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君
古人说写文章要“凤头、熊腰、豹尾”,其实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但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不难发现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引入十分精彩,课堂过程设计也很巧妙,可是对结尾却很少讲究,一般以布置作业结束教学。其实,一堂课的最后几分钟,往往是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效率比较低的时候。在此时,倘若教师能周密考虑,精心设计一个精彩的结尾,不仅能使学生巩固知识、保持兴趣,而且能取得“课虽终、趣未尽、思不止”的效果。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既要讲究开头,突出中心,更要注重结尾,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那么,数学课如何上出精彩的结尾呢?下面谈谈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1.设计承上启下的悬念式结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知道,评书演员会在评书的尾声处留下悬念,激发听者继续往下听的欲望。其实,艺术是相通的,在数学课结尾处,教师也可设计悬念式情境,一方面可以拨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欲罢不能,课后主动研究讨论,乐此不疲,发展思维;另一方面可以为下节课的学习内容做好铺垫。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结尾:先引导学生对课本知识疏理总结,然后巧设悬念,向学生提出:“人民币的面值有1、2、5分,1、2、5角,1、2、5元……,为什么没有3面值的人民币呢?”(师稍作停顿)这时有个别学生举起了不太自信的小手,而大部分的学生则用迫不及待的眼光盯着笔者,看着学生的神情,笔者欲言又止,没有公布答案,马上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请在课后去寻找答案,下节课来交流你的寻找结果。这句话立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设计首尾相应的解惑式结尾,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新课的内容,以设问的方式创设情境也是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常见的做法是:课始结合新课的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课尾利用掌握的新知,解决课始问题,并总结和提升所学的知识。这样的情境串联设计,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这节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情境:课的开始,多媒体出示生活中是三角形形状的物体图片:大桥、篮球架、太空球、健身器材、自行车等。笔者问:同学们,三角形很美,因为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的三角形形状的物体,那么,你认为三角形仅仅是因为美才出现在我们身边的吗?学了这节课,你一定会明白的。课尾问:最后,让我们回到这些三角形形状的物体上来吧,现在你知道结果了吗?这时每个学生都举起了自信的小手,争着回答:三角形不仅仅是因为美才出现在我们身边的,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具有坚固稳定的特性。
这个案例是以一个问题情境为线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生疑→探索→解惑”的过程,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设计画龙点睛的对话式结尾,提高学生概括归纳的水平。在课堂总结时,教师一般以谈话的方式来结束新课,常问的问题有:通过这一节数学课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获得什么体会?千篇一律的问答,是很难形成教学高潮的。其实根据教学情境,应用对话的方式将新知识进行归纳、概括,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可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 笔者采用了“从一般中找特殊,以特殊带一般”的方法,帮助学生总结概括。
师:一年12个月中,哪个月的天数比较特殊?
生1:二月份的天数比较特殊。
生2:闰年的二月份是29天,平年的二月份是28天。
师:在大月与小月(或平月)的排列中,哪两个月的排列比较特殊?
生:7、8连续两个月是大月。
师:什么样的年份区别闰年和平年的方法比较特殊?
生:整百年份。
师: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哪旬的天数比较特殊?
生:下旬。
这种“画龙点睛,统摄全课”的总结,不仅避免了教师唱独角戏、重点内容机械重复的现象,同时使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了总结,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设计学以致用的应用式结尾,促进学生建构知识的能力。数学知识内部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是由一个个知识点连接成的网络体系。这些知识点主要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图形、基本数量关系式等,是支撑数学大厦的基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本质上引领学生理解这些基础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然后才能连点成线,织线成网。在这些课的课尾,可通过应用式情境促使学生完善知识意义上的建构。
例如,《素数和合数》的课尾设计:
师:下面,我们来猜数。同学们先在心中想一个熟悉的数,然后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介绍它,最后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行吗?
生1:我家的门牌号码是10以内最大的素数。(生抢答)
生2:我让同学们猜个数:它的百位和十位上的数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个位上的数是合数,并且是最大的一位数。
生3:这是火警电话。
师:同学们喜欢玩猜数游戏吗?课后可以继续玩。你们每人都有个学号,每个学号就是一个数。请学号是素数的同学起立,再请学号是合数的同学起立。某某同学,你为什么不起立呢?
生:我是1号,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
师:好的,请你也起立,下课。
素数和合数是数论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概念的理解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关键是要理解概念的本质并灵活应用。而课尾的练习综合性强,趣味性浓,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
5.设计开放发展的习题式结尾,诱发学生创造探究的愿望。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和乐于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围绕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意义”的开放性习题作为结尾,这样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经过基本训练和综合训练后,出示这样一道题:在244×6+□×6的□中填上合适的数字,使算式能简算。学生马上想到填56,进而启发学生,还能填哪些数也能使算式简算呢?学生经过思考后提出还可以填156、256、356等。教师接着问:“如果老师把‘+改为‘-,填上哪些数字,算式能简算呢?”这时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活,发现多组答案:①44、144、244;②234、224、214、204;③243、242、241、240。
又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结尾时,教师拿出一个大土豆,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怎样求出土豆的体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想出许多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同学说:把土豆煮熟后,挤压成一个长方体,就可以求出它的体积;有的同学说:从大土豆中切出一个1立方厘米的小土豆,测出它的重量,根据大土豆和小土豆重量之间倍数关系,可以求出大土豆的体积;还有的同学说,把土豆放在长方体水槽中,水上升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
这两个案例都达到了“课虽终,学生却思不止”的效果。这种精彩的结尾,既深化了知识,又给学生创造了丰富想象的意境,同时还诱发了学生创造探究的愿望。
6.设计生动活泼的游戏式结尾,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练习效率,活跃课堂气氛,可采用游戏竞赛的方法作结尾,让学生在玩中求知。
例如,在教学《用9加几解决数学问题》这节课时,笔者在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组织全班4个学习小组进行编题竞赛的游戏,编什么情节都可以,但一定要编9加几的数学问题。每个组先给基础分100分,教师对每个小组进行提问,注意肯定和表扬,并指出不足,编对一题加10分,编错一题扣10分。
这样既复习了新授课内容,把知识教学推向一个更高层次,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的集体主义精神。
当然,精彩的数学课堂结尾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应围绕教学内容、顺应学生的心理活动去精心设计,使数学课堂真正做到:开始引人入胜,结尾扣人心弦。真正达到协调完美的境界。