堂上,很多学生、尤其是内向的学生,往往因害怕说话不当、举止失措遭到同学甚至老师的耻笑而不愿举手发言。就是听示范课、观摩课,也常常发现,一堂课就那么几个外向型的、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在展示,许多学生从来不举手发言。如果要让学生在敢说、乐说、能说,没有心理负担的环境是基础。因此,我们应采用情境策略,让学生置身于宽松、宽容的心理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有话说情境中,在多说中获得“口才”的胆识。正如赞可夫所说的:“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环境,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实,学生在课堂上最爱小声说话,那么小组合作学习无疑给他们提供了展求口才的机会。在小组内,学生的学识、身份、经验的相似性使他们感到更多的安全和自由,他们乐意把自己在自学中的多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和小组成员进行无拘无束地讨论交流,这样会让学生感到很自由、很轻松,使他们敢于问、乐于答。在小组讨论学习中,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主张,而且在讨论中一定会出现争论,学生为了阐述自己的主张,反驳或补充对方的意见,必然要想方设法组织好语言。这样,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口头表达更富感情色彩,展开想象,体验情感,从而学会断句,纠正方言,培养语感,使学生的口才得到了锻炼提高。

同时,教师要转换角色,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加入到合作学习的小组中去,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与学生成为一体。如承担一个角色的任务,帮助小组中的成员,充当遇到困难的求援者等。这样,师生关系平等,消除了学生交往中的畏惧心理,学生的思维方式不会受到环境的束缚,学生才能真正做到“言论自由”,“以”吐为快,从而有效提高口才。

三、技巧策略:让学生在多讲中获得“口才”的方法

孩子学习语言是从模仿开始的,起初的学习是听别人说,再自己说,后来是从读书中学说。书中的语言往往要比口语精确有序。要让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悟出表达的方法,在进行说话训练时有法可依,达到艺术地表达。因此,我们应运用技巧策略,即教给学生语言表达的技能与技巧,让学生在多讲中获得“口才”的方法。如教《桂林山水》一课时,问:“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学生归纳出“静、清、绿”。教师追问漓江的水是怎样“静、清、绿”的?学生答:“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在教师的引读下,学生烂熟于心,领悟了组织语言的方法。然后,要求学生观察学校花园后用口头语言描述。有个学生说:“我们学校花园里的花真多啊,花儿你挨着我,我挨着你,令人眼花缭乱;我们学校花园里的花真香啊,一进校园,就有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学校花园里的花真美啊!红的似火,粉的似霞,白的像雪,随风摇曳时,像穿着艳丽衣裙的小姑娘在翩翩起舞。”学生说的有板有眼,有条有理,可谓言之有序 、“言之有彩”。语文教材大都是精美的名篇,都可以作为说话训练的范文,只要我们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得当,长期训练,学生就能出口成章,达到有“口才”的程度。

另外,在说话训练时,应要求学生说的语式合乎语言习惯,做到神情自然、落落大方,动作表情切合说话内容,注意形体造型美,并且要有礼貌。不允许有吐舌头、摸耳朵、卷衣角、搔脑袋等一些小动作出现,从而培养学生全面的良好说话习惯。

猜你喜欢
口才漓江口语
哲理漫画
漓江真美
《领导口才是练出来的》
语言就是力量
漓江之美
还我们美丽的漓江
漓江夕色
口语对对碰
口语对对碰
成长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